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上午11时09分,一架从昆明飞来的波音737-700客机满载乘客缓缓地降落在宜春明月山机场,标志着宜春明月山机场建成通航,开辟了宜春通向外界的一条“空中走廊”;
2014年9月16日,南(昌)长(沙)高铁通车运营。呼啸而来的高速列车,开启了宜春的高铁时代。同时,全省第一家“五位一体”(高铁、普铁、长途汽车、公交车、出租车)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正式投入使用;
2016年1月12日,昌栗高速建成通车;2016年12月23日,靖安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2017年1月4日,铜宜高速建成通车;2017年5月31日,宜春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
……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断在宜春大地涌现,见证了宜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辉煌成就。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加速推进以交通、水利等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固定资产投入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全市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102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821.4亿元。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下,宜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出了一份提振人心的成绩单:机场开通,“临空”启航;高铁建成,“登高”提速;公路路网,四通八达;水利工程,捷报频传……
如果把宜春视为一个巨人,那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就是这位巨人的筋骨和脊梁。五年的不舍昼夜、跨越赶超,就是它强筋壮骨、挺起脊梁的历程。
“临空”起航,“登高”提速,开启发展升级的“宜春速度”
仿佛一夜之间,宜春变“小”了。
这一“变”,源于明月山机场通航,源于高铁的开通,源于宜春进入航空高铁时代。
曾经,经常在宜春和昆明往来的宜春市民陈硕每次来回总感觉疲惫不堪。“原来主要是坐火车,即使是特快,一趟也需要20多个小时。如今多了两种选择,碰到急事,乘飞机,只要2个小时;如果不急则坐高铁,也只要7个小时。既快又舒心。”
这是进入航空高铁时代给宜春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是宜春改革开放不断加速的真实写照。
明月山机场历时3年多建成,目前是赣西地区唯一的民用机场,服务人口近千万。通航以来,明月山机场“飞”越千山万水,“机”迎四海宾朋,搭建起了宜春与全国乃至世界沟通交流的“空中桥梁”。
国内航线不断增加。开通之初,只有北、上、深、昆4条航线,目前已成功开通了北京、深圳、广州、青岛、南京、海口、昆明、上海、西安、三亚、成都、厦门12个热门城市航线,还计划开通贵阳、南宁、温州等地新航线。国际航线顺利拓展。自2016年11月起,从明月山机场乘坐深航航班经深圳中转可直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建立了萍乡、新余两个异地城市候机楼,设立了分宜、芦溪、安福、万载、上高、宜丰、成都、西安、青岛等航空旅游服务点。
2016年,明月山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46.9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60万人次;航线平均客座率达88.1%,被中国旅游协会民航旅游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最佳旅游支线机场”。
今年,我市又启动了对明月山机场的改造升级工程。工程总投资约1.1亿元,计划2018年完成,届时将新增6个停机位、1条垂直联络滑行道和有关配套设备设施。预计到2025年,明月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将达130万人次。
高铁建设,承载了多少宜春人的梦想,凝聚了无数宜春人的心血。
2010年4月,沪昆高铁宜春段开工建设;2011年12月,总投资11.9亿元的宜春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开工;2013年10月,沪昆高铁宜春段全面完成铺轨工作;2013年12月,宜春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主体基本完工;2014年7月,各项设施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同月,宜春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通过验收;2014年9月16日,宜春迎来了第一列飞速奔驰的火车。
回顾这一个个时间节点,面对呼啸而来的高速列车,我们仍然心潮澎湃!
有了高铁,时空距离好像瞬间被拉近,宜春至南昌只需40多分钟,宜春至长沙不到1个小时,宜春至上海最多4小时;有了高铁,宜春成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及武汉都市圈的腹地,成为连结北上广、沟通大西南全方位交通路网中的重要节点;有了高铁,宜春区位优势更为凸显,赣西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高铁,成为宜春通往外界的一条“快车道”,拉近宜春与全国乃至与世界的距离。它带来的不仅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使宜春的空间范围、产业结构、发展理念带来巨大变化。这是一条开放之路、发展之路、腾飞之路。
加密路网,畅通水网,构筑四通八达的城乡交通
公路交通,是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筋骨。
党的十八大以来,宜春抢抓机遇,不断推进城乡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密路网。目前,宜春大地高速公路纵贯东西、国省干道纵横交错、农村公路更加密集,形成了支干结合、四通八达的城乡公路交通网络。
2016年1月12日,投资89亿元的昌栗高速建成通车,途经宜春5个县(市、区)14个乡(镇、街道、场);2017年1月4日,投资80亿元的铜宜高速建成通车,使铜鼓至宜春的路程缩短至100公里;今年,宜春又启动了靖安至樟树加密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至此,途经宜春境内的高速公路有8条(武吉、昌铜、樟吉、沪昆、昌栗、昌宁、铜宜、东昌),总里程达780公里。
为缓解宜春中心城区交通压力,拉大城市发展框架,提高城市品位,5年来,宜春投入数十亿元,相继启动了中心城区环城南路、明月大道、环城东路、320国道绕城改建、220国道绕城改建等多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其中,环城南路2014年7月1日竣工,东连高铁站,西接明月山机场,南往明月山景区,使中心城区面积由50余平方公里扩大到105平方公里;320国道绕城改建工程于2016年11月9日竣工通车,途经5个乡(镇),全长32.77公里,总投资13.46亿元,工程竣工通车当日,G220国道宜春城区绕城改建工程开工建设,总里程达22.558公里。
同时,全市公路升级改造步伐不断加快,相继实施了丰(城)厚(田)一级公路、宜(春)慈(化)公路、宜(春)新(坊)公路等一批重点公路建设工程。三年来,全市公路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9.12亿元,完成公路改建468.542公里、各类大中修工程1407.187公里,危桥改造78座。全市国、省、县、乡道总里程达2464.293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占74%,国省干线公路优良率达85%以上。
在路网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也迈上新台阶。
樟树市水运口岸作业区项目获批,成为宜春首个获交通运输部批准的岸线,作业区码头使用岸线210米,将建设2个1000吨级件杂泊位,加上前期已完成的港口铁路专用线改造,基本形成了水、铁、公路联运的综合运输体系。
高安建新货运码头竣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樟树港老码头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目前已完成省内3个最大的1000吨级的普货码头建设改造,岸线申请已上报省里;河西综合码头也将在丰城龙头山水电枢纽建成后开工建设。
兴修水库,建设电站,打造润泽万家的民生水利
2017年5月31日,宜春人迎来了一件激动人心的大喜事,翘首以盼32年的水利工程项目――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该项目是宜春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项目,是国家2017年新开工建设的15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项目总投资16.0997亿元,由枢纽工程和供水工程两部分组成,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73平方公里,总库容1.19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大(二)型水库。工程建成后,可使宜春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向宜春中心城区日供水30.9万吨。
水利工程既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改善民生的支撑。
5年来,宜春市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喜讯频传,完成或启动包括靖安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丰城龙头山水电站等多个重大项目建设。
2016年12月23日,全省首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靖安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成为华中电网最大的“蓄电池”和“应急电源”。该工程于2010年6月6日开工建设,一期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投资51.88亿元。工程建成投运,每年可替代原煤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3万吨,上交当地税收近1亿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宜春还千方百计向上争取资金,启动了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水库除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等多项重点工程,让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从中受益。(熊海军)
宜春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