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文化揽胜

巍峨的古帝尧陵

发布时间:2021-09-08 02:06:51

    临汾古称平阳,史书记载尧建都于此,又名尧都。近年来陶寺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发现城池遗址,早期遗址规模是当时黄河以北最大的城市遗址,中期遗址是4300年前中国最大的城市遗址。考古成果表明了尧都的确切位置,特别是古观象台的发现,与典籍记述的尧命羲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相互印证,确定了尧都平阳的历史事实。

    尧陵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的涝河北岸,距市区35公里。墓高50米,周长300余米,依山傍水。祠宇依陵而建,布局紧凑,木雕精细。陵周石山悬崖,陵墓由黄土堆积而成,古柏葱郁覆盖,清流环绕而过,景色秀丽壮观。1984年中国考古研究院专家考证,陵丘属人为形成,再根据尧陵附近发现陶片推测,4000余年前人类曾在此活动居住。这与当地传说,葬尧时人们掬土成山成陵相吻合。

    尧陵祠宇建于唐之前,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遗物。

    金太和二年(1202年)碑(已失),与献殿西石碣记载,唐初李世民破刘武周曾晋谒尧陵。唐显庆三年(658年)在重建尧庙时,重修了祠宇,并塑了唐太宗像,明清重修尧陵时撤了唐太宗塑像,替换为尧诸臣。元中统年间靖应真人姜善信奉元世祖之命重修尧陵;明成化17年(1481年)、弘治4年(1492年)、嘉靖18年(1539年)、万历12年(1585年)、万历18年(1591年);清乾隆年间(1786―――1789年)、嘉庆14年(1810年)、光绪16年(1891年);民国15年(1927年)、民国21年(1932年)都曾对尧陵进行过修葺补建。明嘉靖石碑线刻陵貌图,详尽记载了当时的陵貌和建筑情况,为后世修复提供了依据。1960年临汾县立碑保护,1986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陵祠宇大门下临涝河河岸,门上为戏台,下为通道。戏台坐南向北,为祭祀时娱神酬神演出。抽掉戏台的隔板,是陵区中轴线的主要通道,非重大活动此门不开。戏台文革前西书“阳春白雪”,东书“下里巴人”,文革中改造,但尚留门顶抱厦,厦檐雕板中为凤头突兀,两边夔龙拱卫,线条流畅,雕刻精美。1999年国家文物专家组长罗哲文先生一行考察后,称赞不绝。戏台前由南而北依次是东西看楼,东西神库神厨。正中为木构牌坊,又称仪门。乾隆年间修建,其结构独特,成了我国现存木构牌坊的孤例。斗拱层层叠架,飞檐四向挑出。牌坊正中匾额南书“平章百姓”,北书“协和万邦”。当年牌坊新落成时并无四角下的支柱,设计匠人预言,日后修缮:胜我者再加两层,不如者四角加柱相顶。

    牌坊前为陵区核心建筑献殿,明代为钦文殿,殿面阔三平间,东西各有配殿三间。献殿天花板彩绘虽近三百年,油饰仍若新出。东西山墙各镶嵌5块记事碣石。西墙最上方嵌“禅幽”二字,西边碣石记载的是祠宇沿革。东墙最上方嵌“辨是”二字,下一块碣石为“祀朱辨”,专为尧子丹朱辩护。尧传位于舜并非本意,是丹朱让贤,在尧选贤之际,出游而给舜留下取代机会,并批驳了丹朱一生放荡不羁,不听父亲的讹传。此也可作古人一家之言吧。

    出献殿上13级台阶,原有上殿5间,目前为1984年重修碑亭,亭内陈列3通石碑,东西墙各嵌巨碑一通,西为明嘉靖陵貌线刻碑。亭正中竖立着万历12年秋,钦差兵巡河东副使关西栗在庭手书“古帝尧陵”四个大字的石碑。字迹笔力雄健,庄重古朴。19831228日《人民日报》载《古帝尧陵今何在》一文,所配照片即是此碑。

    陵祠内中轴线之外,东西各有大院,东一座,西两座,为祠内配套建筑。各个建筑门前皆有楹联。

    西厢房:春祠秋尝隆万丈;衢歌壤祝想中天。东偏房:道心精一波心白;民气雍和山气清。西偏房:德隆协和流风远;运启文明化日长。西边门:出入咸宜归帝力;鼓歌尽兴乐圣仁。东月宫:平章百姓垂鸿业;协和万邦著勋声。东南门:依然茅茨光千古;漫说蓬蒿共一丘。西账房:愿将士子同众庶;也学封人祝三多。东账房:地当瞻云就日出;人在耕田凿井中。

    尧陵祠宇现存建筑其规模大体沿袭了明代旧制,其风格为清代特色。碑碣记载和地上遗存,建祠宇当在唐以前。尧陵又称神林,谷林。《吕氏春秋?孟冬记》记载“尧葬于谷林,通树之”。树是活化石,尧庙广运殿前四棵古柏,据专家推测树龄当在1700年以上。尧陵曾有巨形古柏7株,呈北斗七星布局,称七星柏。陵顶一株,1983年《人民日报》刊发陵貌图,系于旧时照片,该树尚存,此树毁于文革期间。牌坊东西各有巨柏一株,文革期间修建舞台被毁。现仅剩一棵,属七星柏中最细一株,献殿后13台阶西侧石砌墙体边缘,有两人合抱之粗。据推断,此树与尧庙前现存古柏同龄。

    尧陵墓封土丘,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寝中最为巍峨高大。陵宇布局紧凑,肃穆威严。而周围八景在黄土高原丘壑纵横,黄土覆盖的大背景下却风光秀丽迥异。

    陵北,陵之祖山是八景之首的“灵岛春荫”,巨石间遍植翠柏,即使寒冬早春,绿荫覆盖,生机勃然。“古柏凌霄”,陵前陵后,陵丘上古柏耸立,虽然巨柏现存不多,古树成荫数里之外可见苍翠如蓝;“清涝印月”陵前一湾水,水质清冽,鱼虾可数,月缺月圆之夜,山月倒映其间;“绣岭落霞”,陵南案山,状若卧虎,头、躯、尾、四肢形象宛然,当黄昏之际时有霞光起伏其间;“鹿岩瞰流”,陵东悬崖状似梅花鹿,下瞰涝河清流,遗憾的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水库被毁;“玉林叠翠”,尧陵古建玉林村,青山绿树,远眺若玉树林立;“马迹苔斑”,陵东五里许,下马桩村,传说尧东巡驻地于此,石上履迹犹存;“交口烟渡”,陵在北涝河北岸,陵南有南涝河,两河于陵西交合形成渡口,此景实指陵脉之关锁。

    碑碣记载民国之前官府免除尧陵附近8个村庄的粮赋差役,以保证护陵祭祀费用。每逢清明时节,附近8村村民,鸣锣击鼓,云集陵园,供献祭祀,举行香火盛会。由府县官员主持,集体跪拜行祭,以表敬仰之情。届时还聘请名班演戏助兴,民国年间蒲剧名角“尧庙红”逢会必到。香客不仅有浮山、翼城、洪洞、赵城、襄陵、汾城等乡民众,而且邻省香客如期赶来拜祭。明清时代,尧陵春秋二祭数百年间沿而不废。政府还明确规定逢会期间,尧陵除了发生人命大案,官府不得擅自进入陵区拘捕人犯。因此,官府的禁赌令,惟在此时此地无效,以致每逢会期,赌事大兴,赌场遍布,投骰打牌,通宵达旦。现在陵丘周围仍可拾到赌汉们丢失的铜钱。

    1999年伴随着尧庙修复以来,每到清明节尧陵祭尧由尧都区政府举办,市区领导参祭。帝尧在中国历史上贡献杰出,首倡禅让,制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文明的进程,创造了万世仰慕的尧天舜日的时代;划定九州,推行教育,设立官制,缔造了古中国。因而尧位列上古五帝,被后世尊为“文明始祖”,誉为“国祖”。历朝历代对帝尧的景仰屡代不废,到尧都平阳拜谒帝尧者更是络绎不绝。关于帝尧功绩,赞颂帝尧仁德的典籍车载斗量。对帝尧与尧都存疑者不多,但历代不同地域也有不同说法,此亦可视为名人效益引起的纷争,也足见尧在中华大地的深远影响。明清之际游人拜谒帝尧陵赋诗一首:千岩万壑赴涝阳,福地无如帝故乡;舜陟苍梧陵在晋,东平遗迹太荒唐。此诗作者表达了对神林尧陵的肯定和向往,同时也否定了帝尧葬于山东东平的说法。(高树德 崔登云)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