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后土祠里的“六绝”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后土祠内的“品”字形戏台、龙凤柏、五虎殿、萧墙碑、秋风辞、扫地坛“六个绝品”的详细描述,论证了万荣后土祠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从而说明了万荣后土祠丰富而深远的文化内涵。
万荣后土祠史称“海内祠庙之冠”,“规模壮丽,同于王室”。这里的天地坛渊源于此。后土祠依山傍水,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根祖文化吸引了无数的海外侨胞和华夏儿女前来顶礼膜拜、寻根问祖。雄伟壮丽的圣祠英姿和璀璨独特的人文景观,实为中华之冠,艺术价值高,是旅游者观光揽胜的最佳境地。
一绝:“品”字形戏台
走进山门,有一组驰名海内外的戏剧舞台,形式独特,结构巧妙。其整体是由祠中间两个并排舞台和祠前山门过厅舞台组合而成,形状类似“品”字,故称品字台。品字台同时能演三台戏或两台戏,也能一台戏单独演出。在我国戏剧舞台史上是罕见的。中央戏剧学院吴教授前来考察时说:“品”字台的艺术价值可与北京颐和园的三层戏楼相媲美,在我国戏剧舞台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西安李尤白研究员评价“品”字戏台是国粹,具有宝贵的文物价值。
“品”字戏台建于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首部就是山门过厅舞台。它的建筑是在祠山门门洞搭上一层3米高的木板,上面演戏,下面可以照常过往行人。台柱有副楹联: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
每逢三月十八日和十月初五日,社家请来戏班剧团,头上鼓乐齐鸣,台下游人来来往往。“人中画,画中人。于意云何?”此情此景浑然一体,如临仙境。只有在后土祠这种特定环境里,才能享受到这种特殊的乐趣。
“品”字台的下部,是由两个高低、大小、式样、风格相同的舞台组成,排成并台位置。和前面过厅台前后搭配,正好成为“品”字形。当地来百姓把并台东边的叫东台,西边的称西台。东、西两台同时演戏叫对台戏。对台戏讲究“东起西落火炮戏”。就是东台先开演,西台收尾完。火炮戏是点炮为号,鞭炮火铳齐鸣,战鼓锣钹同敲,越激烈越过瘾,越卖力越叫好。台下的后半场全是看戏的方桌,坐着各家各户的姑娘媳妇们。台前半场子全是各村的毛头小伙子,看戏爱打口哨爱拥挤。两边的观众就像黄河涨水一样,一会儿挤东,一会儿拥西,别有一番趣味。两边舞台上的演员,徒弟不让师傅,兄弟不让姐妹,父子同台也争得你死我活。这种粗犷的黄河文化,特别的戏剧文化,真让人过瘾。
后土祠的“品”字台,自建祠以来,就只演过一次三台戏。算起来也一百多年了。当时在山门过厅台演出的戏班,是驰名秦晋的寡妇剧社。三个剧团,三个舞台,同时演出。你该如何看?该看哪一台?这种景观,只有在万荣后土祠来,才能品出其中的情趣。着实独特,谓之一绝。
二绝:龙凤柏
后土祠东西舞台前,有两棵雄伟苍健的古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因两棵古柏靠得很近,人称龙凤柏。龙柏高25米左右,围3米左右,树冠如巨龙奔腾,枝叶茂盛,郁郁葱葱。凤柏高23米,围次于龙柏,树冠如丹凤朝阳,和龙柏巧妙地构成一幅“龙凤呈祥”图。后土祠里每年的必演戏《龙凤配》就是由此而来。据传,后土祠的龙柏是远古时期天皇伏羲氏的化身,凤柏是地皇后土女娲氏的化身。当时大地上只有一位地皇后土女娲娘娘,她独来独往,非常孤单。后来天皇伏羲氏从天而降。为了滋生滋育繁衍人类,他们兄妹结成了夫妻。当女娲快分娩时,他们双双来到最安全僻静、温暖宜人的河中之州——汾阴脽上(万荣后土祠的原址),完成了十分庄严的生育使命。由于分娩时十分痛苦,一次又只能生一个。女娲娘娘便在脽上用黄土和河水抟捏造人,并让他们男女婚配繁衍人类。这就创造了中华民族息息不止的生命。伏羲完成使命后,要腾空而去。女娲恋恋不舍,拉住伏羲苦诉衷肠。二人化成了一对接吻泪别的爱情柏。
中外游客每来到龙凤柏下,男女青年都要抱树合影,祈祷夫妻恩爱地久天长。美妙的神话,真挚的情感,被称为后土祠里第二绝。
三绝:五虎殿
在后土祠献殿前方东西隅两侧,各耸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它们就是后土祠里的神灵“保卫科”——东、西五虎殿。东五虎殿,肃穆庄严,华表龙腾,内奉五尊大神,乃华夏五岳大帝。第一位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第二位是南岳大帝崇黑虎,第三位是中岳大帝文聘,第四位是北岳大帝崔英,第五位是西岳大帝蒋雄。黄飞虎大帝为五岳之首,威名显赫一时。万荣县驰名全国的飞云楼,就耸立在县城内的东岳庙里。来到后土祠,五岳之首的大帝作了一个“保卫科”的“科长”,因此,殿堂楹联是:岳府称大帝;脽宫为御林。
西五虎殿,堂内供奉着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战将骁勇忠烈,威震华夏,关圣大帝就是财神的象征,关帝庙在全球华人居住的地方到处可见。关公的威名,已载入华夏史册。在河东解州的关庙里,关公已成为中华民族和海内外华裔祭拜的心中偶像。这个殿堂的门联是:在世扶蜀五虎将;归天护脽一殿神。
这样勇猛的10员虎将,这样级别的保护大神,只有在后土祠里的东、西五虎殿才能供奉,只有后土娘娘才能指挥调遣。此为三绝也。
四绝:萧墙碑
后土祠的东北隅,有一座碑廊,内树北宋时期宋真宗赵恒在祭祀后土时亲自撰文书写的《汾阴二圣配飨铭》碑,俗称萧墙碑。这座碑高2.25米,宽7.14米,由5块石碑组合而成,碑两旁镶有石柱为边,上刻“博古花卉”,碑帽高一尺五寸,形如云彩,中间突出,高三尺,宽约五尺,横额上纂书“汾阴二圣配飨之铭”8个大字,碑文内容是真宗谈其继承先代帝王郊祀的经过。同时称颂伯父宋太祖、父亲宋太宗功高德隆,配享后土祠,分享后代祭祀香火。
萧墙碑由宋真宗亲自撰文、书丹。宝贵的历史资料,珍贵的书法作品,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此乃后土祠四绝也。
五绝:秋风辞
汉武帝在其晚年的一个秋天,踌躇满志,率领文武大臣、侍从嫔妃,乘坐双层楼船从夏阳东渡黄河至汾水,来后土祠里祭拜时,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赞誉说:“武帝词华,实为独绝。自作秋风辞,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现存汉武帝诗赋共七首,其中《秋风辞》和《宝鼎之歌》两首是他来后土祠时所作。
秋风楼以藏《秋风辞》碑刻闻名于世,也因《秋风辞》而得名。在秋风楼的二层,有清同治十三年刻制的纂体《秋风辞》。在三层,置放着元代至元八年镌刻的《秋风辞》楷书碑。碑高0.58米,宽0.73米,实属三晋名碑。此为后土祠五绝也。
六绝:扫地坛
打开秋风楼两扇浑厚的大门,“扫地坛”三字立即映入眼帘。这就是轩辕扫地坛祭祀后土时留下的著名历史遗迹。
所谓“坛”,就是用黄土堆积而成,高出地面的台基。在古代,坛是祭祀的活动场所。五千年前,轩辕黄帝来到脽上,扫地为坛,燃起干柴祭祀,徐徐的烟雾升向空中,此为柴祭。远古时候,还有水祭。有年,轩辕来到扫地坛,掘一方池,放满清水,在池旁默默祷告,让祈愿随水漫漫渗到大地母亲的怀中。这两种祭祀方法体现了华夏儿女对圣母的虔诚。
因为黄河历次冲刷,扫地坛曾经两次移地重修。现存的扫地坛,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移建重修在秋风楼下的。坛高3.65米,长16.35米,宽17.35米,是后土祠里的第六绝。神秘奥妙的后土祠六绝,把宏伟豪华的古祠,烘托得庄严肃穆,神采奕奕。浑厚朴实的人文景观和丰富深远的文化内涵,让游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后土文化》第三期)潘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