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俗

发布时间:2021-08-30 00:32:42

    本境的丧葬习俗与山西各地特别是晋中、晋东一带,大同小异。刚出世的孩子死去,俗称“丢了”,按本地风俗将其抛于山野即算埋葬。未成年者死去,俗称“少亡”,若父辈健在,则不能埋入祖茔,只能入棺“寄葬”于祖茔之旁或他处,待父辈百年之后,才可迁入祖茔。老年人去世,俗称“老驾”,其丧葬仪式一般要经过装裹、报丧、入棺、守灵、入殓、出殡、服三、尽七、做新节、做周年、做三周年等一系列程序。本境自古沿袭木棺土葬,墓地有氏族公坟、杂性公坟等种类。丧葬程序复杂,讲究颇多,且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官宦富豪之家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严重;贫寒之家因经济拮据,丧事只得极力从简,以苇席裹尸而葬的亦不鲜见。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了殡葬改革,迷信和繁琐的陈俗渐除,代之以许多新的丧俗。首先,城乡除个别偏远山村外,大多以火葬代替了土葬,公坟代替了族坟,节省了耕地;其次,除个别乡村外,大多以佩带黑纱、白花代替了披麻戴孝,以送花圈和挽联、挽幛代替了送纸扎、供品;第三,通过开追悼会、向遗体告别代替了出殡前后的烧纸、哭灵、路祭等环节。此外,停尸时间也相对缩短,少者3日,多者5天,不像过去那样,一放就是7天,或者更长(富家有停放3~5周者)。由于生者都有各自的一份工作,国家又没有明确的丧假,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地方特别是在城市里,已大多不做服三、尽七、新节和周年了,三周年也只是守孝人结伴去骨灰存放地加以祭奠,把亲友们请来,设午宴予以款待而已,不像过去那样大操大办了。但是,在个别农村,旧式葬仪又有回潮之势,特别是那些做生意挣了大钱的富户和一些有权势的人,治丧、做周年、三周年,依旧要请阴阳,叫鼓手,搭灵棚,做纸扎,大摆宴席。对此,群众很有看法,也严重影响到党风、政风和民风的好转。

主办单位:阳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