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百家争鸣

后土文化与中华文明

发布时间:2021-09-07 15:07:54

内容提要:本文深刻阐述了后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明确指出后土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后土文化的形成和抟铸,是中华文明史研究中的一次大飞跃,一个大突破。文中还指出后土文化传承者是炎黄文化,后土文化正是由炎黄文化认可和确定下来的。黄帝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而始祖设坛所祭祀者,当然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元祖了,从而后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由此可以笃定。

后土文化既是最古老的文化,又是最新生的文化,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熠然莅世,所带给我们和我们这个民族与这个时代的,必然是一种荣耀和福祉。我们一定要满怀热情与责任地对之加以发掘、构建、升华和弘扬,使其丰富的历史潜质闪射出耀眼的时代光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而要履行这个责任和完成这个使命,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掘、建构和弘扬民族文化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民族精神又是深深地蕴藏和熔铸在民族的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演绎与文化积淀之中。一个民族,只要它的历史和文化活存,那么,这个民族就一定会有活力;一个国家,只要它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潜力与魅力,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会具有创造力和驱动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地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

局面的伟大进军中,必须努力“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这样的历史期待中,我们发掘、建构和弘扬后土文化,就不仅赋有历史的价值和文明的意蕴,而且也赋有丰厚的社会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因为我们对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营构 ,始终都是以民族文化作为渊源和根基的;我们广泛地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目的,也始终都是为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鲁迅说过,在文化的创造中,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只有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

一起,凝聚在一起,并形成巨大的亲和力和向心力。这种力就是中华魂。

后土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肇始和根源,而且也是民族文化的轴承与核心。中华民族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民族,历史是对文明的钤印与表诸,这说明我们有着十分灿烂的古代文明。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以及玛雅文明、赫梯文明、腓尼基文明不同的是,它们都早已中断了,消失了,而只有中华文物价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给予后土文化恰当的历史定位和广泛的文化认同,也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戮力发掘、热情渲濡和积杖弘厉后土文化的丰富内蕴与深邃含义。

 

后土文化所确证的—人重要历史事实,就是5000年中华文明不容置疑的又一历史见证。这不仅对于中华文明,而且即使对于世界文明来说,也都是一个殊大的贡献。因为在世界六大古代文明中,中国是唯一赓延至今且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文明,并因此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文化与文明之“源” ¨

“流”关系的推导公式,即世界文明之源在东方,

东方文明之源在中国,中国文明之源在山西,山西的文明之源在晋南。我们现在对后土文化的发掘和构建,必将把晋南的文明聚集于万荣。也可以说文明之源聚集于万荣,也就等于是把中国的文明之源传播于世界了。由此可见,后土文化功莫大焉!

长期以来,世界历史学和考古学对5000年中华历史与文明并不承认,包括汉考科、汤因比等著名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内,他们只承认中国有2300余年的历史文明,其理由是:西周以前的中国历史疑点太多,不确定性性太大,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极不充分。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也是以 “上古史不可靠”为由,而把《诗》三百篇当作中国文明的滥觞之期的;顾颉刚为了重建中国古代文明而专门对古史资料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爬梳,但遗憾的是他所提出的结论仍然是商周以前的中国历史不可信。就这样,中国古代历史的肇始便长期被定格在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样一来,中华5000年文明实际上不就只有不到3000年了么?正因为如此,世界学术界对中国5000年文明便持狐疑和否定态度,普遍认为中华文明只有2800年左右。这可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颇使全世界华夏儿女为之焦虑和忐忑不安的问题。

后土文化的成功建构无疑是对这一历史悬疑的诠释与坐实。因为它不仅将中华文明推演到了5000年以上,而且为中华民族找到了源流和根祖。1992年至20O0年间在曲沃所进行的晋侯墓发掘,证明早在公元前600900年间,晋南就有了国家形态,这比秦始皇兵马俑的形成时间早了606年。2002年在襄汾县所进行的陶寺遗址发掘,证明了早在公元前2500-2100年间的尧舜时代,中华文明就已经有了礼制、祭祀、庙宇、坟冢、文字、铜器、屋舍、水井、历法和农耕技术等,一下子把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推到了4500年。现在,后土文化的形成和抟铸,一下子把中华文明的历史远远地推演到了5000年以上,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件,它是历史、考古、文化与文明研究史程中的一次大飞跃,一个大突破。

当然,在尧舜文化与后土文化之间还有炎黄文化。不过炎黄文化不仅是后土文化的承传者,而且也是后土文化的质证者。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后土文化正是由炎黄文化认可和确定下来的。没有“黄帝祠汾阴,扫地而祭”,“轩辕氏祀地祗,扫地为坛于雎上”,恐怕也就很难说会有万荣的后土祠了。“扫地为坛”而祭祀后土,实际上是在当时条件下对后土的一种最具典范性的确认。正因为有了黄帝轩辕氏的这种确认,才有了后来的“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才有了司马迁所说的“今天子所兴祠,太一、后土,三年亲郊祀”,也才有了在中华文明史程中烁光耀彩的《秋风辞》和秋风楼。显然,黄帝的“扫地为坛”而祭祀后土,对于后土和后土文化的形成与定位,乃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这并不是说没有黄帝“扫地为坛”而祭祀后土,后土就不存在,而只是说黄帝的这种祭祀行为对确认后土和后土文化的逐渐形成至关重要。因为黄帝与后土并无直接亲缘关系。炎黄二帝原本都是从位于今天青海省的洮河流域发祥而东迁至关中一带的,后来炎帝南迁到长江流域去了,黄帝就留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逐成大业。黄帝之所以要到脽上“扫地为坛”而祭祀后土,当然是缘于后土的实际存在及其所赐赋予世人的洪恩大德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纸,无笔,无文字,无礼教,应当说在脽上“扫地为坛”而祭祀后土,就是对后土的存在及其功德与栖所的最典范、最权威的确认,一点也不亚于后来的镌金铭世和彪炳青史。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始祖设坛所祭之者,当然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元祖了。后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由此可以完全笃定。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土文化正具有这样的功能和效应、价值和意义。

 

我们不仅应当认同后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而且也应当认同后土文化在中华民族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

文化是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的意识外化。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精神状态,文化和显示人类文明之物质形态的经济以及人类文明之意识形态的政治,是紧密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文化一方面反映着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一方面也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并以白己的独特方式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

于后土文化来说,甚至可以说尤其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后土文化在其最初的形成过程中就极具震撼人心的物质性质和经济行为,从改造和重塑大自然的惊人之举中,强烈地显示了一种精神对物质的驭制作用与创造功能。《淮南子·览冥训》有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享狡虫死,颛民生”。这段话虽然不无神话色彩,但我们仍可以将其看成是对真实状况的夸张描写。女娲者,后土也。她刚一莅世,就以炼五石以补苍天的壮举而深为世人所崇拜和景仰。在女娲的身上,寄托了人们征服自然的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民以食为天”,是一个至为朴素的真理,“土能生万物”,又是一个至为朴素的真理。“土”与“食”便由此而形成了因果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黄帝祀后土到历代帝王祀后土,再到百姓万民祀后土这种文化演进,并不仅仅是一种为满足精神和心理冀求的圣举,而更重要和更实际的还在于它是一种对土地的崇拜和期待,对丰收的企盼与渴望。显然,这种对后土的祭祀与对神祗的奉祀是大不相同的,主要的不同之点就在于赋予了这种祭祀以鲜明的经济含义和物质要求。这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时候就深刻地研究过这个问题,并充分肯定了土地在发展经济和提高物质生产率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构建中,在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中,他特别引证了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可以说,这是一语中的,道破了后土祭祀和后土文化的本意与核心。从女娲补天到娘娘送子,其实质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证明着和强化着“土地是财富之母”这一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

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土地的经济越来越趋于弱化,但它作为生命之源的性质和功能却永远也不会改变和不能改变。人,总是要吃饭的,而一切粮食、油料、蔬菜乃至大多数的禽、肉、蛋等食物,都又总是由土地生产生产的。离开土地,人类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便都将会失去栖身的依托和生命的元素。因此,不论到了什么时候,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都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说土地对于人类来说,主要是解决物质方面的需求的话,那么,文化对人类来说,就主要是满足精神和道德、智慧和创造、审美和情愫等方面的需求了。而后土文化的优长之处就在于它自身天然地秉有二元复合的特性,可以在物质层面上和精神层面上同时解决人们需在解决的问题和满足人们需要满足的欲求。

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后土文化不仅底蕴及其深厚,而且潜质十分丰富;不仅闪耀精神光彩,而且涵负经济效能;不仅首开根祖之源,而且展布未来之景;不仅擎立华夏之脊,而且铸寓民族之魂,并必须因此而永葆生机勃勃的活力,永盈瑞气盎盎的魅力。

2003410日《山西日报》)艾 斐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