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百家争鸣

从宋代庙貌图看后土祠 在建筑史上的地位

发布时间:2021-09-07 15:07:58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宋代万荣后土祠的建筑风格和北京故宫的建筑比较,说明了万荣后土祠对故宫和天坛建筑风格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宋代后土祠在中国古代建树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万荣后土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处重要的古建遗迹。时代悠久,遗存丰富,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现已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土祠位于万荣县庙前村,西靠黄河,北临汾水。后土祠庙貌碑高139.3厘米,宽110.8厘米,现藏于祠内。碑正面刻庙貌全图,背面刻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以前“历朝立庙致祠实迹”。据碑文可知,庙貌图系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刻,明嘉靖丙辰(1556年)、天启三年(1623年)重刻。建筑科学研究院专家王世仁据《宋会要辑稿·礼二十六》和《宋朝事实》卷11“断定此庙貌所描绘者为大中祥符时之状”。《中国古代建筑史》载:“这碑忠实地刻绘着当时建筑的总平面和主要立面,可据以绘制相当可靠的复原图”。

会图所示,为一座完整的宋代大型祠庙建筑群。整个建筑群西靠黄河,北临汾水。庙在中部,坛在后部。庙门之前建棂星门三座,门外左右有上马石及石狮各一。庙的大门左右各有廊,廊的两侧与角楼相接。入门之左有一圆井,左右各有一座单檐歇山顶方亭,系宰牲亭,此庭院为牺牲所。往北,正中为五间歇山顶大门,名“太宁庙”。门侧有廊,左右各五间,中各夹一腰门。腰门三间,悬山顶。廊两侧接角楼。角楼下为台,上为三间歇山顶小阁,下有平座。四角楼形制均同。

太宁庙其左(西)为唐明皇碑楼,其右(东)为宋真宗碑楼。碑楼之侧各有二殿,为亭碑之祠所。

此院之北正对承天门,三间,歇山顶。其右为“修庙记”碑楼,三间,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相对一楼名称模糊不辨。二楼之东西各有一井亭。

再北,为延禧门,三间,有廊,悬山顶。两侧为宫墙,开二腰门。过延禧门后即为入正庙之前院。

从大门向北,经过三重庭院,才进入庙的重要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史》称:“在建筑艺术方面,这时期统治阶级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唐朝不同的是,组群沿着轴线排列若干四合院,加深了纵深发展的程度,如碑刻中的汾阴后土祠图都充分说明了这点。”

祠的主要部分以四周围廊组成廊院,廊院共分两重,院内的主要建筑就是后土祠的正殿——坤柔之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下部承以较高的台基,正面设左右阶,殿的两山引出斜廊,与回廊相衔接。院中前面有一台,台后有一个用栅栏围绕的水池,左右建方亭。坤柔殿之后为寝殿,寝殿与坤柔殿之间,以廊屋连成工字形平面,与文献所载北宋东京宫殿大致相同。《中国古代建筑史》载:“这种工字形殿和两侧斜廊及周围回廊相组合的方式,是这个时期出现而影响后代建筑的一种布局方法。”太和殿周围在明代原来是廊庑环绕的形式,殿的两侧也有斜廊,其制度与上述例子相同,这种利用平矮而连续的回廊以衬托高大的主题建筑、造成相当开朗而又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手法。

在中央主要廊院的两侧,各有三座小殿,用廊子和中央廊院的东西廊相接。廊院之北,以围墙与后部的坛分隔为二,围墙正中突起高台,上为三间悬山顶小殿,后接一个工字形高台,台上有亭。

最后部分的坛,周围遍植树木,中有横墙隔为两院。前院左侧有一座重檐方亭,后院正中为坛,上建重檐歇山顶,左右有配殿。庙的后墙作半圆形,寓意天圆地方。整个建筑至此结束。

“建邦国先告后土”(《文献通考》卷78),历代帝王建邦立国,首先要到汾阴祭祀后土,把它作为国家社稷祀典的头等大事。从庙貌图碑“历朝立庙致祠实迹”可知,汉、唐、宋三朝就有八位帝王曾二十四次亲祀汾阴后土祠,并将后土祠屡次扩建,至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庙貌“南北长七百三十二步东西阔三百二十步”,约合南北长1444.97米;东西宽631.68米,比现在的故宫面积还大,为“海内祠庙之冠”。

和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皇宫一样,宋代后土祠的设计思想也是体现帝王权力的。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是为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其精神感染作用要用比实际使用功能更为重要。为了显示整齐严肃的气概,全部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在整个后土祠中以坤柔之殿为重心,殿前面布置了一系列的庭院和建筑,其中由棂星门至太宁庙为一段,太宁庙至承天门又为一段,承天门以后,又经延禧门、坤柔之门,才进入坤柔之殿。这以系列处理手法渲染出后土的重要地位,使人们在进入坤柔殿之前就感到了严肃的气氛。《中国古代建筑史》载:“明清故宫建筑在总体布局上是继承着前代经验进一步发展的。如果拿宋代的后土祠和故宫相比较,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主体建筑的空间处理和主要与次要建筑群的排列关系上有很多相同之点”。所以说,故宫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当时的汾阴后土祠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史》又载:“宋朝的祠祀建筑分为三个等级,后土祠是按照最高级的标准修建的,……与文献所载北宋东京宫殿大致相同”,可知当时后土祠的等级之高。建筑科学研究员专家王世仁称:“宋代祠庙,特别是属于国家祭祀之祠庙,大抵已有定制,而后土祠当属第一等之大祠庙。观此图,将有助于对宋代东京各大祠观及五岳四渎诸大祠庙貌之了解。”,“总观此庙,南方北园。按汾阴后土属坤(阴),以月象之,故坛城呈半月形。……北京天坛内外围墙均作南方北圆,系明嘉靖九年(1530年)以前天地合祭之制,盖亦以北属阴,以圆象月,含祭地之义。”所以说天坛渊源于万荣汾阴后土祠。

以上可见北宋汾阴后土祠在建筑史上的历史地位之高,价值之大,以及建筑风格对明清故宫和天坛影响之深。现存后土祠虽不及唐宋时之壮观,但其布局严谨完整,仍为国内祠庙之冠。庙内现存建筑有山门、并台、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东西五虎殿等,建筑宏伟,结构精巧。山门中的三座戏台组成国内罕见的“品”字形式,对研究中国古代舞台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后土文化》第二期)孙养性  贾红艳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