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山西晋城 > 民俗文化

大阳镇手工制针

发布时间:2021-09-03 01:09:46

    大阳镇手工制针业始于明嘉靖年或嘉靖年以前,到鸦片战争后。前后长达三个多世纪,明朝末年,清朝中期是大阳手工制针业的鼎盛期,直接影响着这一方的经济、文化和冶铁业,并形成了地域性的“针文化”。手工制针工艺,据说有72道工序,一般是由经营针行的购进钢丝剪断,扎把送交家庭手工业者逐户加工,各执一艺,流水作业,最后仍转回针行包装出售。从钢丝到成品,非一家和数家可单作独揽。所以逐渐在大阳村形成了家家户户投入、家无剩余劳力、妇孺皆可劳作的繁荣景象。有《卖针歌》唱道:“头号针能纳千层底,二号针能缝万件衣,三号四号老常用,五号钢针虽然小,大家小户离不了……”

 

    大阳手工制针业的起始年代久远,因为大阳有优越的采矿、冶针条件,适合手工制针业的产生发展。在封建社会时期,大阳手工制针业的兴起,给这里农民带来了诸多实惠。大阳在明清时被喻为九州之针都。这里的手工制针遍及每个家庭,还影响到周边的村镇。这里形成了世代不衰的针行针市。有的家庭代代以卖针为生。为酬答神灵的保佑和上苍的馈赠,村民们修建起了全国仅有的“针翁庙”,“针翁庙”不仅是先民们祀奉神灵之处,也是针行结集议事和成品包装销售之地。

 

    大阳钢针随着晋商的足迹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西欧伊朗等地。根据针翁庙补修碑和始皇庙碑所记,大阳钢针西北以榆林府为中心转销大西北,南路以周口为中心转销华南,北以北京为中心,销往蒙古等地。

 

    鸦片战争后,大量的外国机制钢针倾销中国市场,大阳手工制作的圆孔钢针滞销,手工制针走向破产。欧战结束,洋针再度大批进口,大阳手工钢针制造业彻底停止了生产。辛亥革命后,晋城大绅士马骏的长子办晋城大德针厂,也引进了外国的机器,但生产的钢针性软,也无市场,不到两年大德制针厂倒闭。

 

兴盛数百年的大阳手工制针业的兴起与没落的背后有其社会大背景,大阳手工制针业的发展是中国手工制针史中的重要篇章。

晋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