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姓氏根亲

炎黄二帝与河洛地区(下)

发布时间:2021-08-27 09:18:17

  □徐金星

  河洛地区,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心,是整个黄河流域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昨日(本报08版)我们探讨了平逢山与有蟜氏、新郑市与少典氏、青要山与黄帝密都、黄帝游洛水之上、玄扈水与造字台、涿鹿与阪泉等炎黄二帝与河洛地区相关的资料内容,今日我们继续深入了解、认识这一关系,探索“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文脉之根在河洛故土”这一重大学术命题。

  1 崆峒山与黄帝

  《庄子•在宥》言:“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古代传说中,黄帝时期得道的仙人)在于空同(即崆峒)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依《庄子》所说,黄帝曾向广成子请教治理天下及修身养性之道。

  明正德《汝州志•山川古迹》言:“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即广成子修道之处,今有墓存……上有广成庙及崆峒观,下鹳山有广成城。”

  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伊阳县志译读》载:“《水经注》言:广成泽水出狼皋山北泽中,东南入汝水。广成聚,位于陶营南寺村南200米,有遗址。”

  汝州市临汝镇南,古有广成泽,东汉置广成苑,为皇家游猎之所。《后汉书•马融传》载《广成颂》言:“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置洛阳八关,位于临汝镇一带的广成关为八关之一。

  今汝州市临汝镇,唐时为临汝县治。镇南约2公里有崆峒山,传为黄帝问道处。今汝州市区北部有广成路,东西走向,以相传路西端崆峒山为广成子修道处而得名。

  2 嶕峣山与广成子

  嶕峣山,俗称“庙山”,位于洛宁县西北约19公里处,系秦岭东支脉崤山的东主峰,为一独立、挺拔高耸的山峰,与龙头山、凤翼山、金门山并称“永宁四名山”。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洛宁县志》载:“《名胜志》:嶕峣山在永宁县西北三十五里,相传广成子憩息之所,上有龙井及河渎庙。《十道志》:广成子往来嶕峣山,放逸山谷。”

  据当地相传,因广成子在嶕峣山修道炼丹、羽化升仙,“峣巅仙迹”遂成为“洛宁十景”之一。元代翰林学士薛友谅曾登临嶕峣山并撰写《嶕峣庙记》。明末四川巡抚张论,张论之子、兵部右侍郎张鼎延曾多次登临嶕峣山,张论还作有《嶕峣山赋》。再后,张鼎延之子张琯、张璿,民国时期洛宁县知事车云,都曾围绕“峣巅仙迹”撰写诗文。

  3 具茨山与大隗真人

  具茨山,位于登封、新密、新郑、禹州四市交界处,为嵩山余脉,东北-西南走向,延绵40余公里。相传古时大隗真人隐居于此,黄帝曾来此问道。

  据《庄子•徐无鬼》载: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即黄帝、方明、昌寓、张若、謵朋、昆阍、滑稽七位圣贤)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牧马)而已矣,又奚事焉!”……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徐无鬼系魏国隐士。大隗山为具茨山主峰之一,位于新密市东南25公里苟堂镇与禹州市交界处。

  4 西山遗址与有熊国都

  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北郊23公里,惠济区古荥镇枯河北岸邙岭东端的二级台地上,面积10余万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山遗址中部偏东部发现一处古城址,平面略呈圆形,西墙残长约65米,北墙长约150米,东墙北段残长50米,全部埋在今地表下。发现城门两座,一座在西北隅,另一座在东北角,城墙外有壕沟围绕,另发现有房基、窖穴灰坑、墓葬等。据碳14测定数据,年代距今5300年至4800年。

  关于西山古城所处历史阶段及性质,许顺湛先生认为,黄帝有熊国的地域,“至少应包括密县、郑州、荥阳等地”,“在西山发现的古城,只能是有熊国的城,如果别处没有发现第二座城,西山古城必是有熊国国都”。马世之先生认为:“黄帝作为族名,经历过较长的历史阶段,西山古城正处于黄帝的活动地域之内……时间上与黄帝之世吻合,因而很可能是黄帝族所筑之城。”“迄今为止,涿鹿与新郑境内均未发现与黄帝时代相当的城址,郑州西山古城的发现,填补了历史空白,印证黄帝筑城的史实。”

  5 铸鼎原与黄帝陵

  铸鼎原位于河南省灵宝市西阳平镇。这里原有轩辕黄帝庙,始建于汉代,包括山门、始祖殿、厢房等,现已无存。在铸鼎原之南荆山,现有黄帝陵,存有唐碑,碑刻“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正月九日癸卯书”等字样。该碑是迄今唯一记载黄帝铸鼎原史事的石碑,早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前石刻碑铭700多年。

  《史记•封禅书》言:“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又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言:荆山“在阌乡县(北周置,治今灵宝市阳平镇阌乡村一带,1954年并入灵宝县)南二十五里,近有铸鼎原,昔轩辕采首阳之铜铸鼎于此”。

  以铸鼎原为中心,周围分布有北阳平、西坡等数十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西坡遗址,位于铸鼎原南6.5公里阳平镇西坡村西,现存面积约40万平方米,发现灰坑、房屋基址、墓葬、瓮棺葬等,主要为仰韶文化中期遗存。这里发现的“特大房址”,基址为500多平方米,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传统回廊式建筑”。

  北阳平遗址,位于铸鼎原西南4公里阳平镇北阳平村西,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一些灰坑中发现有大型彩陶钵、颇似人工开采的铜矿石块等。

  荆山古采铜遗址,位于铸鼎原南13公里秦岭之首——荆山锯齿壕。在山峰北面中部,发现一个古采铜窑洞。洞口和洞中有原始人粗笨的开采工具、开采痕迹和品级较高的铜矿石。

  2001年6月,北阳平遗址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西坡遗址被列为六大首选遗址之一。

  6 河洛古国与黄帝文化

  2020年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该遗址位于古洛阳八关之一“旋门关”(今荥阳市汜水镇西,有研究者认为即虎牢关在东汉时之别称)以西、洛阳盆地以内,洛汭之地,黄河南岸2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伊洛河汇入黄河处的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该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巨型聚落遗址。

  双槐树遗址,就是黄帝文化的核心所在,是这个时期的都邑遗址,正好处在伊洛河汇入黄河的关键位置,所以它被命名为“河洛古国”。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指出,“黄帝的活动区域应该以河南为中心”,该遗址位于河洛文化中心区,并且河洛有特殊的意义,“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而且有“河图洛书”这样比较可信的文献记载,所以叫“河洛古国”。

  以上我们提到的郑州西山遗址,灵宝西坡遗址、北阳平遗址,洛阳盆地内的巩义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都属于仰韶文化遗址的范畴。学术界普遍认为,黄帝时代对应的考古学文化,就是仰韶文化的中晚期,也有学者认为是龙山文化的前期。考古发现表明,在河洛地区范围之内,大河两岸,崤山、邙山、熊耳山、万安山、外方山、嵩山下,伊、洛、瀍、涧之滨,极为密集地分布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如渑池仰韶遗址,陕县庙底沟遗址,洛阳王湾遗址、孙旗屯遗址、矬李遗址,偃师灰嘴遗址,孟津妯娌遗址,宜阳苏羊遗址,洛宁禄地遗址,伊川土门遗址,嵩县桥北村遗址,汝阳上店遗址,栾川墁子头遗址,汝州阎庄遗址等,充分显示了黄帝部族的繁荣和昌盛。

  2009年10月20日,第八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指出,“可以说,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洛故土”,“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文化”。

  前边我们已经引用的所谓“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奠基的主要区域”,就是说诞生于河洛地区、建都于河洛地区的炎黄二帝(特别是黄帝),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炎黄部族,他们作为早期的河洛人,创造了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在内的辉煌灿烂的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文脉之根的河洛文化,正是以炎黄部族为主体在河洛地区创造的。

  通过以上对有关文献记载、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说及考古遗址的梳理和叙述,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文脉之根在河洛故土”的结论,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来源:洛阳日报 人文河洛)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