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百家争鸣

万荣后土祠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21-09-07 15:07:50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记述了后土祠的地理位置和轩辕黄帝所建扫地坛的渊源,进而记述了汉武帝建祠和唐玄宗、宋真宗两次大规模扩建以及祭祀活动的宏大场面,并对后土祠内现存文物作了一一介绍,从而说明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荣后土祠的历史变迁和文物价值。

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的后土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炎黄子孙衍生的源。

 

后土祠建在汾阴脽上。汾阴脽亦称汾脽、脽丘、癸丘。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云:“后土祠在汉汾阴故城西北二里,在今宝鼎镇西北十余里原汾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据《水经注》讲,该处“有长阜,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书》称这块地方为“汾阴脽”。唐时颜师古云:“因其地高而起,如人尻脽而名之。”脽乃人之臀部,据考证,目前以脽为名的地方就只有万荣县的黄汾交汇处。这块地方在春秋战国时属魏地,所以又称魏脽。《蒲州府志》载:“始自汉文帝后元元年治庙未定”,武帝建元元年郊雍,觉得不完美,说:“今朕亲郊祀上帝,郊天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意即祭天而不祭后土,是一个缺憾,于是就在汾阴脽建后土祠。

汾阴原有轩辕黄帝扫地坛。汉时的后土庙貌不得详知。据《蒲州府志》云:“《三辅黄图》载:‘汾阴有万岁宫,武帝祀后土时作。’”唐开元十一年修庙,“规模壮丽,同于王室”。建有奉脽宫。宋开宝九年,徙庙稍南。宋大中祥符四年,在后土庙侧建有朝脽台、太宁宫,宫中建有穆清殿。宋真宗在此接见群臣朝贺。又建元宁亭,以登高远眺黄河、吕梁。

宋真宗祭祀后土时,在此御制了《汾阴二圣配飨铭》碑,并铸了四个铁人,各高六尺,置放配飨铭碑前,用为“顶焚炉之具”。到明末,河水数涨,县人惧怕,言于官,云铁人能镇水患,将其移到县城西门外侧,作为镇河之物,后没于泥沙。

根据北宋是汾阴庙貌提供的资料看,宋时后土祠建筑相当壮观。其中轴线建筑有山门、太宁庙、承天门、延禧门、坤柔之殿、寝殿、配殿、旧轩辕黄帝扫地坛。两边有真武殿、六甲殿、五道殿、二郎殿、判官殿、钟楼、鼓楼、唐明皇碑亭、宋真宗碑亭以及东道院、西道院等等。当时被誉为“海内祠庙之冠”。元时,还在后土庙前建了秋风亭,置放汉武帝《秋风辞》碑。明隆庆年间,秋风亭没于水,又建了秋风楼。

金元之时,皇帝不再亲祀后土,只派官员祭祀。到明清时,连政府官员也不祭,改由民间祭祀,以致祠庙凋零。据明乔宇《汾阴祠记》云,他曾携友等临后土祠,只见“颓然荒祠,倚于脽旁”,祠门破烂,大殿倾圮,椽折瓦破,“白日照于中堂,鸟巢于梁,苔侵于堂”,“登轩辕之郊台,探巫锦之鼎区,皆茫茫杳杳不可辨矣”。

明万历末,汾河护堤倾剥,汾脽渐陷。顺治十二年,黄河肆虐,楼台正殿尽没于洪涛之中,只留下秋风楼和门殿一座。康熙元年河再决,淹没楼殿,于是汾阴脽上旧物荡尽,秋风楼移地重建。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又被黄河所沦,于同治九年再移建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即现在的后土祠所在地。

 

汾阴脽,即后土祠这块宝地,自轩辕黄帝扫地祭坛后,又经历了两千年,直到汉武帝在此建祠,才成为历代皇帝朝拜最勤的圣地。据《蒲州府志·卷四·坛庙》记载,“汉武帝自元鼎三年冬,躬祀汾阴,其后元封四年、六年,凡三祀,太初元年、二年再祀。天汉元年一祀”。据传他于晚年的一个秋天踌躇满志,率领文武大臣、侍从嫔妃,乘坐双层楼船,从夏阳东渡黄河至汾水,亲祀后土。汉武帝在楼船上面对悠悠汾水,伴着欢乐的歌曲,豪情满怀地与群臣举觞对饮,高兴到极点。此时秋风萧飒,草木枯黄,黄叶飘零,一群群鸿雁向南飞去。他注目蓝天白云,忽感秋之悲凉、人生短暂,乐极生悲,命侍臣捧出文房四宝,提笔挥毫,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首《秋风辞》是汉武帝刘彻流传至今的七首辞中最著名的一首,正是因为有了这首《秋风辞》,后来的王者在修建后土祠时取秋风之意,设计修建了著名的“秋风楼”,可谓“楼”以“辞”起,“辞”与“楼”存。千百年来这首著名的《秋风辞》和“秋风楼”,相互依存,相互辉映,直到如今,我们现在仍可在秋风楼内看到元代和清代的《秋风辞》碑刻。

汉武帝之后,紧接着汉宣帝神爵元年、五风三年、甘露二年,凡三祀。元帝初年、永光、建昭中又祭了三次。成帝永始、元延、绥和中,凡四祀。东汉光武建武中祭祀了一次。

唐明皇李隆基于开元年间,曾三次来此祭祀,并将后土祠加以扩建,使庙貌更加雄伟壮丽。

宋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到后土祠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祭祀活动。先是大中祥符三年,河中知府杨举正上书朝廷,请求皇帝祭祀后土。七月,文武官员、耆艾、道释等众三万余人在京城请愿,要皇帝到汾阴祭祀后土,宋真宗没有见,请愿者又三次上表,八月,宋真宗答应了请愿者的要求,同意次年春到汾阴祭祀后土,遂征调陕西、河东五千士兵到汾阴修筑道路,设置递铺;令翰林学士        迥、杨亿与太常礼院详细制定了祭祀活动的礼仪和程序;同时诏令全国不得在通往汾阴的大道上打猎游弋,不得侵占民田;宝鼎县衙的犯人全部押送到河中府发落。按照以往祭祀的程式、标准安排了玉册、玉匮、印宝等。当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黄河宝鼎段两次河清,集贤校理晏殊因作《河清颂》献皇帝,表达皇恩浩荡、使黄河水清之意,也说明皇上举行大规模祭祀,后土显灵,黄河水清之意。大中祥符四年正月,宋真宗从京城出发,开始了酝酿已久的汾阴之行。二月底抵达宝鼎奉祗宫,辛酉凌晨趋向祭坛,沿途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其仪如:“至坛,次服衮冕,登坛……”仪式完毕后,返回奉祗宫,下令改奉祗宫为太宁宫,增修殿室,设后土圣母像。又受百官朝贺,诏令大赦天下,赏赐乡民酒食衣锦。同时,还作《汾阴二圣配飨铭》、《河渎》、《西海》三篇文章。

《汾阴二圣配飨铭》是宋真宗在汾阴祭祀他伯父宋太祖和父亲宋太宗时亲笔撰写的碑文。在祭祀时陈设“二圣”牌位,取其“功高德隆,配享后土”之意。事后由宋真宗亲笔书丹,立于萧墙巷内。此碑由五块大石组合而成,碑两旁有石柱为边,上刻“博古花卉”,碑帽高一尺五寸,形如云彩,中间突出,高三尺,宽约五尺,横额上纂书“汾阴二圣配飨之铭”八个大字,此碑虽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但由皇帝亲自撰写并书丹的碑文,历史上还不多见,故为我国名碑之一。

后来,随着后土祠几次毁建,碑没于河中。直到1960年,才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拨款,县文化馆牵头承办,使该碑重见天日。现后土祠已建廊保护。

 

现在的后土祠内东西长105.21米,南北宽240.81米,占地总面积25535.62平方米。庙内建筑群有山门、品字舞台、献殿、正殿、东西五虎殿、秋风楼等,献殿与正殿的额仿雕刻,殿里的石雕、砖雕,甚至铁雕等,都是那样玲珑精巧,美不胜收;就连屋面披覆的琉璃瓦,虽历经百年风雨,仍然光彩夺目,令中外专家赞叹不已。秋风楼是清同治年间修的,由荣河知县戴儒珍主持,新选庙址第三次重建。楼高32.6米,下部筑一高大砖台基,凌空横跨于一条东西贯通的深沟古道之上,周围砖砌花墙,楼原建五层,因建筑过高被暴风吹倒,又改建今之三层,面阔五间,四周回廊,十字歇山顶,一二层四面各凸出龟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檐下斗拱简洁,楼身比例适度,宏伟中不失精巧之风,实为现存古建筑之珍品。清光绪二十八年,荣河知县章同,筹集资金,将此楼油漆彩绘,并增修楼梯,从此人们才能登高远眺。楼东西砖墙雕刻有“瞻鲁”、“望秦”字牌。楼西边有章同手书的“大河西横”牌匾。楼三层置放着元代至元八年镌刻的一块《秋风辞》楷书石碑,无论书法或刀笔都是上乘之作。故属我省名碑之列。

庙内的戏台共三座,山门底下有一过路戏台,紧靠山门后有两座并排戏台,构成品字形,故称品字戏台。它是研究我国戏曲舞台的重要实物资料。据中华梨园学会会长李尤白先生考证,此种舞台在我国乃至全世界上都是极为少见,可谓珍宝。

现在的后土祠建筑都是同治年间所建,光绪年间继有兴建。但祠内东部一小殿石柱上刻有“大明正德十年重立”,山门后石旗杆上刻有“咸丰三年三月立”文字。从现存建筑之形式和风格看,当系晚清所营造。后土祠面临黄河,北望龙门,南瞻潼关,历来是秦晋的枢纽、帝王祈谷的胜地,风景优美,庙貌辉煌,仕民敬仰,商贾云集之所。昔日文人学士、社会名流,都多次朝拜。唐代诗人王勃、杨炯都曾在此留下名篇。仅《荣河县志》中就收录了50余位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美华章。或赞美后土祠的宏丽,或颂扬后土的圣德,或借景抒情,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沧桑的变迁。从现存汉武帝留的七首诗中看,描写后土祠和宝鼎的就占了两首。

明代周有光的《汾古祠》中写道:

古庙崔嵬镇水  

层楼碧殿入青云。

苍苍残碑唐宋文。

怒浪千年摧旧岸,

归鸿几点下斜曛,

祠宫谩诋当时事,

光集灵坛自昔闻。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是春社和秋社的日子,特别是三月十八,传说是后土圣母的生日。后土祠附近各村社,都要闹社火,演锣鼓杂戏,以祭祀后土。届时庙内广场摆满了各种京广杂货、农副土特产品。熟食摊点、服务修理行业比比皆是。秦晋豫各地的善男信女和求子祈福的人群以及看热闹的观众,摩肩擦踵,云集圣地。特别是品字台上的对台戏,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几次拨款对后土祠进行修葺。1965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后土祠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10月,又建立了秋风楼文物管理所,派专人看管。改革开放后,台湾同胞曾三次组团到此处寻根问祖。1993年,万荣县委、县政府为了繁荣经济,根据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策略,对后土祠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祭祀。

1996年,万荣后土祠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万荣县委、县政府举行了大规模的世界华人公祭后土圣母大典暨万荣首届后土旅游文化节活动,埋没了千年的万荣后土祠也必将重现昔日的光彩。

(《后土文化源流》)解放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