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土文化 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了后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后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论证了弘扬后土文化的重大意义。
后土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我曾有文章粗浅地谈过,现就其在中华民族兼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试作分析。
后土文化产生于对中华人文始祖女娲补天、造人、驯兽,象大地母亲那样厚德载物的历史功勋的怀念和弘扬,它是主张追根认祖、振祖扬根的文化;是主张社会安定、人民乐业的文化;是主张大智大勇、披荆斩棘的文化;是主张社会繁荣、事业发展的文化;是主张互通有无、兼容并蓄的文化。所以,它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估量。
女娲补天除害
奠定了人类生存的基础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是一个至为朴素的真理;“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又是一个至为朴素的真理。“食”和“土”便由此形成了因果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作为“果(食)之“因”的“土”,却是后土娘娘与天斗、与兽斗、与自然灾害斗才改造成为有用资源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媪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立,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这段话虽然不无神话色彩,但我们仍可以将其看成是对真实状况的夸张描写。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后土娘娘炼五彩石以补天,倾全力以除害,为人类的生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在万荣县荣河镇西卓子村和贾村乡思雅村出土的“象臼齿”、“山门马齿”、“犀牛齿”、“驼鸟蛋”化石及简单的渔猎工具——“石球”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标志和万泉乡荆村出土的“石斧”、“石镰”、“石刀”、“蚌镰”、“蚌铲”、“骨箭头”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遗迹,充分说明了早在远古时代,当人类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着渔猎和采集生活,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这个阶段,我们的祖先就在女娲补天除害给人类创造的这个基础上生活着、战斗着、繁衍着。
黄帝扫地祭祖
代表了人们企盼发展的愿望
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类祖先,是当时氏族社会一个部落的酋长。他不但在阪泉(即运城解州一带)打败了炎帝,在涿鹿(即运城盐池一带)击杀蚩尤,被人们尊为天子,而且在他执政期间,有许多发明创造。而这些发明,都与人们的衣、食、住、行休戚相关。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药、算术、历法以及房屋修造、五谷去壳等等。
由于后土娘娘象大地母亲一样哺育滋养了万物和人类,黄帝对她十分敬仰。所以,在经历了与炎帝和蚩尤的两次大战获得胜利后,为了医治战争创伤,进一步安定天下,使社士三步,经济发展,他就到汾阴脽上祭祀后土,祈求得到保佑和恩施。史书称此为“轩辕扫地而安九土”。但这个 “安”,并不仅仅是为满足精神和心理的冀求,而更重要、更为实际的还在于他对以后土的崇拜、对丰收的企盼、对社会安定的期待和对经济发展的渴望。
由于黄帝首开了人类渴望美丽而祭后土的先河,所以才有 “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到宋真宗赵恒时,对后土的祭祀达到了高潮。据《河东历史大事纪述》和《荣河县志》所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在河东府1290人的要求下,知府杨举正上书朝廷,请求皇帝祭祀后土。朝中有个姓孙的大臣向皇上上书说,皇帝不宜劳民伤财远到汾阴脽祭祀。在此情况下,宋真宗举棋不定,未能答应。同年七月,文武官员、老者、道士等众三万余人又在京城请愿,要求皇上起驾祭祀,宋真宗未予接见。请愿者又三次上表催行,说这是报答后土圣母的恩施,能祈求更多的幸福。并说明这既是履行帝王管理的职责,又符合百姓企盼发展的愿望。宋真宗斟酌再三,认为如若不去,仅顾及了他个人的谦尊之德,而要去了,百姓都会享受到后土圣母赋予世人的幸福。两者掂量,以去为对。终于顺应民意于次年春到汾阴脽上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
显然,历代帝王和百姓这种对后土的祭祀和对神灵的奉祀是大不相同的。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赋予了这种祭祀以鲜明的经济含义和物质要求。祭祀的目的是企盼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由于人们渴望发展、企盼幸福,所以发扬后土女娲大智大勇、披荆斩棘的精神、与天斗与地斗,才能使社会繁荣、事业发展。而这,正是后土文化的精髓所在。
大禹治服洪水
继承了后土圣母的精神
虽然女娲发扬大无畏的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使“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奠定了人类生存的基础。然而,自然界是发展变化的,尧帝之时,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汤汤洪水分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尧先命鲧治理了九年,但收效甚微,民众仍然在洪水的威胁之中。后舜推荐禹负责治水。在漫长的十三年中,禹不辞劳苦,亲临治水现场,三过家门而不入,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并发明了“疏川导滞”的治水方法。据史料载:“禹行自冀州始,大约从今河北和山西开始,相继巡视了济河和黄河一带的兖州,横跨渤海向东至泰山的青州,东起大海南至淮河到泰山的徐州,北至淮河南至大海的扬州,从荆山到衡山南面的荆州,从荆山到贡河的豫州,从华山以南西至黑水的梁州,从黑水到西河的雍州。每到一处,他都仔细考察山川地形,从大局着眼制定治水方案,研究土壤物产,帮助当地发展生产。在他的率领下,最终制服了洪水。”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泽既阪,四海会同”。天下于是太平。
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远古时代发生洪水的传说,视洪水为无法抵御的大灾害。唯独在我们民族中传说的大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这是什么精神?是后土精神!是后土 “大智大勇、披荆斩棘”伟大精神的继承!是后土“征服自然,人定胜天 ”伟大精神的发扬!
稷王教民稼穑
扬起了经济发展的风帆
稷王系何人?相传是黄帝玄孙。他禀受了始祖后土济世利民精神的薰陶,从小热爱农业,儿童时代连作游戏也模仿大人做庄稼的动作,后来种植技术更加熟练,管理经验更趋丰富,成为百姓心目中种田的榜样。尧王察知后,即命他做主管农业、转输粮饷、襄助大禹治水的“农师 ”,因他在协助大禹治水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舜王元年,被提拔为总管天下百姓播种五谷的“后稷” (舜时农官称谓)。尧、舜一都平阳(今临汾),一都蒲坂(今永济),该区域属皇家直辖之地,一方面他能勤理民事,一方面百姓能领受他的教诲,庄稼自然就做得很好。《诗经·生民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译成今文即:“后稷种庄稼,有他的好办法。先把杂草除,后把好种下;苗儿整齐又旺盛,长高又长大;大豆颗粒肥,满田谷穗美;株株沉沉挂,麻麦满田下;大瓜小瓜齐成堆,结结实实人人夸。”他把中国的农业推向了逐步成熟的萌芽阶段,使百姓免受了饥饿的威胁,从而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无限爱戴和崇拜。为了寄托对他的哀思,他逝世后,人们把他葬在生活过的土地上,而横跨万荣、稷山、闻喜、运城东西廿里,南北卅里的山脉,也因此被称为“稷王山”。旧时每逢农历四月十七(传说是稷王的生日)都有皇帝遣大臣偕近山县宰拜谒稷王,祈保丰年。稷王庙殿壁彩绘的“后稷教民稼穑神功图”,从犁地、播种、收获、碾打、晒藏等农事工序可以看出,稷王教民稼穑即扬起了华夏民族经济发展的风帆。
嫘祖教民缫丝
沟通了全球经济的往来
嫘祖何人?《辞海》释“传说养蚕缫丝方法的创造者 ”。《通鉴外记》载:“西陵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织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蚕神)。”
相传黄帝打败蚩尤,巡幸来到了汾阴后,嫘祖发现这里树木茂盛,桑椹遍野。桑叶上的野蚕到处皆是。她便教人们养蚕、缫丝。黄帝就将此地封为“纶邑”。据《荣河县志》载,荣河“古为纶邑”。纶,即粗缕丝。这充分说明了,后土娘娘补天造人的地方,也是天下最早养蚕织丝的地方。后来,黄帝就下令推广了育蚕、缫丝技术。这不但使华夏民族告别了“穿树叶、披树皮”的历史,而且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因不断将丝织品传输到西方,故而,古希腊和罗马等国那时都称我国为“丝国”。
由于养蚕、织绸技术的不断成熟,绸绢衣物产量的不断增长,西运数量的迅猛加大,我们的祖先遂于约公元前二世纪开通了横穿欧亚两洲的“丝绸之路”。在以后的千余年间,不但中国的丝绸和其它商品由此路西运,“张骞通西域”依此路前进,而且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都是通过这条路来进行的。从而沟通了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往来。这也不能不是后土圣母胸怀世界、兼善天下精神哺育的结果。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后土文化是崇尚祖先的文化,崇尚自然的文化,崇尚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结合的文化,从大地可以化育万物的意义上讲,后土文化是解决人类生息繁衍衣、食、住、行以资延续发展的文化;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繁荣的文化。让我们弘扬后土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更强盛,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后土文化》第三期)杨国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