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民俗采风

丝绸之路文化融合的见证

发布时间:2021-08-26 08:13:36

玄奘故里景区

慧泉井

皂抱槐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今年以来,第五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先后出炉,我市新增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27项。这些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医药等,其实就在你我身边。今起,本报推出《行走洛阳 读懂历史之非遗在身边》专栏,为您讲述非遗文化、非遗故事。敬请关注。

  日前,玄奘传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玄奘,俗姓陈,名祎(yī),洛阳偃师缑氏人。1300多年前,玄奘踏上丝绸之路,历经艰难险阻求取真经,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

  玄奘传说,发源于以偃师区缑氏镇玄奘故里为中心的洛阳地区,肇始于唐,形成于宋元,丰满于明清,传承至今。它是我国民间文学的瑰宝,也是丝绸之路沿线文化融合的见证。

  1 玄奘传说 “常传常新”

  说起玄奘传说,许多人会联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玄奘传说代表性传承人、76岁的董煜焜老先生介绍,事实上,玄奘传说不同于《西游记》中的唐僧故事,它是以玄奘传奇的一生为轴线,糅合偃师地区的传统文化、历史积淀等要素创造出来的。传说涵盖佛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等多元学科,其独特的地域性、传统的延续性、故事的稀有性、广泛的认同性充分展现出玄奘传说的核心要素及文化特性,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玄奘传说中,有“凤鸣陈河玄奘降生”“父亲教子学《孝经》”,也有13岁立志弘扬佛法的“净土寺出家”;有“乘危远迈”“犯禁出关”“大漠孤征”“曲女城大会”“恒河遇险”等西行传奇,也有“矢志东归”报国、“磨头槐传说”归家等系列故事。玄奘传说展现了玄奘大师矢志不渝追求真理、舍身求法的“中国脊梁”形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丝绸之路沿线文化融合的见证。

  “玄奘西天取经九死一生,以玄奘为原型的唱本、杂剧、曲艺乃至小说《西游记》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玄奘传说的影响。”董煜焜说,近现代民间口头文学与各类民俗文艺相互融合,使玄奘传说“常传常新”,最终成为故事、歌谣、戏曲、河洛大鼓、“跑过场”(民间歌舞),以及电影、电视、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成为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2 玄奘故里 佐证传说

  “在这里,遍地都是传说。”董煜焜说,“凤鸣陈河玄奘降生”“玄奘祭母”等故事,都发生在玄奘的老家——今偃师区缑氏镇陈河村。

  位于陈河村的玄奘故里景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遗址向人们诉说着玄奘的传奇故事。

  景区里的玄奘故居前院西南角有一口井,即陈家古井,距今已有1400余年。井水清澈甘甜,相传,饮此井水可治百病、长智慧,故称“慧泉”。慧泉井旁有一棵千年皂角树,相传,玄奘5岁时,其母病故,不久皂角树也枯死了,只留下空树干,然而树心又生出一棵槐树,人称“皂抱槐”。

  玄奘故居西厢房为玄奘生平事迹及业绩陈列室,展示了玄奘国内游学、西行取经、译经弘法、创宗立说的辉煌人生。东厢房则再现了少年玄奘学习和生活的场景。

  玄奘故居南侧有一土台,相传,玄奘出生时,东南方飞来一只凤凰,在天空盘旋鸣叫后落在此处。后来,人们称这座高台为“凤凰台”。

  凤凰台东南边是玄奘父母合葬墓——西原墓地。玄奘5岁丧母,10岁丧父,玄奘回归故里祭祖时,把父母的墓迁到了现在的西原。

  凤凰台、慧泉井、马蹄泉、玄奘父母合葬墓、磨头槐、长生杨等历史遗存,为玄奘传说提供了有力佐证。

  3 玄奘精神 大力弘扬

  2011年年底,玄奘传说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地建立了“玄奘文化研究资料库”,对从民间搜集整理的音像资料进行文字录入数十万字,开展“弘扬玄奘精神 传承优秀文化”主题宣讲活动近百场,面向全国举办“玄奘之路主题摄影展”“玄奘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重走玄奘路”等活动,弘扬玄奘精神。此外,当地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举办玄奘传说故事会,使玄奘传说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开展玄奘诞辰纪念日陈氏家族祭祖等民俗活动,建立玄奘传说保护区,对玄奘故里周围10平方公里内的相关遗迹进行整体保护。

  目前,围绕玄奘传说的保护工作已初步组织起一支有较高研究、宣传水平的保护传承队伍,形成了以偃师区文化馆为保护单位进行牵头、多个社会团体参与、众多民间文学爱好者配合的良好局面。2020年,玄奘传说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

  偃师区文化馆馆长李建丽表示,作为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玄奘传说是丝绸之路沿线文化融合的见证。弘扬玄奘传说中的正能量,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美德具有重大意义。下一步,偃师区文化馆将进一步做好玄奘传说的保护传承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时代价值。 本报记者 李冰 文/图

  (来源:洛阳日报 人文河洛)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