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百家争鸣

女娲后土 中华根祖

发布时间:2021-09-07 15:07:51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的大量事实,论述了女娲后土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贡献。文中还指出了万荣后土祠在轩辕黄帝“扫地坛”的基础上,经汉武帝兴建、唐玄宗扩建、宋真宗修建之后,规模宏大,为海内祠庙之冠,这进一步铸就了万荣后土祠中华根祖文化发源地的形象。

中华根祖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全部文化基因的谱系依据,是全球华人关注的重要课题。黄帝、炎帝、蚩尤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有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为证,已有公论。那么比其更早的华夏始祖是谁?我们拟从社会学、文献学、考古学等方面予以探讨。马列主义社会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人类根祖从原始社会开端,母系氏族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社会形态之一。母系氏族制,简称母权制,是继原始群、血缘家庭之后的原始公社制度的一个阶段。它始于氏族公社的产生,终于父权制的确立。大体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早期和发展期。早期实行族外群婚,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世系从母系计。发展期已过渡到对偶婚,丈夫居住妻方,世系财产继承仍从母系计,如印第安人中的易洛魁人。母权制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近代某些少数民族仍保留着母权制的残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原始社会有详细的论述,科学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社会发展也不例外。

我国历史文献和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即人类的始祖,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记载:“俗说天地开辟,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土,举以为人。”苗、瑶等兄弟民族中也有女娲造人的传说。又说远古时期地球发生了一次大洪水,人类几近灭绝,女娲与其兄伏羲乘葫芦逃生,后来兄妹为了繁衍后代结为夫妇。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血缘婚的情况。其后,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禁止兄妹等血缘婚。女娲与时具进,制定婚礼,禁止近亲通婚。《风俗通义》:“女娲祷祀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反映了我国母系社会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历史进程。因此后世奉女娲为高媒神,山西省河津市(距万荣后土祠不远)就有高媒庙。《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在女娲氏及其部落全体民众的奋勇努力下,“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人民得以安居。又《世本·作篇》:“女娲作笙簧。”说明女娲是音乐之神,给人类带来乐舞欢欣!

神话传说含有历史的讯息,也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幻想与意志。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反映母权制早期族外群婚,子女知母而不知父的社会形态。伏羲、女娲兄妹相婚反映了母权制发展期,已过渡到对偶婚的社会形态。这与西方社会中把亚当、夏娃作为人类的始祖,具有类似之处。所不同的是,西方相信上帝,中华民族崇敬女娲,把女娲尊为人类始祖和民族英雄,她是母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最杰出的代表。

考古学证明了女娲造人,却未发现上帝造人。在黄河流域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山西等地,形成了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密集区。岩画则与之结成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岩画创作历史远自旧石器时代,长达上万年,构成了一部岩画刻成的史书。岩画内容为天神地祗、七情六欲、天球河图、风雨雷电、游牧狩猎等。在吉县柿子滩岩画中,发现女娲繁衍人类的生动画面,突出了女性特征:女阴、乳房、生育后代,距今约一万年。我在《黄河文化丛书》书稿中曾作过论述。岩画周围下为黄河,上为人首山。传说远古洪水来临,女娲、伏羲逃往山顶,后来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在贺兰山东麓岩画中,发现了古老的伏羲、女娲造像:人面蛇神,两个人面,上为伏羲、女娲像,共同交尾于一条长蛇之上,具有原始性。在汉画像石、新疆出土的汉唐帛画中,有多幅女娲、伏羲人面蛇身像。蛇是古老的图腾崇拜,与人类始祖女娲、伏羲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汉唐以前共同崇拜的偶像。女娲、伏羲手执规、矩,有的中间画一小儿,形象地表达了人类的起源和社会发展到对偶婚的历史形态。

万荣庙前后土祠建成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东幸汾阴祭后土之时,用以供奉这位繁育人类的最高女神。尊其为后土,是因大地为女性象征,八卦中代表天的乾卦实为男根的形象符号,代表地的坤卦即女阴的形象符号,这实际是古代先民对女性生殖崇拜的延续,也是人类希望人口繁衍、渴望部落壮大的美好愿望。同时因女娲治水灭火,抑恶扶善,具备管理大地的功能,与后土一样,是大地的最高君主。在《天问》和《山海经》中被称为古代的“帝”。《山海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因此,女娲,后土当为一人。

女娲繁衍后代,后土养育万民,实为中华民族根祖。从轩辕黄帝扫地为坛祭祀女娲,到汉、唐、宋历代皇帝亲临汾阴祭祀后土,一脉相承,是为了繁育子孙、全家幸福,企盼根祖赐富于国,惠泽万民。

后土祠经唐代扩建、宋代修建后,规模宏大,为海内祠庙之冠,已铸就其根祖文化发源地的形象,有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是团结全球华人的纽带。这是任何力量都分不开的。全球华人共祭女娲后土,必将把中华文明发扬光大,促进敬祖爱国,永结同心,自主自强,振兴中华,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后土文化》第四期)王泽庆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