今年56岁的刘刚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兵二代”,对兵团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小人书”的痴迷是从小时候开始的。那时,别人把看过的“小人书”随便丢掉,他却视如珍宝,一本本珍藏起来。后来,他又不知不觉热衷起了“小人书”收藏,从红色故事到历史人物,打开刘刚的书柜,《抗日英雄杨靖宇》《决策上井冈》《激战之前》《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一本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经典红色“小人书”装得满满当当。
上世纪七十年代,孩子们可读的书籍少得可怜,“小人书”是那个年代孩子们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了。当时,家住偏远的六师大黄山煤矿(现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公司)的刘刚,从小学开始,就把自己一分分、一角角攒起来的零花钱大部分都用来买了“小人书”。寒暑假期间,有时跟着父母到阜康、石河子、乌鲁木齐、五家渠等地,他最喜欢的去处就是新华书店,一头扎进去,从柜台的这头蹭到那头,选了又选,挑了又挑,直至用有限的零钱买到最满意的“小人书”。《小英雄雨来》《鸡毛信》《小八路》《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等都是他的必选之书。“小人书”买得多了,煤矿里的很多小伙伴都跑来找他借“小人书”看。还回来的“小人书”有的封面被撕了,有的角折了,还有的整本皱皱巴巴的。他虽然心疼,但不吝啬、不小气,照常借给小伙伴。“我对红色‘小人书’视若珍宝,晚上睡觉时,还将它们放在枕头下面,生怕损坏了。放学后,我和同学们津津有味地一起翻阅‘小人书’,小伙伴们都很喜欢我讲述的红色历史故事…… ”对当年的红色“小人书”,刘刚饱含感情,记忆犹新,如数家珍,每一本都爱不释手。
因为特别喜欢看红色“小人书”,久而久之,刘刚喜欢上了绘画。红色“小人书”惟妙惟肖的人物、景致成了他的启蒙绘画教师。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他逐渐成为学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最初,我把绘画当成娱乐,课余时间就看“小人书”,对着上面的图案临摹。”刘刚深情地说,自己在红色“小人书”中汲取“智慧养分”和“前行力量”,锤炼党性品格,不断坚定初心和使命,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而且,在这些红色经典“小人书”故事的熏陶下,两个女儿一直品学兼优,大女儿还成为一名留学博士生。
参加工作后,刘刚平时出差外地,工作之余别人逛商场、逛景点,他却直奔当地旧货市场的旧书摊,找红色“小人书”,乌鲁木齐、阜康、五家渠、北京潘家园等,走到那里“淘”到那里,后来又开始在网上买,一本本“淘”,一册册收,红色“小人书”也越来越丰富。如今,他收藏的红色“小人书”有1000多本,这些红色“小人书”从老版本的64开本、名副其实的“口袋书”,到60开、50开、48开直到如今32开、彩绘硬壳的精装画书;从最普通的黑白线描绘画版,到拍摄电影画面而成的黑底的电影版……一本本红色“小人书”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红色故事。这些收藏的红色“小人书”有的是二手书市场“淘”来,有的是亲朋好友相赠,有的则是与藏友“交换”而得。
“这些红色‘小人书’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特别是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靠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会把这些红色‘小人书’的红色历史故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鲜活的教材,让更多的人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从榜样身上汲取不竭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刘刚动情地说。
来源:兵团日报 转自:新华网
主办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