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百家争鸣

再论后土即女娲

发布时间:2021-09-07 15:07:59

内容提要:从轩辕黄帝亲到汾阴脽上祭祀后土的事实,深刻阐述了黄帝崇拜后土女娲的主要原因,再次论证了后土即女娲的结论。

我从民俗学角度写了《论后土及女娲》一文后,又从各种渠道新发现了一些古代的或有关古代的资料,能进一步说明后土与女娲之间是一个等号。

人们都知道轩辕黄帝在汾阴脽上祭祀后土的事,而这些古代的或有关古代的资料,恰恰告诉人黄帝这次祭祀的动因与对象,都与女娲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黄帝的祭祀

最早体现了先民的

生殖崇拜,而女娲

最配称生殖崇拜的典型

轩辕黄帝在汾阴脽上祭祀后土,是中华民族祭祀历史上的首次记载,稽之祀典,再无比此更早者。但他的这次祭祀是图什么?最主要的是为求人类的生殖。正如《荣河县志·礼俗·祀事》所说:“祀嗣于后土”。因为黄帝率本部落经过与炎帝、蚩尤的几次大的战争,人员伤亡自当不会太少,于是,补充人口数量,壮大部落力量,自然成为黄帝治理天下的首要任务,这是其一。其二,从祭祀二字的构成及其活动的起源讲,也是表达了人类生殖的需求。这一点要从《周易》符号和古文学上来予以阐明。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祖先们,出于对人类繁衍的迫切感和神秘感,曾经有过生殖崇拜,或曰生殖器崇拜。钱玄同说:“我以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坤二卦即是两性的生殖器的记号。”郭沫若也说:“八卦的根柢,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一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所以由此即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先民的这种生殖崇拜观念,不仅反映在《周易》八卦的卦形上,而且反映在文字上。“祭”字之下有“示”字,“祀”

字之左有“示”字,一切“祖”、“宗”、“神”、“祗”之字有包含“示”字是什么意思?郭沫若这位考古学家独具慧眼地指出: “示字作T或不,实即生殖器之倒悬……其意亦重在生殖。”这就是说,祖、宗、神、祗、祭、祀这些藏有生殖器形状的文字,都是远祖们按人类的生殖愿望而创造出来,并运用于祭祀实践的。祭祀的原始意义就

是谋求生殖,而且是男女两性交媾意义上的生殖。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很庸俗的、低级的、下流的作法,而在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来说,却是十分神圣的、严肃的、虔诚的信仰意识的载体。这也就是所谓生殖崇拜或生殖器崇拜。他们为生殖而祭祖,为生殖而祭神,甚至为生殖而祭生殖器!故这种崇拜真可说是表现了先民对人类繁殖的渴望,表现了先民对部落强大的渴望。

那么,最能使黄帝寄托这种崇拜和渴望的典型代表究竟是谁呢?我们不得不把视线投向女娲。其中道理非

常明显:一因女娲曾与伏羲为婚于雎上(见《长沙楚帛书》),两性交媾,生殖过人类;二因女娲又曾抟土作人,

且捏男造女,让他们也交合生子,进一步繁衍了人类;三因女娲在甲骨文中曾以“ ”的字形表达(见郭沫若《卜辞通纂》),具有人类生母之意形。归根结底,唯女娲最具备生殖繁衍人类的功能和德行,其他所谓皇, 所谓帝,所谓君,所谓主,均无此长。

 

黄帝的祭祀又是出于

安定天下之需要,

而女娲最具备这种威力

黄帝在雎上祭祀后土的另一重要目的,是祈求后土保佑他安定天下。宋朝的荣河县令杨照在《重修太宁记》中,有“轩辕扫地而安九土”之语,道破了这个事实。这说明黄帝战胜炎帝和蚩尤后,整个天下在战争余波的激荡下还不太平,故黄帝才有祭祀求佑之举。

但黄帝如何能知道后土能保护他治平天下呢?追寻其因,乃源于他的一场好梦。《黄帝本纪》在叙述黄帝大战蚩尤的过程时说“帝战未胜,归太山之阿,惨然而昧,梦见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衣,持符授帝”。之后,黄帝在战争中即大获其胜。这个“持符授帝”,讲的是西王母授给了黄帝以破敌之方,故西王母在黄帝心目中自属威力无比的敬仰对象。

然而,这位西王母究竟是谁?

《后汉书·张衡传》有“聘王母于银台兮”之名,明代学者李贤注道:“王母,西王母也。”这说明西王母与王母是一回事。而王母又是何人?查知《事物异名录》之《十道山川考》云: “太行山为天下之脊,一名王母,一名女娲。”于是可得出结论:王母者,女娲也。这正如毛主席的名字有泽东、润之二称,我们说润之者,泽东也,有谁能说不对呢?

关于王母及女娲,《周易·晋土卦》也透出了信息。其处于中正之位的第二爻的爻词是:“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翻译出来即:前进中有困难,有忧愁,但也是吉祥的预兆,因为中正行事,会从王母那儿得到大幅。而与这个第二爻阴阳相应并能提携于他的是第五爻。第五爻历来为君王之位则是《周易》的常规,此卦此位又是阴爻居之,阴者,女也,女性居于君位,说明是位首领。卦中唯处于此位的女首领能提携第二爻,可见第二爻所谓能使大伙得大福的王母,就是这位女首领,这位女首领就是王母了。这个卦反映了母系氏族的群体生活和领袖意识。故郭沫若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中说:“母权时代宗长为王母。”既然如此,而女娲是母系氏族的伟大首领又是无须饶舌的共识,这也就告诉人:王母即女娲了。

鉴于以上诸理由,西王母=王母=女娲,就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公式。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断言:前述那位给黄帝授计破敌,在黄帝心目中属威力无比的敬仰对象西王母,原来就是女娲氏!

这位有破敌治乱之能的女娲氏,又是一位“地皇”,又“居于脽”,这是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长沙楚帛书》所证明了的,拙出《论后土及女娲》已经谈及;而轩辕黄帝出于安定天下的需要,怀着不二之择的虔诚信奉祭祀后土,且又是专门来到脽上行祭,试想,这不正好说明他祭祀后土,其实际偶像就是女娲吗?

 

黄帝的祭祀

是以后土为客体

而后土又是帝王们给

女娲的封号与尊称

《黄帝内传》有如下一段资料:

“帝筑阛坛以祀天,方坛以祀地,从此把伏羲氏作为皇天,管理日、月、星、宇宙;把女娲封为山川大地的地祗。”

这项资料说明,女娲是地祗,地祗即女娲的这个断语已不再是推想,而是文献的直接记载。

事有凑巧,《汉书·郊祀志》下篇,又有如下一段资料:

“孝文十六年用新垣平,初起渭阳五帝庙,祭太一、地祗”……平帝时王莽又奏议:“谨与太师光大、司徒宫羲、和歆等八十九人议,皆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地,今称天神曰皇天上帝,太一,兆日泰畤,而称地祗曰后土,与中央黄灵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称,宣令地祗称皇地后祗。”

这项资料说明,在汉平帝时,又把“地祗”和“后土”等同了,因地祗和黄灵一样,为大地中央之神,亦即最重要的管理者,应有尊称,故以称“皇地后祗”。这里的“皇”为大,“后”为君, “ 皇地后祗”。即大地君主之神,亦即通常简称之“皇地祗”。这就是说,地祗即皇地祗,亦即后土。明代后土祠庙像图石碑上所刻之“后土皇地祗”即来源于此。

综上,一条逻辑形成了:女娲即地祗,地祗即后土,被尊称为皇地祗,故女娲亦即后土皇地祗了。

这两份资料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历来所谓的“皇天后土”,作为信仰对象来说,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具体概念,都有具体的人格形象,皇天即指伏羲,后土即指女娲。这一点许多人并不清楚,一说皇天,便仅认为是指头上的浩浩苍天;一说后土,又仅认为是足下的茫茫大地。这是由于他们把信仰概念的皇天后土作为实体概念的皇天后土去理解。应该说,皇天后土一词的初义是指天地实体,体现了人们对天地本身功能的认识;但远古的祖先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渐感悟到他们理想中的创世巨人伏羲、女娲与大自然搏斗的伟大本领,分别与皇天后土的功能有相似或共同之处,于是就让伏羲、女娲各自作他们的代表或化身。这样,在信仰领域的皇天后土就有了新的内涵。后人“日用而不知”,依然从字面上领会,

相沿既久,皇天后土作为信仰概念早就被我们祖先赋予的人格具象,便不被人提起了。有人提起他,还会遭到

否定。实际上,神话和传说这些民俗范围的许多信仰对象,原本都有具体人格,或有人名,可有人形。如山神为祝龙,海神为禺虎,树神为皇祖,花神为女夷,等等。这些信仰对象多是人形,亦有的是人禽结合,人兽结合,人虫结合,或人、禽、兽、虫连于一体之物。后人祭祀时图简单,只称某神,不提原名,久而久之,便只知有其神,不知有其名了。腊月二十三,神州家家祭灶神,但有几个人知道这位灶神就是轩辕黄帝,更有几个知道他又指炎帝、祝融呢?皇天后土的人格具像分别为伏羲女娲之不被某些人所认识,正是这个道理,亦类同于这个事实。

以上,我从生殖崇拜、安定天下、封号尊称方面,分析了轩辕黄帝在脽上的祭祀活动与女娲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分明看出了黄帝祭祀的后土这个抽象称誉后面,存在着一位非常具体的女娲形象。故后土祠庙像图碑上的“轩辕氏祀地祗,扫地为坛于脽上”之言,说来说去,无非是说黄帝在脽上所祭神灵的人格具象,原来就是女娲啊!

然而有的同志对这一事实的本质缺乏了解和认识,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比如说历代皇帝祭祀地祗后土为什么都不提女娲?这个问题只要比照一下千百年来人们祭祀灶神都是不提黄帝、炎帝和祝融,就可以相通其道理。同时,华夏民族对自己崇拜的祖先是不愿直呼其名的。有的朋友认为后土为大地,功德最大,女娲如何能比!把后土说成女娲是对后土的贬低。这种尊重后土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仅仅是把后土的解释局限于大地实体,并未涉及其人格具象和内涵。其缺点和问题在前次初论中已经说明。即令如此,但传说中的女娲功德也于大地一般,其大无比,有“化万物者”之誉(见《说文》),故被视为大地的代表——地皇,地母。如此理解,也就不存在贬低后土之嫌了。又有的朋友按个别道书观点,认为后土是昊天上帝(又曰大帝,意同)之配,女娲是伏羲之配,而昊天上帝是玉皇大帝,地位最高,伏羲是一方天帝,受玉皇大帝统管,两者高低不同,故其配偶后土与女娲也有大小之分。其实,这里所谓“上帝”就是“天帝”,亦称“天皇”,被道家尊称为“玉皇大帝”,互相之间本来就是一回事,其人格化具象即伏羲。我国的神话研究权威袁珂先生在其《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就这样讲的。故其配偶后土与女娲也是一人之二称,并无分别。而道教某书却把他们分开等级,弄成两人,并说其配偶各是后土、女娲,生日也有农历三月十八和三月十五之不同云云,这只是编书者对原传说的一种异化,是有很大的宗教局限性或宗教内部的门派局限性的,不足为奇,更不足否定后土即女娲之说。神话在传说中的异化现象是常有的,古代会有,现代也会有。而且往往很复杂,人物的,事件的,时间的都会有。即如女娲的生日,既有三月十八之说,又有六月初六之说,到底谁对呢?按理,女娲之时并无年月日之概念,所谓她生于某月某日,还不是后人随情所造!故尔,对于神话传说之类,一些人愿意怎样创造或传播是自己的自由,但也很难说它就一定是正确的,这一点我们应予特别注意,否则,就免不了要抛开按事物本质特点分析问题的原则,而陷入五里迷雾不能自拔,或过于拘泥某种异化而不知变通了。

本人对后土与女娲的关系问题,从前次初论到此次再论,根据多多,非仅一端,故得出后土及女娲这个结论,实在是事之必至,理之固然。

(《后土文化》第四期)陈振民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