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滁州概况

滁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发布时间:2021-09-07 06:23:38

  滁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登)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打造滁州经济升级版为引领,奋力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0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9.8∶52.3∶27.9调整为18.8∶52.9∶28.3;固定资产投资1085亿元,增长22.9%;财政收入178.9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亿元,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增长17.6%。

  (一)冲刺全省第一方阵取得新成绩

  努力克服下行压力,经济保持健康较快发展。总量上,预计有3项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年、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9年保持全省第5位;另外预计有4项指标位次前移。增速上,预计有5项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居第2位,财政收入居第3位,服务业增加值居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第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第3位。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工业化率进一步提高,达46.7%,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增长1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1124家。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创建完成150家“智慧企业”。坚持创新驱动,新引进汽车与家电技术装备研究院、中家院工业设计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金融业较快发展。

  (三)扩大有效投入取得新成效

  深入推进“三个一千”行动,项目建设提质提效。全年新开工规模以上项目1620个、竣工1200个,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超过240个,竣工超过150个,居全省前列。全年争取建设用地指标6.5万亩,居全省第2位,供应各类建设用地6万亩,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用地需求。预计完成工业投资510亿元,增长25%。预计完成服务业投资560亿元,增长21%。能源建设投资突破30亿元,增长50%。争取国家和省水利建设资金20.3亿元。

  (四)美好新滁州建设取得新提升

  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通过省规委会评审,县(市、区)总体规划修编稳步推进,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城乡建设快速推进。实施美好新滁城“131”组团重点项目412个,累计完成投资296亿元。天长、明光、定远、凤阳4个县城共实施重点建设项目近300个,完成投资近200亿元。大力推进美好新乡村建设。功能配套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六城联创”,强化配套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131”主城区实施城市公共设施项目129个,完成投资59亿元。推进“绿色滁州行动”。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第六轮流程再造。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农村综合改革迈出新步伐,凤阳跻身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全椒农村公共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果;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基层医改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全面拓展。成功加入长三角城市协调会,南京都市圈规划上报省政府,全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定远、明光正式纳入皖北“三市七县”政策支持范围,加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苏滁现代产业园一期12平方公里路网基本建成。

  (六)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加强基础建设,全年共实施节能减排项目12个,完成长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28个,市垃圾填埋场升级改造工程竣工,机动车环保检测站实现全覆盖。大力调整用能结构,开工建设生物质发电、余热综合利用项目4个,新建、续建天然气利用项目11个。完善生态体系,琅琊山山体覆绿项目启动建设。

  (七)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财政性民生支出达到204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1.5%;33项民生工程全面建成,投入资金54亿元。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建成市人力资源市场。新增城镇就业9.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3万人。强化社会保障,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5万人次,新农合平均参合率首次达100%;新开工和基本建成保障房6.5万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公办幼儿园79所,完成126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滁州职教集团组建成立;市二院城南新院区、市儿童专科医院主体工程竣工,市城东医院一期建成投用;文化惠民服务不断提升,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更是我市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年。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额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幅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全市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和凤阳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回头看”活动,逐项解决好遗留问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财政收支改革,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做好国家和省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工作。继续开展流程再造,推进网上审批,完善联合审批。抓好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着力推动项目提质提效,持续扩大有效投入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更加注重投向、质量和效益,谋划和实施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努力提高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工业、现代服务业投资占产业投资的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大项目策划申报力度。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切实放开市场准入,降低进入门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市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教育、养老等领域。

  (三)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强化创新驱动。抢抓我省建设全国创新型省份试点机遇,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加强平台建设,加快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14年争取新认定3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组建100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以上技术中心10家以上,新组建院士工作站1家和博士后流动站2家,加快建设汽车与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滁州分中心、科技文献服务网,组织实施100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实施“十百千”工程,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技改、兼并重组、上市等加快做大做强,全年力争新上技改项目400个,完成技改投资300亿元。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产业,完善规划,强化政策引领,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力争不断取得新突破。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重要载体,加快承接平台建设,着力打造显示和数字视听设备、电子元器件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服务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健康等消费新热点。培育发展新型商业业态。

  (四)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继续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高产创建,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滁州绿色农产品品牌。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创建全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拓展农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旅游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着力统筹城市与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构建美好新滁州城镇体系。统筹滁城主城区八大功能区和三大副中心发展,加快实施“七个一”工程,深入开展“六城联创”,注重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和谐,发掘历史文脉,保留历史记忆,全面提升美好新滁城品质。适应就地城镇化的要求,坚持新区拓展、老区改造、园区突破并举,提升美好县城建设档次。提升集镇建设水平,谋划开展美好集镇三年攻坚行动。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按照优化布局、健全网络、完善功能、适度超前的要求,继续加大重要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交通方面:确保徐明高速滁州段、蚌淮至宁洛高速连接线一期工程建成通车,确保滁淮高速上马,力争合宁高速扩建开工,加快推进滁州至天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能源方面:加强城乡电网建设。继续加大风电建设力度。发展清洁能源。信息化方面:以推进宽带提速、4G网络建设和WIFI站点城区无缝覆盖为重点,加快推进宽带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

  (六)着力推进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大力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园区扩容升级步伐,推动市开发区“三次创业”、天长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汊河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实施“百园培育”行动方案。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加强各园区生活、交通等公共配套和各类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引智、引技力度。

  全面深化开放合作。努力扩大本地企业本地报关,积极培育更多的外贸A类企业。积极利用上海自贸区效应,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提高通关效率。抢抓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享受皖北发展政策等机遇,以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各领域合作;加快推进以天长市区、来安城区、琅琊、南谯城区、全椒城区为主轴,以美好新滁城为主核,以天长为副核,以沿边重点镇为支点的沿苏经济带建设。

  (七)着力强化要素保障,确保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多元化融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信贷主渠道作用,加大与政策性银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力度,积极扩大信贷增量。鼓励更多的企业抢抓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机遇,在主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上市。用足盘活土地资源。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力争新增用地指标3.9万亩。认真落实亩均投资强度要求,充分发挥土地使用税的杠杆作用,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快人口资源集聚。着力抓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

  (八)着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强市建设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编制实施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强化新上项目能评审查力度,严控高能耗项目落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环境污染治理。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建设幸福滁州

  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障,着力提高农民工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保险参保率。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9万套,加快构建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开展薄弱学校建设,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校所企联手推进职教大市建设。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滁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