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百家争鸣

万荣后土祠 华夏根祖文化之源

发布时间:2021-09-07 15:07:51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文献记载、文字考证和考古发现推断出万荣后土祠供奉的是中华始祖女娲,万荣后土祠是华夏文化的源头。

综观世界各国的文明,莫不发源于大江大河的沿岸,华夏文明也是如此。我们把黄河称为“母亲河”,说明了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以及黄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山西南部黄河以东地区,按习惯统称为河东地区。河东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华夏文明史前时期,河东地区是中国原始人类聚居的集中场所,之后又是古代帝王尧、舜、禹的活动和建都之地,积淀了及其丰富而深厚的古文化层。因之,古河东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都充分说明,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正如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所说:“晋南地方是当时的‘帝王都所’。‘帝王都所’曰‘中’,故曰‘中国’,而‘中国’一词的出现正在此时。‘帝王都所’意味着古河东地区曾经是华夏民族的先祖,创建和发展华夏文明的活动中心。”这为考古学家还进一步指出,晋南这块地方“曾保留远至7000年前到距今2000多余年前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直根”。

下面,就这个“直根”的最深之处在汾阴后土祠作一简要论述。

华夏民族的先祖,最受到崇敬和称颂的莫过于炎帝、黄帝,他们是开创和推动发展华夏文明的伟人。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资料的印证,他们主要是在河东大地进行活动的。当时最重大的政治活动就是发生在他们之间以及他们和蚩尤之间的循环战争。战场在涿鹿附近的阪泉。根据张志斌《中翼·阪泉·涿鹿考辨》一文的阐述,这个涿鹿、阪泉,就是对运城解州盐池一带不同称呼(《运城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1年第一期)。黄帝既然活动在河东,在这块地方留下关于黄帝的传说也就成为必然。今万荣庙前的后土祠附近,就是传说中黄帝扫地为坛、祭祀后土的地方。

何为后土?根据198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记载,后土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为炎帝后裔,另一种说法为黄帝扫地为坛祭坛后土,总不可能祭扫和他同时代的人炎帝后裔,或者他们的下属吧?第三种说法是后土为幽都(阴间)统治者。黄帝祭祀地神是为了祈保部落人丁兴旺、大地丰收的,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地下之神,故后土为幽都之神,也是站不住脚的。

我认为后土当为人类的始祖女娲。因为原始时期,人们由于对女性生殖力的崇拜,进而转化为对掌管繁衍万物的土地之神的崇拜,再进一步把土地之神和本氏族的女始祖女娲合为一体了。

后土祠建在汾阴脽上,它位于万荣县原汾河与黄河的汇合处。《水经注》对汾阴脽的介绍谓“有长阜,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有余,高十余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唐时颜师古云:“因其地而高起,如人尻脽而名之。”清代康熙年间孔尚任总纂的《平阳府志》中记载:“脽者,河东岸特堆崛四五里,广一里余,高十余丈,钜灵坐处以形高起如人尻脽,故名。”封建社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把脽上附会成钜灵神坐了后形成的,可以理解。而实际上汾阴脽的形状为女性生殖器部位的形状,故脽上应是传说中女娲坐后形成的。这恐怕是黄帝之所以选中这个地方祭祀后土的原因。黄帝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一位部落首领,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在他的头脑中应是根深蒂固的。

在原始社会中,先民们由于严酷的生存环境,经常要与野兽搏斗,与其他氏族发生战争,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和疾病,故人均寿命很短。在氏族人口急剧减少的严峻危机中,唯有妇女的旺盛生殖力,才能挽救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灭亡。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女性生殖力量的崇拜,自然成为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的十分重要的部分。

在东北辽宁喀左县东山咀,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女神庙,出土的女神塑像都是乳房滚圆,臀部肥大,如同孕妇,阴部刻着一个倒三角形,表示生殖器官。我国新疆呼图壁县城西南约75公里的天山山脉中,发现了一处极为罕见、反映原始社会后期生殖崇拜的岩画。岩画中,男像大多清楚地显露出艺术夸张的生殖器,女像则刻画出宽胸、细腰、肥臀,有的显示出生殖器官。这些都清楚地表示了当时人们祈求生殖、繁育人口的愿望与要求。

由于妇女的生殖功能,女性生殖器官在性崇拜中就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像山洞、水井、穴道、石缝等与女阴相似的东西,也常被先民们崇拜,特别是传说中抟土造人的女娲,更被他们看作是主宰生殖的女神。

《老子》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于地根。”如果要从原始思维的角度来看,这段话似乎可以直接看作大地母亲生育万物的描述。玄牝是不死的,正是它那神奇的生殖力,成为天地间万物之根本。黑格尔曾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从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神话中的天父地母观念来看,的确如此。

著名的中国古代哲学著作《易经》,将宇宙卵(太极)分为阴阳两股相互依赖和变化的力量。阴为地为母,阳为天为父。《易经·系辞下传》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天地相交,周密无间,因而孕育万物。阴阳相合,男女相交,自然万物则生生不息。值得一提的是,阴阳的顺序是阴在前,阳在后,反映了一种认为阴性或母性更为根本和重要的观念。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民由于对女性的崇拜,进而转化为对繁衍万物大地女神的崇拜。而女娲和大地女神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提起女娲,人们头脑里便会产生女娲抟土造人和炼五色石补天的形象。

女娲之所以用泥土而不是别的东西造人,最根本的原因,若以原始思维的角度来看,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大地之神。

女娲的神格,根据《天问》和《山海经》,是一个古代的“帝”。《天问》中问到女娲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山海经》郭璞注中则说:“女娲,古神女而帝者。”

“帝”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位大神常常出现。人们一般认为“帝”的身份是“天帝”,其实不然,“帝”的最早身份是女性至高无上的君王。

从文字学来看,“帝”与“地”是两个同源字,它们的语源与本义字形皆相同或相近。“帝”与“地”二字在古文献中的意义相通,二字都可释为生育、本原、根底、始祖等。《广雅》中释“帝”为“帝,谛也”。同时释“地”说“地,谛也”。在《释名》、《白虎通》等古书中,“地”皆释为“谛”,而在《尚书正义》和《说文解字》中,“帝”字也释为“谛”。从这些古代的解释中,可见“帝”和“地”有着相同的含义。

有趣的是“帝”与“地”的字形构造也互相暗合,“地”字的字形是一个“土”字旁,加上一个“也”字,《说文解字》中释“也”说“女阴也,象形”。无独有偶,“帝”字的金文是一个倒三角形,也是一个女阴符号。

如果“帝”字本意是大地女神的称号的话,女娲作为一位“古神女而帝者”,其身份当是大地女神无疑。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释滞》中说:“女娲地出。”联系到女娲以泥土造人、以石头补天、以芦灰止洪水的事迹,我们推测女娲是一个在地女神,大约不会有大错。

先民既然将大地看作一个多产的女人,那么这个女人的形象,当然没有比那生育了本氏族的女始祖更好的了。这样,由于都是女性,又都具有神奇的生殖能力,女始祖与大地女神在先民头脑中就发生了混融。按照原始思想的“互渗性”,具有相同特征和内在密切联系的两种事物,在先民思想中往往会发生“互渗”,他们还没有能力将二者区别开来。因此,以生殖为特征的大地女神与氏族女始祖,就在他们头脑里成为一个东西了。这正是女娲既是氏族女始祖,又是大地女神的原因。

如上所述,人类始祖女娲与大地女神,在人们头脑中是一个合二为一的存在,而这个存在又活动于汾阴脽上,从而繁衍了人类,滋生了万物,孕育了华夏的古代文明。那么,说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在汾阴脽上,不正是天经地义的吗?

道理如此,事实亦然。从黄帝开始,历朝帝王的心目中,汾阴脽上就是远祖的圣地,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后土祠现存金代天会年间后土祠庙貌图碑背面《历朝立庙致祠实迹》载:轩辕氏扫地为坛祭祀后土,以保社稷平安,到唐尧、虞舜二帝时,在汾阴后土祠设立专门机构,确立八名神职人员,专管祭祀之事,三王为夏、商、周三代君王,他们也定制,到汾阴祀后土,以求国泰民安。

西汉文帝时(公元前179年)祭祀活动国家已有定制:“汾阴后土三年亲郊祠,而泰山五年一修封。”汉武帝又到这里建后土祠祭祀,还兴致勃勃地泛舟汾水,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秋风辞》。以后汉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都曾亲自前来举行盛大的祀典。后金章宗、元世祖都曾遣官致祀。明代以后,后土祠的祭典由官祭改为民祭。但明清两代的皇帝还在京都祭祀,建于明永乐十九年的社稷坛(在今中山公园内),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祷丰年的场所,每年春秋仲日上戊日清晨致祭。

万荣后土祠在明清两代官祭改为民祭以后,它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秦晋豫三省以至更远的农民都云集这里朝拜后土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传说是后土娘娘的生日,朝拜的规模更为宏大。据当地老人们回忆,离庙不远处有条旱路叫湖广道,说它是通向两湖两广,可见它的辐射范围是怎样的长远而宽广。

全国解放后不久,毛泽东问过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笳知道不知道秋风楼和后土祠的情况,可见毛泽东是非常熟悉《秋风辞》,也了解汾阴后土祠在华夏根祖文化中的分量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其实就是在万荣汾阴后土祠,愿汾阴后土祠给勤劳勇敢善良的万荣人民带来福祉,也愿大家能够醒悟后土根祖文化对万荣以至整个中华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强大的推动作用。

(《后土文化源流》)张晓辉 薛文亮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