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中原文化

内乡窑,那飘进历史的十里烟岚

发布时间:2021-08-24 11:35:48

石堂山元代至大二年碑刻

青瓷梅瓶

青瓷斗笠碗

青瓷盘

菊瓣花口碗

带款识瓷片

内乡窑址中心区

摄影/江红军

  □记者 张冬云

  1992年麦收时节,淅川县老县城西门外丹江边,一群农民在洗澡,有人感到脚被硌了一下。这人钻入水中,从流沙中抄起了那个硌脚的东西,竟是一个青釉瓷盘,完完整整的,盘内外皆是青绿釉,幽光闪耀。众人钻入水中去摸,摸到了77件瓷器,其中76件是青釉瓷器。

  这批瓷器辗转被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省博研究员杨爱玲惊叹“釉色除个别器物因水浸微微泛白外,大多数器物青绿如碧玉”。经仔细研究,她认为这些器物是内乡窑(邓窑)所出,并两度刊发论文解读。她在编撰《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瓷器卷》时,收录了其中四件器物。

  丹江为何会有内乡窑瓷器呢?据《淅川县简志》记载,出器物的地方曾是古码头,货物由此北上可达关中,南下可至汉口。这77件瓷器为丹江沉船上的瓷器,证实了宋元时期内乡窑瓷器由水路外销的事实。

  2006年8月25日,南召县城郊乡董店村高庄组一农户院墙根下,挖出一批窑藏瓷器,较完整的有58件,包括菊瓣花口大碗、裹足支烧大盘、鸡心大碗等。器物均光素无纹,以灰青色石灰碱釉为主。专家考证认为,这批瓷器也是内乡窑所出。

  内乡窑,又名邓窑,因历史上内乡长期归邓州管辖得名。它地处内乡县山乍岖镇大窑店村,始于唐,盛于宋,元末断烧。迄今为止,它未进行过正式考古发掘,但凭借有限的面世器物以及历史上的影响,2013年被评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围绕它,有着诸多谜团。从未正式发掘的老窑址,现实和历史风貌是怎样呢?它青绿如碧玉的色彩,是如何烧造而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带“窑司”字样的内乡窑瓷器碎片,能否证实它曾是官窑呢?

  ◎石堂山下探古窑

  自内乡县城驱车西南行25公里,是山乍岖镇石堂山。石堂山脚下白杨村大窑店自然村,就是内乡窑址所在地了。

  石堂山风景优美,周围浅山区林木茂密,又分布着储量丰富的石灰石、高岭土、鸡窝煤矿等制瓷、烧瓷原料,加上前河的丰沛水源,为内乡窑烧造,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内乡窑址中心区,以大窑店自然村为中心,北起土槽沟,南经店坊、水沟、白杨至上庄村,整体是个不规则的狭长地带,总面积120多万平方米。历史上最盛之时,“十里窑场”窑口栉比,陶烟四起,车马喧嚣,商贾云集。

  元旦前夕,冬日暖阳中,记者抵达大窑店自然村。村西的大田地是窑址中心区,田里的麦苗低矮稀落,窑址区的庄稼往往长不好。

  大田地到处散落着碎瓷片和碗托、匣钵、垫饼、垫圈等遗物,你蹲下不挪窝一会儿能拣一堆。大田地西侧是前河,是条一人多深的干河沟。跳进河沟扒开沟壁覆盖的干玉米秸秆,半截窑壁赫然出现,略呈紫褐色,这是烈火烧过的痕迹。

  前河历史上河宽水深,自西北向南流入丹江直达淅川,为内乡窑制瓷提供水源,也为瓷器销售提供便利交通。

  围绕内乡窑址中心区,周边分布着窑货沟、头漕沟、板货岗、渣子坡等,均与当年内乡窑各工作作坊、各作业面有密切关系。窑货沟是仓库,堆放成品瓷。头槽沟是挖掘高岭土的地方,板货岗是堆放废弃瓷器的地方,渣子坡由淘洗瓷土剩下的粗泥砂堆积而成。

  立于内乡窑址中心区,掌中托着一把碎瓷片,那丝雨花瓷、白天蓝、荷叶青、麦苗绿等釉色瓷片,遗落田野近千年,美妙的瓷釉,仍如雨过天晴般澄澈,如五月清晨般清爽。昔日十里窑场升腾起的窑烟,从历史深处弥漫而来,熊熊燃烧的窑火映红变幻的画面,钩沉起内乡窑的旧时繁荣。

  内乡窑的十里窑烟已成故事,被老百姓讲述着:“窑毁于洪水,相传当初洪水来时,还有好几窑瓷器来不及搬走,现在还淤埋在地下呢。”

  也被专家学者广为追寻。《中国内乡窑》主编江红军说,2003年11月初,南阳市博物馆在大窑店村北5公里处彭营村发现残片和废弃窑址,在新寨南2公里处上庄村发现大量瓷片堆积。说明内乡窑范围比目前确认的区域还要大。2014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发现,大窑店村西北方向的龙泉沟、石板沟、官路沟都是窑区,发现有大量青瓷、黑瓷片。大窑店村西南的张灌沟也是窑区。

  内乡菊潭古瓷博物馆馆长李海涛在田野调查中也有新发现。比如距大窑店约3公里的李岗老窑,“窑渣和废品堆积层保存完好,顺土坡轻轻一扒,能看到一层层匣体和废弃品的堆积。”李海涛说。

  李海涛还发现了距大窑店遗址12公里的石板沟窑址,捡到有黑色流釉的瓷片,他认为这是内乡窑把铁绣花釉运用到青瓷上的尝试,应是较早的高温釉下彩。

  内乡窑,在专家学者的追寻中,不再是个扁平字眼,而一个地方,能让人回想,值得一再前往。

  ◎神秘古窑成﹃国保﹄

  内乡窑是宋代北方汝窑系列瓷窑之一。南宋《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窑,故河北、唐、邓、耀悉有之,汝窑为魁。”邓,即邓窑。

  从明至清,内乡窑有史可据,但都未指明窑址具体地点。新中国成立后,文物工作者一度遍寻不着。

  1975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阳市文物局在大窑店村发现“大量瓷片和窑具堆积,河岸断崖上有烧土块和残窑址,还有瓷土釉药等原料”,这是否就是史书所载的内乡窑呢?

  遗址西侧石堂山上,文物工作者发现一通元代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石堂山麻衣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碑文有“孤村陶烟时起,前事宛然在目”,指向性明显,大窑店村遂被确定为内乡窑址中心区。碑文还确认了内乡窑生产下限,也就是说,直到1309年元代中期,内乡窑仍在烧造。

  1986年,河南省政府公布内乡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

  从1976年到1986年内乡窑成“省保”前,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曾四次来此考察。冯先铭提出内乡大窑店窑即为文献记载的“邓窑”。他还对遗址上收集的碎瓷片做了细致研究。他的关注与评介,对内乡窑来讲弥足珍贵。

  2009年,内乡县启动内乡窑“国保”申报工作。电话采访中,时任内乡县文化局局长薛有仓回忆:“从已采集到的瓷器(片)标本来看,它是唐宋元豫西南唯一曾为官府烧造过瓷器的地方窑。瓷器不仅有自身特点,还兼采汝州、耀州等窑口之长,也得到陶瓷大家的重视肯定,整体保护现状完好,历史地位以及艺术、科学价值较高。”

  2013年5月,内乡窑被公布为“国保”。

  虽为“国保”,但因遗址区未进行正式文物发掘,之前曾有过的多次调查“开挖面积都很小”,未找到完整瓷器,只发现了不同时期众多碎瓷片,“以小窥大”“以残悟整”,专家们初步认定此窑“初烧于唐末,盛烧于宋,复烧于元”,元末停烧。

  围绕内乡窑,还有一个争议点:它是否为官窑。1985年,时任内乡县山乍岖文化站站长靳青阳发现一块小瓷片,它略呈三角形,长五六厘米,上刻“窑司”字样。经文物部门确认,这是刻有“窑司”字样的青瓷壶残片,是宋代中央政府派官员对邓窑进行窑务管理的实物见证。

  内乡县文广旅局局长赵国浩说,开封铁塔上的铃铛、琉璃砖等为内乡窑烧制,铁塔展厅曾展示过印有“邓州窑制”铭文的琉璃砖。“铁塔的建造,在北宋是‘国字号’工程,琉璃砖制作不选择离开封更近的禹州、汝州而选在内乡,这与内乡窑产品材质上乘、做工精良有很大关系。”

  当地研究人员李伟男认为:“内乡窑在宋代已受到皇室的重视和喜爱,很可能具有‘有命则贡’的官窑性质。”

  ◎最是迷人麦苗绿

  丹江发现的77件内乡窑瓷器,其色彩给杨爱玲留下了极深印象,她的两篇论文中,一再讲到“釉质晶莹光亮,有青玉般质感。与临汝窑、新安窑、宜阳窑、宝丰窑青瓷不同,它的青更深一些,不像临汝窑的橄榄绿,不像宝丰清凉寺窑的葱绿色,是独特的麦苗绿。”

  1977年,著名古陶瓷专家叶喆民来到内乡窑,“一日往返”的调查中,遗址区的青釉划花瓷片令他惊叹。2011年,他在《中国陶瓷史》中郑重记述:“有一种青釉划花瓷片十分精彩,为其他窑址所未见。”

  叶喆民见多识广,翠绿如玉的耀州窑,独树一帜的磁州窑,寥若晨星、珍若拱璧的汝窑,“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叶喆民熟知其工艺和釉色。但他仍如此称许内乡窑的青釉瓷,可见其既精美又与众不同。

  这种青釉之美,也闪耀在内乡县菊潭古瓷博物馆里。馆藏的内乡汝釉天青碗、青瓷花口尊,质感温润,色调典雅,令人心灵平静、心境平和,与之相对,深感意境悠远。

  历史上内乡窑以青瓷窑口驰名,但作为从唐至元一直烧造的窑口,别的朝代产品也颇具价值。

  唐代内乡窑的主打产品是花釉瓷,这是唐代河南诸窑口的重要作品。它色彩艳丽,还有丝绵状窑变。

  宋代内乡窑“主打”产品是青瓷,代表着宋代主流审美观,其青瓷产品又以印花居多。印花青瓷是用特制模子在碗、盘、洗等器物内壁压印花纹后烧制。内乡窑青瓷印花纹饰主要有花卉和水生物。花卉题材有缠枝花卉、折技花卉、交枝花卉和团花等。水生物题材有海螺、游鱼、荷叶、水草等。一个典型的内乡窑青瓷水生物印花碗,会在碗内壁印水波纹,其上或是一条游鱼浮于水面,或是一只海螺沉于水底,花叶挺拔,水草飘摇。

  金元时期瓷器残片,在河南省文研所调查中也有发现,它的《调查报告》中称:“比如碗底心有脐,内壁印缠枝花卉,都具金元时期风格。”省博收藏的77件内乡窑瓷器,更直观展现了内乡窑金代瓷器的精美,反映了金代内乡窑青瓷技艺的高超。

  如果将内乡窑比成瓷绘长卷,它是以泥为线条,以青釉作彩,经由历代工匠拉坯、刻花、浸釉完成。这幅长卷,即便淤满泥沙,被岁月侵蚀至破碎,附丽于其上的文化信息也不会消散,永在风雨中诉说着泥土、水与火的故事。

  ◎奏响泥与火之歌

  古窑址复烧,是奏响泥与火之歌。复烧,是追根溯源,是敬畏传统。复烧,是一种保护和传承。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窑址,都有当代人潜心于复烧。2011年,景德镇以11座复烧的历代古瓷窑为核心的民俗博览区,被当时的文化部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内乡县政府党组成员周晓锋,负责内乡文旅工作。他对内乡窑有极深感情,牵头了菊潭古瓷博物馆建设,更推动了内乡窑两度复烧。他说:“复烧是活的传承,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烧制理论结合,让烧制过程及产品质量更可控。杨子坤和李海涛,都为内乡窑复烧作出了艰苦努力。”

  20世纪90年代,内乡五里堡扳倒井村村民杨子坤,利用自己掌握的陶瓷烧造技术,用大窑店高岭土做原料,启用古方配釉料复烧内乡窑。烧到第三窑时,出了共有18个品种的上百件作品,中间有青绿色的漂亮瓷器。之后因无财力支持停烧了。他很遗憾:“啥时能真正烧个好东西,让专家论证下,我这辈子心愿才算完成。”

  80后的李海涛喜欢历史和收藏,曾师从洛阳市古陶瓷学者、收藏家陈树威学习多年。2017年,他向杨子坤请教内乡窑复烧事宜,杨子坤有病在身,仍详细讲解原料产地、工艺配方,带李海涛去实地调研。

  李海涛的团队走遍内乡,选取了制瓷所需的十余种优质天然原料。2017年10月,团队又循着古人制瓷采料的遗迹,找到了传说中的釉土紫金土。经多次窑烧试验,2017年,第一批与宋代内乡窑瓷特征接近的豆青釉、白天蓝釉、荷叶青釉、茶叶末釉瓷器试验成功。80多岁的杨子坤看到作品后,激动不已。

  2018年,内乡窑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海涛等人被南阳市命名为内乡窑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周晓锋说,为更好传承内乡窑文化,内乡县已建了三个研学基地,这也是南阳市青少年示范性实践基地的特色项目。孩子们可以在这儿揭开“泥巴变珍宝”的面纱,感受升腾的窑火魅力,领略深厚的传统陶瓷文化。

  (来源:河南日报 精彩周末 行走中原)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