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姓氏根亲

炎黄二帝与河洛地区(上)

发布时间:2021-08-27 09:17:58

  □徐金星

  河洛地区,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心,是整个黄河流域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关于河洛地区的范围,一般的界定是: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郑州、开封,南至汝州、禹州,北至安阳、晋南,大体涵盖了今豫西、豫中、豫东一部,豫北及晋南地区。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黄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奠基的主要区域,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深入了解、认识炎黄二帝和河洛地区的关系,探索“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文脉之根在河洛故土”这一重大学术命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平逢山与有蟜氏

  《国语•晋语》言:“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炎黄二帝母族有蟜氏,是一个崇拜鲜花和蜜蜂的古老部族。《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言:“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螯虫,实惟蜂蜜之庐。”

  文中的伊洛,即古伊洛河;谷城之山,《清一统志》言:“谷城山在河南府(今洛阳老城)西北五十里,连孟津县界。”许顺湛先生言:“平逢之山在河南洛阳谷水以西。”骄虫即蟜虫,即蜜蜂,有蟜氏应是以骄虫即蜜蜂为图腾的氏族。根据《山海经》所记平逢山地望,有蟜氏故居平逢山,就在今洛阳、孟津、新安、宜阳毗连一带,西有畛水,东有疆水,北临黄河。有研究者认为,畛水、疆水(姬水)、姜水,均注入黄河。我们的先祖炎、黄二帝应出生在这里。

  据马世之先生研究:关于有蟜氏居地,学术界存在不同说法,包括洛阳说(以平逢山为中心)、东阿说(指今山东省东阿县)、桥山说(指今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桥山)。通过梳理和论证,马先生肯定了洛阳说,否定了东阿说、桥山说。

  2 新郑市与少典氏

  《史记•五帝本纪》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言:“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母家有蟜氏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史记索隐》按: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续汉书•郡国志》言:“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史记集解》又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指河南郡)新郑是也。”这是说少典、黄帝均为有熊国君,而有熊国地在新郑县(今新郑市)。新郑市被誉为黄帝故里,每年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祭拜先祖黄帝的活动。

  上述的河南尹、河南郡,均治洛阳(今汉魏洛阳故城),新郑县为河南尹(郡)下领属县之一。

  3 青要山与黄帝密都

  青要山位于今洛阳市新安县。《新安史话》一书说,在新安县北部,有一山系,西起鹰伏岭,东北行至南石山,东西横亘40公里,跨曹村(曹村乡,后改名为青要山镇)、石寺、北冶、石井等4个乡镇,通称青要山脉。

  《山海经•中山经》言:“青要之山,实惟(黄)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单(shàn)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蒲芦。”“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黄)河。”

  据新安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原主任张友仁先生《青要山的传说》言,涿鹿之战后,蚩尤余部撤到今新安县青要山一带,欲据险复仇。有位名叫罗姑的姑娘,率领族人,协助炎黄二帝收服了蚩尤余部,教他们学桑务农,蚩尤在青要山“和合塬”上与炎、黄二帝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罗姑因为有功,黄帝让她在和合塬下的城崖地开府办公,主司密都事务,并掌管天下的和平与婚姻。《青要山的传说》的结论说:“炎黄蚩尤百战和,中华民族三条根。黄帝密都青要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第一次融合的神圣福地,青要山和合塬成为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最早载体。”

  据《新安县志》载:“(青要)山之腹地,有个村子叫‘城崖地’,村子四周,幽谷交错,清流纵横,峦衔峰接,环山为城。”

  4 黄帝游洛水之上

  《竹书纪年》载:“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黄)帝祭于洛水。”“(黄帝)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jiào)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龙图出河,龟书作洛,赤文篆(绿)字,以授轩辕。”文中的“图书”,即“河图”“洛书”。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引《地记》言:“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

  李健人《洛阳古今谈》言:“中提山,委粟山之别名也。”“古有委粟山,在洛阳故城南。”而黄帝在洛水之上见大鱼的具体地点,“在今洛阳故城(今汉魏洛阳故城)南,旧伊、洛二水汇合处”。段鹏琦先生在《汉魏洛阳故城》一书中考证,今所称的“禹宿谷堆”即古之委粟山,地点在大谷关西北、伊滨区李村镇南宋沟村北二三百米处。

  据考,古今伊、洛水汇合之处,即所谓“伊汭”,并不总在一个地方。《水经注》言:“(伊水)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段鹏琦先生称,汉魏时洛阳县在汉魏洛阳城内,当时伊、洛二水交汇处“当在佃庄镇王圪垱村东北方”。

  《水经注》又引《史记音义》言:“巩县有鄩谷水者也。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字。”《洛阳古今谈》言,其具体地点在今巩义市洛水入河口,即所谓“洛汭”处。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历史上“河图”“洛书”曾多次出现,而且都出现在河洛地区。除人们通常说的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黄河、大禹时神龟贡书献于洛水,以及上面提到的黄帝在洛水受“河图”“洛书”,仓颉在玄扈河汭之水受“洛书”外,还有唐尧受“河图”、虞舜受“洛书”、夏禹受“河图”、商汤受“洛书”、周公受“洛书”,等等。

  5 玄扈水与造字台

  《宋书•符瑞志上》言:“黄帝黄服斋于中宫,坐于玄扈洛水之上……龙图出河,龟书于洛。”《水经注》言:“洛水又东,至阳虚之山,合玄扈之水。”又引《河图玉版》言:“仓颉为帝,南巡狩,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受之。”《河南府志》言:“玄沪、阴虚今在永宁(1913年更名洛宁,治今城关镇),阳峪河东,仓颉造字台遗址尚在。”

  据《洛宁县志》记载,仓颉造字台位于兴华镇阳峪河东,台高3.4米,上顶直径3.3米,周长13.5米。据传仓颉随黄帝南巡,至玄沪(玄扈)水入洛处(即洛出书处),灵龟负书以授,遂选址造字,为华夏文字之始祖。

  这里提到的玄沪水入洛处,位于今洛宁县城西约22公里长水镇西长水村南,现存有古碑两方,其一上刻有“洛出书处”4字。

  仓颉,也作苍颉。依据《世本》,一般认为他是黄帝的史官。《春秋元命苞》言,他“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受河图绿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6 涿鹿与阪泉

  相传,黄帝与九黎族首领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涿,也作浊。传统说法,涿鹿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桑干河流域的涿鹿县。但朱绍侯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认为:“涿鹿,当为浊陆,即在(黄)河、济(水)之间为浊水所充斥散漫的原野。”马世之先生等认为,涿鹿在洛阳盆地之内今巩义市一带。这里古代有两条“浊水”,一条是黄河,另一条叫黄水。《水经注•洛水》说:“(洛水)又东,浊水注之。”涿鹿即浊鹿、浊陆,即两条浊水边的陆地。

  还相传,涿鹿之战后,炎帝、黄帝曾战于阪泉之野。炎帝、黄帝是两个近亲部族,他们曾结成联盟。阪泉之战是联盟内部的战争。传统说法,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或说在今山西运城市解池附近。但东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应玚的《灵河赋》中有“涉津洛之阪泉,播九道于中州”之句,灵河即黄河,阪泉应是黄河之滨的一个湖泊,当在今黄河孟津县段附近,阪泉之战应发生在孟津县境内。

  (来源:洛阳日报 人文河洛)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