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滁州概况

2009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发布时间:2021-09-07 06:23:45

一、2009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回升、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态势向好”的新格局,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在全省争先进位。

  (一)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升,主要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年生产总值595亿元,增长13.5%,增速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创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主要经济指标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低位徘徊的被动局面,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4.8和2.9个百分点。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比由2008年的23.7∶42.9∶33.4调整为22.7∶44.7∶32.6。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近40%。运行质量实现新提升。全年财政总收入68.3亿元,增长22.9%,连续三年实现增量超10亿。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9%、8.5%。

  (二)“三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粮食总产84.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肉类和水产品总产分别达到33.1万吨和27万吨。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启动352个中心村规划点建设,建成88个农民新区。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加快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投资规模强势扩张。预计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0亿元,增长47.2%;投资增量规模突破150亿元,创历史新高。投资结构更趋优化,工业投资增长50%;百亿技改工程超额完成,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30亿元,增长46.1%。争取项目和投资实现历史新突破,全年累计争取4批中央和省扩大内需项目733个,共计15.54亿元,资金总量超过全省十分之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位列全省五强之一;全市22项市级领导联系的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四)工业经济逆势上扬,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工业经济走出低谷,企稳向好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运行企稳回暖,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20%。市场主体规模实现新跨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户,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产值超亿元企业增加到140户。传统产业扶优做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家电、机械、化工等六大传统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

  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3.5亿元,增长18.8%。家电下乡政策拉动内需成效显著,实现销售额2.7亿元,位居全省前列。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完成投资66亿元,增长35%;实现销售面积160万平方米,增长75%。信贷投放增量突破百亿关口,直接融资取得重大突破,城投第一期5亿元债券成功发行,第二期10亿元债券发行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总收入突破30亿元。

  (五)大滁城建设、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发展平台高位提升

  大滁城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大滁城“131”组团完成投资61亿元。城南新区8.3平方公里建设初现规模,滁(州)一全(椒)景观大道和滁(州)一宁(南京)快速通道滁州段建成通车,政务中心、滁州中学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武警支队新营区、菱溪湖公园、龙蟠河主题公园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老城改造亮点频现,南谯、琅琊政务区建设积极推进,全椒、来安县城与大滁城加速对接。县域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定远、凤阳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天长、明光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园区建设扩容升级。新增来安汊河、天长秦栏、凤阳板桥3个省级开发区,全市省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到12个,开发面积扩大到75平方公里。

  (六)改革创新迈出更大步伐,对外开放水平进―步提高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市交通、建设、商业等系统企业改制加速推进,市供销、物资等系统和汇龙电子、皖东水泥厂等11家市直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铺开,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天长、琅琊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抢抓国家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机遇,高水平编制示范区规划。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预计实际到位资金420亿元,增长35%;积极开展与央企合作,共签约合作项目32个、协议总投资778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二和第五位。外经外贸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滁州海关和商检局正式获批组建。

  (七)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工程推进力度加大。组织实施32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惠及400多万城乡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全市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2%以内。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之年。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以上,争取15%(按可比价计算);财政收入增长18%以上,争取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争取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4%。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总体稳定、稳中有调”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政策的着力点和支持重点将发生调整。我们必须紧抓政策机遇,努力保持和巩固良好发展势头,为今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打好基础。紧紧围绕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狠抓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继续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已经出台的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重点关注投资、工业、财政、物价等关键性指标和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生产运营情况,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和协调,确保各项经济指标按时序进度保持平稳增长。

  (二)切实加强投资和项目工作,进一步扩大有效投入

  紧扣“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紧抓60项重点工程(工作),全力加强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入,确保实现全年投资“7221”目标,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以上、编制200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200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建成100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

  在项目谋划上实施突破。进一步健全项目谋划工作机制,确保全年谋划千万元以上项目2000个,其中动态储备亿元大项目100个。

  在项目争取上实施突破。紧跟国家投资导向,加大对上项目衔接和争取力度,力争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里的盘子。

  在项目建设上实施突破。要狠抓开工。适应国家“保在建、控新上、严管理”的政策导向,谋划编制一批重大项目,加紧开工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全力推进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切实狠抓全市60项重点工程(工作)的组织实施,强化保障措施,落实工作目标。

  在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上实施突破。

  (三)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大力提升产业层次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中央的战略导向,突出重大项目、技术攻关和产业集聚,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加强规划引导,抓紧制定出台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和项目支撑。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绿色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全年要围绕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50亿元以上目标,重点组织实施好300个以上技改项目、10个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项目。不失时机地加快企业改革重组步伐,启动47家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力促大企业上水平、中小企业上台阶,确保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200家,培育上市公司2至3家。积极发展服务业。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业,实施大琅琊山风景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继续加大农机下乡、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力度,扩大城乡消费需求。稳定发展房地产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完成房地产投资80亿元,开工建设各类住房300万平方米。

  (四)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进程

  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要继续纵深推进大滁城建设,提高滁城中心城市首位度,力争全年完成大滁城“131”组团投资150亿元。要在新区建设上初见成效,着力在规模上求成效,加快提升新区形象。要加快推进老城改造,着力在老城改造上出形象,完善功能、改变面貌。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

  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徐(州)一明(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滁(州)一马(鞍山)和蚌(埠)一淮(南)高速凤阳延伸段、312省道天长段、309省道明光至盱眙段、滁州城南客运总站,全面完成滁定路恢复改造任务,争取滁宁快速通道全线贯通,加强乡村循环道路建设,积极推进滁(州)一淮(南)、滁(州)一扬(州)高速公路和大西环、滁来全第二通道等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滁河综合治理、淮河入江水道高邮湖大堤加固等工程。全面完成25座中型水库、5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京沪高铁桑涧牵引站供电工程,建设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6个。开工建设滁州市集中供热工程。争取国家发改委同意大唐(滁州)电厂开展前期工作,开工建设电厂配套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来安风电项目;做好明光核电项目前期论证工作。

  (五)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对接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示范区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六)加强“三农”工作,实施“百亿粮仓”工程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认真落实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扎实推进“百亿粮仓”和百万亩超级稻原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进一步落实惠农富民政策。落实好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认真执行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力争新增土地流转10万亩。

  (七)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全面实施省市36项民生工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科教园区,支持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完成滁州中学高中部新校区、滁州中学初中部和实验小学新校区建设任务。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年内完成60%以上的加固改造任务。大力发展卫生事业。认真组织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参合率不低于95%。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任务。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全年争取新增就业达到3.3万人。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切实做好居民医保、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的组织实施工作。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启动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地管理,加大对重度污染河流综合治理力度。

  (八)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深入谋划长远发展

  要坚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引领,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与重大产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要认真做好38个规划前期课题研究,抓好28项专项规划编制,确保完成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

 

滁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