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晋商理念
当前位置 >> 晋商理念

晋商的勤俭理念

发布时间:2021-08-30 08:25:19

    明、清时,山西人进入商途,大多数人手头并没有多少资本,有的甚至是白手起家。这些人能在商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取得“求富益货”的成功,靠什么?主要靠的就是吃苦耐劳,勤奋努力,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以及甘冒风险,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
 
    晋商的勤俭理念是:“勤劳就是摇钱树,节俭犹如聚宝盆。”“勤俭为黄金之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山西商人,他们无论是修身正己,还是创业治家,无不讲求勤劳节俭。
 
    (一)晋商的勤劳、勇敢、不畏艰辛
 
    ——以晋商开辟的南北茶叶之路为例
    自古山西本地不产茶,但随着晋商的兴起,茶叶的经销成为晋商的大宗生意,明、清以来,运销蒙、俄的茶叶几乎由晋商所垄断。清代学者王先谦说:“中国红茶、砖茶、帽盒茶均为俄人所需,运销甚巨。这三种茶向为晋商所运。”清代著名的茶庄有100多家,总号大多设在晋中,财东都是晋中的富商。晋商的大商号与茶叶贸易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直接贩茶到恰克图销于俄国,直至欧洲境内;有的则深入到产茶地区组织货源,搞批发,或直销于国内各地。仅祁县一地就有永聚祥、忆中恒、大德兴、大德诚、大玉川、巨盛川、天恒川、宝巨川、长裕川等十余家茶庄,成千上万的祁县人供职于其中。榆次的常家、王家,祁县的乔家、渠家,太谷的曹家、武家等都是经销茶叶的大户东家。晋商仅在张家口开办的茶庄就有百余家。有这么多的大户、这么多的茶庄经销茶叶,货运量是相当大的。他们采买于福建武夷山或湖南安化、湖北蒲圻等地,就地组织加工、包装,然后运出。如采买福建武夷山区茶叶,茶市在福建省崇安县的下梅镇。茶由产地经陆路运至江西铅山县的河口,再经过水路运经信江、鄱阳湖、长江,到达汉口。再由汉口水运至襄樊,转唐河北上,达河南社旗店中转站,改陆路,由马匹驮运北上,过平顶山,经洛阳,渡黄河,入太行山,穿过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然后再从鲁村换畜力驮,沿东北上,经太原,到大同,运至张家口或归化城,然后换骆驼,穿越戈壁大漠,转运至中俄边界的恰克图或外蒙古的库伦(现在的乌兰巴托)。有的还要运至莫斯科。这就是鲜为人知的晋商开辟的万里之遥的“茶叶之路”。试想,在当时的那种交通和运输条件下,由江南产茶地,把成批成批的好的茶叶,运至恰克图或欧洲腹地去批发或零售,其间要经过水陆两路,船运、畜力运的几次转换,还要经受气候自然条件的考验,又要受山水沙漠地理条件不同的制约,每运一程,含辛茹苦,饥渴劳瘁,乘船、坐牛马车、骑骆驼,颇费时日。
 
    仅张家口至恰克图一程,就有约1500公里。其间地旷人稀,溯漠大荒,风沙无定。货运要用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载运。那时商队称帮,一帮有数十到上百只骆驼,往往数帮结队而行,延绵数里,驼铃叮当,头顶烈日,足履灼沙,栉风沐雨,顶风斗雪,奔波在浩瀚沙海之中。绵绵斯道,几不逢人,百里逢井,则为常事。冬季朔风呼啸,气温在零下30多度,途中次第冻僵冻死者时而有之。春秋两季,时遇风沙骤至,天昏地暗,填路埋人,不为鲜见。间或突遭劫匪,丢命丢财,死于天灾人祸者,时有所闻,黄沙白骨,令人触目惊心。水味苦咸,腥臭浊涩,犹宝如玉液。有人说,晋商干的是赌生命,赌命运,求利忘我的冒险事业。茶叶之路,是晋商“求富益货”的黄金之路,是晋商勤劳理念支配下的致富之路。@pages@
 
    (二)晋商的节俭
 
    晋商虽财力雄厚,但始终不忘节俭。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称:“富室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商),江北则推山右(晋商)。山右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清人沈思孝在《晋录》中称:“晋中俗习俭朴,有唐虞夏之风,百金之家,夏无布帽,千金之家,冬无长衣,万金之家,食无兼味,故其居奇能饶。”
 
    介休县大贾冀家的马太夫人,治理家政甚严。她要求其子女要“自奉俭约”,虽然她“自奉宜薄,待人(却)不厌其厚”。在马太夫人的严格训育下,“诸子虽得高爵,而……不敢以裘马耀乡闾。供客极丰腆,而家中两餐仍俭素”。马太夫人经常告戒说:“惜福则福自长也。”因此,冀家的“诸子生富家而能饱粗励”。太谷县的富室王武氏,虽然是“四第连云,阡陌栉比”,但在经商之外,“治田也勤且俭,虽至糠稗亦必筹夫用途,而不使货弃于地”。
 
    晋商著名的外贸世家榆次车辋的常家,其家族整个发家的过程,处处都表现出了勤劳吃苦、节俭办事的精神。据《常氏家乘》记载整理:常家始祖常仲林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由太谷惠安村落户于榆次车辋村。常家到清康熙年间经商才始富裕。常家在晋商中崭露头角,进而使商业兴旺发达,当从常氏第八代常威谈起。常威主要是经背布匹,在张家口开设有“常布铺”。据说常威到张家口经商,由家赴号,不带用资,沿途以占卦收费,权作盘缠。可见常威经商很注意节俭,乃至他儿子常万达承祖在张家口经商,“数十年如一日,居垣薄于自奉,无事不戒其奢华,用人必本诚意以待之,毫无市井浇漓习气”,为商界同行所器重。他开始于张家口开设布铺,经营布匹,白布走俏,获得厚利。后又扩大经营规模,兼营茶叶、杂货,行销蒙古等地。
 
    常万达从事对俄贸易获得巨额收入后,仍“满而不盈,视有若无”,其获得的资金,不是用于家计和子弟们的过分享受,而是扩大积果资本,不间断地开设新店,逐步扩大自己的业务“领地”。常家勤劳节俭的品德,代代相传,谨记不忘。常家第十三代常立仁“自习商务,岁出外塞北、辽东,每多岁月。往岁如张城时(张家口),大雪没马胫,府君(常立仁)欣然就道,无所顾虑。又东出昌图,日行百余里,餐风餐雪,沿路无人烟时,车帷敞不周,寒冷益甚,以诸肆事方急,不敢息。至则日夜焦思,以期尽善”。
 
    又如,俭朴一生的理财名人贾继英(1875~1944年)。榆次县六堡村人,曾在乔家著名的“大德恒”票号当学徒。后被提拔为“跑街”,常驻太原分号。“跑街”就是专搞票号的外交事务。贾氏任跑街期间,社会交往日广。特别是在庚子事变后,慈禧挟光绪帝西逃,途经太原,因经济拈据,向省城票号界借银30万两时,贾继英代表大德恒参会并应诺了这笔巨款。贾继英果断处理借款一事的卓识与胆略,既受到大德恒票号大掌柜阎维藩的赏识,又得到慈禧太后的欢喜,还为山西票号界争得面子。从此,贾继英声名大震。
 
    贾继英在银行界任职,可谓高官厚禄、权位显赫之人了。但是,由于他年轻时在著名的大德恒票号任职,受到晋商号规严格的品德训育,再加上儒家“修身、正己”的熏陶,所以,虽在金银堆里身居高位,但一生为官清廉,俭朴立身,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贾继英有吸烟的嗜好,但他平时只吸早烟丝,不吸卷烟,当有客在座时,为了应酬才吸中档次的卷烟。熟人曾讥嘲他惜财如命,可他却以“俭可养廉”,一笑了之。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因他管理金融事业功绩卓著,中央信托局曾奖赏给他一笔巨额奖金。然而,贾继英却将这笔奖金的一部分用于购买一批皮捅子,分给单位的职工,把剩余的部分,全部留给单位,作为职工的早餐补贴费,个人分文不要。贾继英有五个儿子,儿子们到了当婚年龄,他为了节俭办婚事,选定吉日,不作声张,为五个儿子同日办婚事,大喜的日子,也只是请了少数亲朋参加,俭办了事。贾继英为五个儿子俭办婚事的做法,在兰州城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美谈。贾继英一生从事金融业,数十年与金钱打交道,又多次担任中央到地方的银行高级职务。1944年,他身患肾病病危之时,告诫家人说:“死后不准摆阔气,不准讲排场,简单办理,入土为安。”贾继英去世后,家人在他使用过的一个旧保险箱内,只清理出一根金条,十两大烟土,两瓶法国白兰地,查找不到任何存款,衣服也是寥寥无几。这使家人都感到意外。据其子媳回忆,各自只分得少量衣物、首饰,无存款可言。
 
    依靠勤劳而进取,厉行节俭而聚财,是山西人经商成功的一大法宝。即使一些豪商富贾家族或字号,大多数也不忘勤劳节俭的美德,并代代相传。他们将始祖创业之初所用之物,如独轮车、鞭杆、扁担、柳筐等物,视为传家宝,供于神堂庙内,以教育青年伙友或家人,永远不忘艰苦创业、俭朴养廉的传统美德。例如,大盛魁商号,每年年节,都要在总号的财神庙内,向神像下供的一条扁担、两条麻绳、两个箩筐叩头,并在除夕晚上,必须吃小米粥,以此为号规,200多年从未间断,以纪念当货郎起家的创业始祖,警示后人不忘艰苦创业之辛劳,永记克勤克俭之美德,使之代代相传。又如,太谷县北洸村曹家创业始祖曹三喜,明末清初闯关东,在朝阳地区磨豆腐种菜起家致富,逐步使曹家成为拥有商号640处,雇员37000多人,资本总额达千余万两银的晋商巨富家族。曹家的商号将始祖卖沙锅用过的独轮车和磨神供奉于庙堂,每年要磨豆腐两次,掌柜还要亲自向磨神烧香叩头,以乞神灵保佑。曹家的这种做法,是告戒子孙并商号伙友不忘创业之不易,希望勤俭精神代代相传。(自张辉《晋商谋略》)

主办单位:晋中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9190 E-mail:jzstgab@126.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