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第58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智慧气象”。智能网格化气象预报是“智慧气象”的重要内容。啥叫智能网格气象预报?智能网格气象能做到啥……3月22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直接能查到家门口的天气
2010年前后,“网格预报”这一概念被引进到我国的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中。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网一样,我们可以把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分解成许多个网格,每个网格中的天气情况,也会有所差异。
网格化预报就是针对这样的每一个网格开展的。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
2012年,国家气象中心推出了一个新的预报产品,即大城市精细化预报,该产品把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24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进行细化,每6小时开展一次预报,降水量报到毫米。
2017年12月1日0时起,山西省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开始试运行,制作生成全省5公里×5公里,逐3小时分辨率统一的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一张网”。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可以每天更高频次地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
除了对陆地上的网格进行预报外,气象部门还将我国的责任海区划分为多个10公里×10公里的网格,并进行海上能见度、海上大风等要素的精细化预报。网格化预报不仅让模式更加细化,还提供了更为细致和丰富的预报内容。以后,我们再查天气预报的时候,不用查太原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直接查我们家那里的天气怎么样就行了。
人工智能是核心,预报员也不可少
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的核心特征之一便是智能化。
目前,智能网格预报依赖的智能化气象科技成果中最重要的是数值预报和集合预报。高分辨率智能网格需要高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支撑。目前,我省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及基于多种模式产品的集合预报技术已经开展本地化运行。按照设想,未来,结合物理机理的数值预报技术和大数据挖掘应用技术的智能预报技术应该是关键。一方面,基于数值预报机理的数值预报模式形成复杂的预报模型、预报方法;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
有了人工智能,还需要天气预报员吗?至少在过渡阶段,预报员很重要。他们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理想的状态是,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经验可以用来“喂养”机器和模式;当模型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基于影响的对关键、转折、灾害性天气的气象服务工作。
网格那么多,准确率靠谱吗?
2017年,全省城镇天气预报24小时睛雨、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0.0%、78.6%和76.9%,全省气候预测准确率气温90.8%,降水81.9%,综合平均86.4%。
从数据上分析,天气预报是准确的。但与公众的需求和感受并没有完全契合。如何与公众需求和感觉相契合,就是智能网格预报业务要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同样是一场雨,无论你身在太原的哪一个角落,你得到的天气预报将是你所处的5公里网格范围内的天气预报。
从气象科学的角度看,在同样的技术水平下,当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变高,会影响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但气象部门在智能网格前期试点和试运行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使智能网格预报的准确率较以前的站点预报稳定不降低。
“其实,甘愿冒着降低预报准确率的风险,气象部门也要改变传统预报、制作高时空分辨率的网格预报,就是基于气象服务的需求。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网格预报的精细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气象部门从去年开始也在研制全球网格预报。这样一来,即便你走出国门,也能享受到我国气象部门提供的贴心气象服务了。”山西省气象局副局长秦爱民说。
目前,在山西,智能网格预报还属于试运行阶段。一方面,气象业务部门可以随时查询相关数据。另一方面,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对相关部门进行服务。
相对于短期(1-3天)、中期(4-10天)、长期(未来一个月)预报而言,短临预报在天气预报领域中是最“年轻”的成员。“与短期预报相比,其预报时效更短,主要集中在0小时到12小时,重头戏在于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尤其是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预报。”山西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副处长张晓告诉记者。短期预报只能预报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可能性,有时无法准确预报其所带来的降雨具体落区。但提前1小时到2小时的短临预报,却可以清楚捕捉到系统所在位置,从而能够预报出降雨的落区和程度,提前数小时,向政府部门以及公众发布预警预报。
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山西气象(APP)”上线后,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基于位置的精细化定制气象服务。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郭卫艳 转自: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