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后土祠碑文

《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文

发布时间:2021-09-07 15:20:42

轩辕氏祀地祗扫地为坛于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

汉文帝十六年,诏更以明年为元年治汾阴庙。方士新垣平言,周鼎在泗水中,今河决通于泗而,汾阴有金宝气,意鼎出乎于是。治庙汾阴欲祀出鼎。

武帝元狩二年,郊雍,帝曰:“今上帝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于是东行汾阴,见汾旁有光如绛,遂立

后土祠于汾阴,亲拜如上帝礼。元鼎四年六月,汾阴民巫锦得大鼎于祠旁,言于吏河东守滕胜,以闻诏验问无诈,乃以礼迎至甘泉,焉之郊庙,群巨皆贺。冬十二月,上亲祀后土。元封二年,祀后土,赐二县及杨民无出今年租赋。元封四年三月,祀后土,诏曰:“朕躬祭后土,光集灵坛,一夜三烛,其赦汾阴。”元封六年三月,行幸河东,祀后土。初元年十二月,祀后土。二年三月,幸河东,祀后土,有光应天。汉元年三月,幸河东,祀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赋诗。宣帝神爵元年三月,幸河东,祀后土,天气清

,神鱼舞河。五凤元年三月,幸河东,祀后土。甘露二年

三月,幸河东,祀后土,神光耀烛齐宫。元帝初元四年三月,幸河东,祀后土。永光元年,幸河东,祀后土。建昭二

,幸河东,祀后土。

成帝建始元年冬,罢汾阴祀。二年三月,始祀后土于北郊。永始三年冬十月,复汾阴祠。初,帝用匡衡议,罢甘露泰。其日大风坏甘露,竹宫折拔中树木十围以上百余。帝异之,以问刘向。对曰:“家人尚不欲绝种祠,况于国之神宝旧?且其始立皆有神祗感应。”诚未易动,上意恨之。又以久无继嗣,白太后令诏有司复甘泉泰,汾阴后土如故。四年春正月,帝如河东祀后土。哀帝建平三年冬十一月,祀汾阴。世祖建武十八年三月,帝如河东祀后土。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二月,祭后土于汾阴。初,上将幸晋阳。张说言于上,曰:“汾阴上有汉后土祠,其礼久废,陛下宜因巡幸修复之,为农祈谷。”上从之。开元十二年冬十一月,祀后土于汾阴上。太史奏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祥风绕坛,日炀其光。开元二十年冬十一月,祀后土于汾阴。十二月,帝还西京。初,萧嵩奏:“自祀后土以来,年谷屡丰,宜因还京赛祠。”上从之,礼毕,上为文刻石。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春二月,帝祭后土于汾阴,大赦。三月,驻骅西京,上后土庙宜上额为太宁正殿。先是三年六月癸丑,河中府进士薛南等请祀后土。十月辛丑,群臣上表,复请。八月丁未朔,诏以来年春有事于汾阴。上曰:“冀民获丰穰,于朕躬固无所惮。”戊申,以王旦兼汾阴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陈尧叟为经度使,李宗谔副之。庚戌命翰林晃迥、杨亿、杜镐、陈彭年、王曾与礼院详定祀汾阴仪注。辛未内出雎上后土庙图,命陈尧叟量加修饰。九月甲午,命宰臣王旦撰祀汾阴坛颂,知枢密院王钦若撰朝觐坛颂。十月甲子,晁迥上祀汾阴乐章十首。十二月二十六日,诏进蔬食,群臣继请御常膳,已巳,帝制奉天庇民述,以示王旦等。四年正月,帝习仪于崇德殿。丁酉,奉天书,发京师,出潼关,渡河,次河中府。甲寅,以冯起为考制度使,赵湘副之。丁巳,至宝鼎县奉祗宫,有黄云随天书辇。戊午,齐穆清殿。庚申二鼓,上乘金辂法驾继进至雎坛,夹道设燎,周以黄麾下杖。辛酉,上服衮冕,登坛祀后土地祗。奉天书于左,以太祖太宗配侑,亲封手册玉匮。少顷,,通天绛纱,乘辇至庙,设登歌奠献。司天监言黄气绕坛,月重轮,大角光明。群臣拜舞朝贺,诏改奉祗宫曰太宁。壬戌,御朝觐坛,受朝贺,大赦,赐天下脯三日,大宴群臣于穆清殿,御制《汾阴二圣配飨》,建宝鼎为庆成军给复三年。乙丑,丁谓乃下,以礼成献歌颂者四十二人,付史馆。丙寅,制汾阴礼成诗赐百官。四月甲,至京师。丁未,制西巡还京歌。已未,上后土庙上额为太宁正殿,周设。壬戌,增葺宫庙。六年八月丁丑,泰政丁谓上新修祀汾阴记五十卷,诏褒之。七年十一月壬辰,陈尧叟上汾阴补记三卷。 以上俱见通鉴纲目及文献通考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