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因女娲陵而得名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女娲姓“风”,风陵渡因女娲而得名的论点,并说明了女娲陵存在的可能性和真实性。
女娲是华夏民族之先祖,受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景仰和崇敬。在古老的黄河岸边古风陵渡遗址,至今仍有女娲陵及女娲祠遗址。风陵渡也因女娲陵而得名。
据传说,女娲氏风姓,是我国远古时代“百代先王”的人王,是居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之祖。有了伏羲和女娲姐弟二人结为夫妻这个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所以在事实上才有了或折射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的渊源。
女娲是史前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虽然神话传说和历史我们不能把两者等同,但更不能胶柱鼓瑟把两者割离,而应该用严谨和科学的态度来考证和分析它。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可否认,女娲代表了史前文化的必然性,同时更为显明地佐证了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人物”形象。
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
活动范围看女娲陵
存在的可能性
女娲生活在冀州河东,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晋南一带(《史记·集解》:“冀州: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所以,也相应地产生了这一特定地地域范围内的原始人类繁衍和生息的遗址群落。
据考古学家考证,一百八十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即“西侯渡文化遗址”据女娲冢4.5公里。据长沙《楚帛书甲篇》也记载:伏羲女娲“居于脽”。脽即今万荣黄河汾河交汇处。
由此可见,女娲当时活动在黄河岸边的冲积扇平原上,这里林木茂密,水草肥美,是原始人类生活的最佳之地。而女娲,作为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个著名首领,她领导的部落生活在黄河岸边的这一带是可信的。
从墓志及县志记载中
可以看出女娲墓
存在的真实性
据《关中墓陵志》称“平阳府赵城东有娲皇陵,济宁州东南有女娲陵,而潼关之风陵渡则自唐称祀典,宋置守户”(见陕西通志卷七十一,陵墓二节第三十六页)。《戴延之西微记》云:“女娲,风姓风陵及女娲之墓。”
《唐书·五行志》记载“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六月,……大雨晦冥,风陵失其所在,至乾元三年(760年)二月六日已未,夜濒河人,闻有风雷声,晓见其墓出,上有双柳,下有巨石,各长丈余,时号风陵堆。”
《元和郡县志》云“风陵堆在河东县南五十里与潼关对,乾元墓出时,陕州刺吏上奏,肃宗使史祭祀。宋乾德四年(966年)太祖诏置守陵五户,至熙宁年间,陵复失不见,旧有唐乔潭碑亦失。”
《水经注》一书中记载有“……有树数株,虽水上涨,亦不湮没,人号为女娲墓。天宝十三年五月内,因大风吹失所在,乾元二年六月,十三年五月内,因大风吹失所在,乾元二年六月,虢州刺史五晋光上言:今月一日,河上侧近,忽闻风雷,晓见坟涌出,上又有柳树,古老相传云,本如女娲墓。女娲补天缺,断鰲立四维,故墓在大河中,水高与高、水下与下,盖神之所扶持也。立祠于岸,载在祀典”
又记“天宝十三载,天雨晦冥,俄失所在,乃是河房风雷,夜声黎明,视之其坟涌出,复夹两柳树,肃宗命祝史祠焉,乾德四年,诏置守陵五户。”
可见,风陵——这个老祖宗的墓葬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王朝的重视,也正是得益于他们的保护,才使女娲墓得以存在。因此,风陵渡也是因女娲陵而得名,此说久已有之。
使人扼腕叹息的是人类生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星移斗转,日月递嬗的推移,在1938年(民国二十八年)女娲陵及女娲祠等一批祖庙均被侵华日军所毁。风陵也逐渐被人遗忘。
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海内外华人有一方祭祖的净土和圣坛,华夏祖庙开发公司从二○○二年开始筹备修复这一光昭日月的宏伟工程——女娲祠等一系列祖庙群落。女娲冢也将重见天日。党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