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风景名胜

井冈山记

发布时间:2021-08-24 12:44:14

  □王剑冰

  井冈山地处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是那么与众不同,来的人不只是用仰视的目光看她,还会升腾起亲近的感情。

  我多次上井冈山,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试穿山里人做的草鞋,学唱当年红军的歌子。我抚摸伟人用过的东西,抚摸拍照墙上依然存留的标语。我在传说与现实间游走,在人文与历史中徜徉,也在《井冈山》实景演出中震撼。我依然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民俗,体味出井冈山老表的亲切热诚。

  登上笔架山,那里有十里杜鹃长廊,杜鹃花是迎春花,每到春天,杜鹃花都会竞相开放,映红五百里井冈山。奇的是,花朵呈五角形,远远望去,是五角星的海洋。我去了五龙潭,瀑瀑跌宕,潭潭清澈,山水怎么看都是舞蹈的少女,舞得灵性飞扬。井冈山属于亚热带气候,因而植被丰厚,森林覆盖率达到86%,整个山上,毛竹青青,林海荡荡,完全是一个天然氧吧。时不时还会有一阵细雨,像谁把着一只花洒洒下。空气湿润清新,吸一口,全身透爽。

  在黄洋界,可看到密密匝匝的黄杨树。那树舞动起来,就是涛涌的海洋。常有流瀑样的云,浓浓地从哨口快速流下去,看着看着,我的心也随那流瀑飞落而下。

  我到了大井,在井冈山这样的山区,较平坦的地方很稀少,井冈山就把大一些的山中谷地称为坪,次之为井。大井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住过的地方,当年的菜园子还种着菜,一片郁郁葱葱。有个词叫“坐井观天”,虽然是个井形地带,毛泽东却胸怀广阔,目光高远,坐在大井观天,这个天就是整个世界。

  我在井冈山雕塑园看到了伍若兰的塑像,她是朱德的妻子,羸弱充满学生气,这样的一个女子,最后滴血的头颅被挂在城门口。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走时采了路边一棵兰花要带回北京,人们知道他为什么喜爱兰花,那是因了若兰的名字。一棵棵兰花,大家帮他采了一大捧。

  我看见井冈山上另一个坚守者曾志的照片,她披散着长发,俊秀的脸上长着一双沉静的大眼睛,穿着大翻领蓝西装,袖口和领口各有四条白道道,是一个讨人喜欢的洋气女子。小井有个红军医院,曾志曾是医院的党总支书记。红军撤离时曾志的孩子还小,就托付给了井冈山的乡亲,后来孩子找到了,曾志却没有领回,儿子成了永远的井冈山人。现在曾志长眠在红军医院旁边,小小碑石上,“魂归井冈”四个字,让人心头发热。

  井冈山有一首歌谣:“韭菜开花一秆心,剪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妇女解放真开心。”红军在此奋斗的年月,不知有多少井冈山女子为他们织布做鞋,缝补浆洗,军民建立了深厚感情。这些井冈山人,在最艰难的时候是红军的依凭。

  红军离去时,井冈山女子和百姓留下坚持着艰苦的斗争,有的惨遭杀戮。“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个)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温情凄婉又充满希望的《十送红军》,表达着井冈山人的情意,听得让人止不住眼中涌泪。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我猛然看到一封字迹清晰的信,似乎还带着写信人和收信人的体温。我将它一字字抄了下来:

  志强:好久没有同你通信了,不知你近况若何?挂念得很……你的信我又收不到,真是糟极了……我天天跑路,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但最忧闷、最挂心、最不安适的,就是不能同你在一起……

  信写于1927年10月,是陈毅安写给妻子李志强的。陈毅安是黄洋界保卫战的指挥员,1930年在湖南牺牲。这个消息直到抗战爆发,李志强才知晓。王尔琢、何挺颖、蔡协民这些井冈山时期领导人,也都是在1930年前后牺牲的。当时投身革命者,很多是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最终奉献出生命。

  “三送红军到拿山”,我现在就在拿山河边,河水依然辽阔自在地流着,有水牛在河中,还有一河的夕阳。拿山一户农家招待吃饭,其中有黄黄的玉米。“山上(里格)苞谷,(介支个)金灿灿,苞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苞谷棒棒,咱们穷人掰。”想着那些唱词,更体会出了井冈山人的深情厚谊。

  井冈山女子江满凤,爷爷是红军烈士,她亮起嗓子为我演唱了原汁原味的民歌:“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哎,小心路上有石头,硌到阿哥的脚趾头,疼在小妹的心里头。”工作之余,她将井冈山革命歌曲唱响江西,人称“井冈百灵”。

  江满凤是井冈山龙潭景区的一名普通保洁员,她供两个孩子读书,日子并不宽裕。《井冈山》电视剧用了她的原唱,给她重酬她没要,汶川地震她反而捐了一个月工资。她热心公益,长期资助多个贫困孩子,从这个普通烈士后代身上,我仍能看出些什么感受些什么。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他来到黄洋界,停留了40分钟后依依不舍地离开,又到了茨坪,那是当年撤离井冈山时他曾居住的地方。有人还记得当年他说的话:“打土豪好比砍大树,砍倒了大树就有柴烧。”毛泽东很感慨:“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8年了,心情非常激动,有不少同志牺牲在这里,我一直想回来看看。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了。”

  那个时候上井冈山的路还是碎石渣路,现在从这里到井冈山机场全程高速,到长沙和南昌也是一路顺畅。

  夜晚来临,井冈山林管风箫,起伏于黛色之中。萤火虫提灯而来,这里闪那里灭,像一群赶路的,等连成片连成串时,会让人想起红军行军时的火把。

  下山时,漫山的白穗子飘飘摇摇,那是荼,如火如荼的荼,在翠竹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井冈山是神奇的山。在这里久了,会感到那不是一座山,是群山,连绵不断的群山。那山不仅是具象的,也是精神的。是千千万万的山石,千千万万的植物,千千万万的水滴构成了井冈山;是千千万万的生命,千千万万的呼唤,千千万万的信念构成了井冈山。

  回首井冈山,它像一支巨大的火炬,昨日里燃的是红色的火焰,今天燃的是绿色的葱茏。我们不能忘记井冈山,也不会忘记井冈山,它是深植于历史的一个基座,高高托起着中国的现在与未来。

  井冈山,我还会来。

  (来源:河南日报 中原风)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