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到大槐树底下的不去
发布时间:2021-09-08 01:43:35
那时候移民不像现在,国家发给路费安家费,火车汽车几天就到,各种政策对新来的移民有优惠和照顾,生活实在过不去的政府还额外发给救济金。那时候,叫你走你就得走,担着你的行李用具,带着妻子儿女,狂风烈日,下雪下雨都得走。从一个有家有业的地方,到一个漫荒野地,渺无人烟的地方,重打鼓,另开张,支土坯房,开荒种地,样样从头儿做起,不然的话这一冬怎么过呢?是死是活,地方上不管,那真是困难重重。要不怎么会流行这样一句话:“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呢?有谁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一说移民都提心吊胆,只怕轮到自己头上。当时的政府衙门和官吏第一次移民就抓住了这种心理搞了个骗局,首先宣布哪些村庄移民,留下来的到老槐树底下集合,先到老槐树底下的不走,剩下的都得走。各村一敲锣,人们就赶快携男带女的往老槐树底下跑。年轻人跑得快,老人和孩子哪里跑得动呢?不一会儿,老槐树底下站满了青年人,官兵们约摸着超过第一批预定的移民数了,上前一围,往各条路口、各户人家门口一把。好!就把你们这些人迁走,把人圈到广济寺里。圈外边的听到这样一说,都赶快往回跑。可是往回跑的都是老人,这里官兵围得象铁桶—般,再想出来那是没门儿。清查登记造册,一上册就不怕你跑了,只要跑一个祸灭九族。谁不怕呀?账底在人家手里。就这样,一家有几个人的回去一个去取东西和食物,单身汉让别人捎来,准备三天,第四天上路。这一天边家老祖宗因三个儿子都走,也来看望,各家各户也都来人看望了。那真是生离死别,隔着官兵围圈哭爹喊娘,哀声震野,那一片惨景就别提了。到了第四天,一家一户前后相接,除了有父母的儿童外,每人都被绳子拴着一只手,一队队,一溜溜,被官兵们押着走上了移民的道路。为了安抚百姓和移民,凡是外移的人,他们的姓名都被刻在老槐树旁新建的一座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