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在这里专指经手办理某种经济实体。
从晋商的大最历史资料分析来看,“求富益货”是山西商人走向商途的动因。求富是目的,益货是从商的具体行为。或者说,益货是为了求富的目标而采取的手段。由此,经营就走向了从商的具体实施阶段。益货的具体行为,就是要经手办理一些经济实体,比如开店铺,搞贩运,办茶货,设钱庄,经营票号等,通过这些经济实体,做买卖,来实现挣钱致富的目的。
晋商的经营理念就是“广开财源,多种经营,滚动发展”。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去经手办理一些具体的经济实体,做生意,求富裕。
因地制宜,广开财源
山西人要走出去,经营商业,其最初的条件是怎样呢?山西地处华北黄土高原,土瘠天寒,生物鲜少,粮食生产又供给不足,人们的生活比较贫困。但是,山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藏,比如药材有黄芪、党参、麝香、鹿茸等;矿产资源有食盐、铁矿、煤碳等;土特产品有羊皮、干鲜水果、白酒、红枣、土布等。
山西人经商先从利用本地资开始,将本地资源首先变为商品,搞小作坊发展手工业,然后再搞长途贩运,即从小商小贩逐步变为巨商大贾。
何东盐的开发经营,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盐业的盐商群体。河东盐,产于运城地区的安邑、解州间25公里长的一个天然盐区。河东盐的开发历史悠久,而且是自然结晶成盐,为“世界一大奇观”。据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宫崎市定论文集》中说:“中国最古文明实兴起于河东盐池附近,我想夏、商、周三代的国都大体上都位于消费池盐的地区,毫无疑问,盐池就是三代文明的基础。中国商业的起源同盐池有关系,最初的重要商品恐怕就是盐。”很长时期,河东盐的生产和销售归官府经营。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开始实行盐引制度(盐引,即官方给予商人贩卖食盐的凭证,大约每引为100公斤),令商人纳课领引,允许商人参与运销贩卖官盐,从此有了专门经营盐业的盐商。明正德年间,又允许商人自备工本自募夫役参与捞采,实行官营民营并举,从此又出现了专门从事池盐生产与运销的盐商群体。明代末期,河东盐行销区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相邻的173个州县。商人是商品生产的推销者,随着河东盐产量的逐渐增加和盐引制度开中制的推行,行销区域不断扩大,经营运销河东盐的山西商人也走向了省内外各地,贩盐获利。清顺治年间,河东池盐的生产全部实行了“畦归商种”的政策,废除了官办制,完全成了民营。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时。河东盐池有坐商(即自雇夫役自备工本参与生产的商人)513名,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盐商群体。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山西、陕西、河南“三省引地陆续招商包运”,商人逐渐又分化为专门从事生产的坐商和专事运销的运商。@pages@
山西铁矿资源的开发生产,又产生了一批从事铁业生产和经销铁货的商人。山西铁矿资源丰富,冶铁历史悠久。旱在东汉元和时(84~86年),已经岁可冶铁207万斤。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在官办冶铁的基础上,“并许百姓随意铸造”农器、烧器。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又“许百姓自行铸造”。从而山西冶铁铸造已步人官办民办并举的时代。《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诏罢各处铁冶,令民得自采炼,而岁输课程,每三十分取其二”。这时候,山西的民营冶铁业日益兴盛起来。据成化年间《山西通志·物产》卷六载:山西产铁州县达19个。平定、吉、朔、潞、泽州、太原、交城、榆次、繁峙、五台、临汾、洪洞、乡宁、怀仁、孝义、平遥、壶关、高平、阳城等县,皆有冶坑,惟阳城尤广。
丝织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经营丝绸的商人。明代,潞、泽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据顾炎武《肇域志》记述:“绫,太原、平阳、潞安三府及汾、泽二州俱出。绸,出潞安府,泽州间有之。帕,出平阳府,潞安府、泽州俱有,惟蒲州府及高平米山出者尤佳。”丝织品产量最多、织工最精细、花色品种繁多的,要数泽州所产的潞绸。潞绸成为明代的入贡织品。明洪武(1368一1398年)初,潞州有桑树8000株,至弘治(1488一1505年)为9000株。潞州和泽州,织最多时达13000余张,登机鸣杼者数千家,成为一个丝织专业区。据学者估算,年产潞绸当在10万匹以上。明代,潞州与苏州、杭州并列,是中国三大丝织专业区。当时,山西商人经营丝绸业的不乏其人,如营销丝绸起家的平阳府大富商席铭,曾游历吴越、楚魏,泛舟江湖,在大江南北贩卖丝绸,成为蒲州首屈一指的富商。
山西出产棉花和棉布,也推动了经销棉花、棉布的商人的发展。棉花始由南番人引进,于北宋末年已种植于江南。元代已移种于陕、豫、晋、鲁、直等省。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于官方的推广,太原、汾州地区各县开始种棉织布,而榆次、太原等县民间纺织最多。据清同治年间《榆次县志·物产》卷十五记载:“榆人家事纺织成布……而专其业者,贩之四方,号榆次大布,旁给西北诸州县。其布虽织作未及精好,而宽于边幅紧密,能久,故人咸视之。”因而,榆次大布“自太原北边诸府皆仰市焉,亦货于京师”。 (自张辉《晋商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