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盛夏的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绿意盎然,温暖的阳光也为这里增添了不少暖意。
走进村子,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宽敞明亮的农家院落、脸上笑容洋溢的村民……都展现着这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所收获的喜悦和幸福。
要问起阳坡村人心中的“小康”是什么,大多数人第一个回答便是“村里人居环境的改善为他们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近年来,阳坡村通过实施污水管网改造、饮用水管网改造提升、厕所革命、道路硬化等项目,整合各类资源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有了新气象。
村民桑玉梅家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家里通了天然气,改造了厕所,用上了冲水马桶,生活方便卫生了。说起这些改变,桑玉梅脸上显得十分知足:“家里修了水厕之后,不仅方便还干净了,尤其对于家里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真是太好了。而且以前厨房里做饭烟熏火燎的,眼睛都睁不开,现在通了天然气,做起饭来心情都好了不少。家门口还打了硬化路,把我们庄稼人变成了城里人。”
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如何致富成了新的挑战。在阳坡村,银铜器加工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掌握的一项传统技艺,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群众精神面貌变好了,作为享有盛誉的银铜器加工村,如何通过党的好政策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村两委班子有着新的谋划。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关键,发挥优势,发挥党支部作用,以党建引领金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鲁沙尔镇阳坡村党支部书记韩发啟说。
2019年9月,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正式开建,成了湟中区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扶贫号召,着眼宣传湟中民族手工艺文化,不断扩大就业而打造的一个产业扶贫平台。
据韩发啟介绍,阳坡村的银铜器加工工艺已有百年历史,在银铜器加工行业内还流传着“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的美誉。
“我们在阳坡村建设了加工产业园,不只是希望将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更是希望将手工艺人凝聚在一起创造出更大的效益。”韩发啟说。
2020年10月,占地面积1.67公顷,总投资1990万元的产业园一期建成。新建前店后院式手工艺品加工作坊34套,新建三层1200平方米传习培训展览中心,基础设施完善。
“我们村子基本上都是银铜器加工行业,以前销售渠道都是自己找,慢慢地市场也不好找了,客源也少了。现在政府为我们修建了手工艺基地,就是为了让我们大家抱团发展,我相信我们这个行业前景会越来越好。”村子里的银铜器加工手艺人金维魁说。
而产业园一期的正式开放也带来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今年7月18日,产业基地一期项目顺利开园,加工作坊入驻率达70%。“我们希望把这个产业兴旺起来,让我们周边更多的手艺人加入进来,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期项目资金已经到位,计划多种产业发展,结合乡村旅游,把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湟中区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负责人王富邦说。
据了解,产业基地二期将继续围绕“党建引领金色产业”的目标,积极打造鲁沙尔镇艺河湟融合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眼下正是鲁沙尔镇最美好的季节,群山环抱中的阳坡村仿佛置身于一座农业公园,美丽乡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和实惠。在阳光的映衬下,一张张村民的笑脸荡漾着幸福欢畅,沐浴在党的阳光照耀下的阳坡村群众,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然而这一切,只是湟中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广大群众获得幸福感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湟中区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排污处理、村通燃气、提高自来水水质等多个环节入手,全面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区85个村的生活污水排放改造工程,修建农村水厕6850座,在76个村庄通上了天然气,完成了260个村的农村饮水及巩固提升工程,对218个村实施了村级道路硬化。不仅提升了乡村颜值,还让广大农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下一步,我们要走出一条具有湟中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幸福感传遍千家万户。”湟中区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韩丽说。(作者:陈曦)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