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台晓日为宜春八景之首。春台何以冠之晓日,大约缘于它的高度。在相对平缓的秀江河谷平原中,兀然突起了这样一座海拔130米的小山,使它成为城中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以春台晓日名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县志上称,最早将这座城中小山称之为台的是西汉时的宜春侯刘成。他在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在宜春辟出五台,即宜春台、仙女台、湖冈台、化成台和钓台。五台之中,尤以宜春台风光最胜,加之这里“周览川原,下瞰人烟,四时佳景罗列目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幽览胜的绝佳之地。人们在这里把酒临风,吟咏抒怀,也使它的盛名流传日远。
在宜春台上修建楼阁,则是宋代的事了。北宋咸平、嘉?v年间(公元998年一1063年),邑人为纪念刘成在此为侯,在台的一侧修建了宜春侯祠。后来散文家李觏在袁州州学讲学时,登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谪官谁住小蓬莱,惟有宜春最古台”。从此,古往今来的名人贤士,凡有来宜春的,莫不以登临宜春台为快事。他们凭栏远眺,赋诗寄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以“宜春城郭绕楼台,想见登临把一杯”来表达他对巍巍春台的喜爱。他想站在宜春台上远眺缕缕云雾中的万顷翠竹,看阵阵夏雨催熟的杨梅,那是何等醉人的江南五月天啊!而明代的权相严篙则是多次前往宜春台,写下了许多诸如“松杉复郭泠风起,楼阁当空淑景移”、“岩树故因时序改,山云岂与俗情宜”这样委婉清丽的句子。
宜春台的正面是由城砖砌成的高台,站在高台上,便可以看见这座气势不凡的三层楼阁了。楼阁是庑殿式,重檐,四道阿顶,筒瓦复盖。底层是砖砌的护栏,二、三楼则是木质花栏,镂空雕花的刀窗,飞檐画栋,古雅精巧。楼阁的前侧还有厢房,与正厅成品字形。一间厢房内还锁着一块巨大的碑石,上书“宜春”二字,据说为慈椿手书。在20世纪50―60年代,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放学后到宜春台打游击(一种游戏),在高大的樟树、槐树间,在密密的茅草丛中,玩得痛快且尽兴。在宜春台的高台两侧,有两棵巨大的桔槔树,每到霜降之后,树叶落尽,桔槔也落在茅草上、棘丛中,由你去拾、去吃。那极甜的滋味,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而在宜春台的东侧,则有建于明代纪念韩愈的昌黎书院。门前的两棵大桑树,荫翳蔽日,初夏时节落满前庭的桑椹更是让孩子们吃得满嘴紫色。那时的宜春台,不仅是人们登临观日的好去处,更是那一代人心中的乐土。
时至今日,虽然宜春台已不再是城中最高的建筑物,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建筑物所不能替代的。每逢晴好之日,站在三层楼阁上,看一轮红日从山天交接之处喷薄而出,满城朝晖,清新透明,美不胜收,令人心情舒畅。 (摘自《老宜春的故事》)
宜春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