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三晋风情

山西古代史简述

发布时间:2021-09-08 03:52:52
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

  山西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地区属于晋国,所以简称为晋。

  山西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很多,是人类历史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芮城西河度文化及合河文化和云南的元谋猿人属于同期,证明在 250 万年以前,山西已经有了最早的原始人类。中期的襄汾丁村文化和阳高许家窑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说明在10万年以前,汾河两岸和雁北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晚期的朔县峙峪文化说明在 28000年以前,以原始共产制经济为特点的母系氏族公社,已经在这里确立。其他如沁水下川、大同白毛口都有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全省共有旧石器遗址 200多处。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多达 500余处几乎遍布全省。如垣曲下马村出土的陶盆、陶瓶和陶罐,繁峙沙河镇出土的鱼骨叉,太原市光社出土的三足瓮,以及太谷白燕、汾阳峪道河和杏花村、襄汾陶峙等地出土的文物、遗址,都是研究我国原始公社发展和演变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原始公社的传说:“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板(今永济县)、禹都安邑(今夏县)”,传说部落联盟中的最高领袖尧、舜、尧都在山西境内建过都。至今临汾城南还有尧庙,城东有尧陵,沁水以南有舜王坪。《禹贡》说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我省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禹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建立者,夏代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夏传子,家天下”。禹死后,部落联盟的民主选举制度也被废除,由禹的儿子启做了夏王朝的第二个“夏后”(夏王)。这就意味着原始公社的解体,奴隶社会的开始,山西境内文明时代的历史也从此揭幕。

  据史书记载,夏王朝共历14代,17个王,前后共 400多年。夏朝最后的桀王,由于暴虐无道,人民十分痛恨,被夏朝一个属国的部落首领汤起兵推翻,从而建立了商王朝。这是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的朝代。商王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17世纪至11世纪。当时山西境内有一些方国和城邑。武丁即位后,商王朝的力量逐渐强盛,把山西境内的这些方国征服,纳入自己的版图。石楼、灵石、保德、洪洞等地,都有青铜器出土,从这些出土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判断,都具有显著的殷商文化的特征。

  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 771年为西周时期。西周是一个政治经济都相当发达的文明古国。在政治上,武王、周公和成王,分封他们的兄弟、同姓、亲戚71人为诸侯,到各地控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队。周文王曾经发动过“戡黎”战争。黎是一个小邦国,在今黎城县境内。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于唐,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桐叶封弟”的传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国内有晋水,就把唐改称为晋。后来,人们为纪念唐叔虞,给他修建了一个祠堂,这就是太原著名的旅游胜地——晋祠的来历。西周第九代国君周厉王,贪财好利,昏庸残暴,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周厉王被放逐到彘,“彘”就在今我省霍县境内。厉王死后,幽王即位,比厉王更加昏庸荒唐,被犬戎进犯的军队杀死,导致西周灭亡。

  从公元前 770年东周建立到公元前 476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这时,山西境内主要的诸侯封国是“晋”。晋起初是一个小国,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有赵衰、狐偃等辅政,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逐渐强大起来。晋文公在北方称霸后,山西对当时全国的局势影响很大。侯马是晋国后期都城的所在地,1956年在这里发现了城廓、铜器作坊、居住遗址和墓葬,1965年又发现了用朱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又叫“玉石书”)。这一文物不仅对研究我国图书史有着重大意义,而且是研究春秋末期晋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政治史的宝贵资料。


--------------------------------------------------------------------------------

封建社会初期

  从公元前 475年至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这时,中国历史已进入封建社会。

  战国时期,晋国的卿大夫代表新兴地主势力,进行了封建的社会改革。在经济上,废除了土地三年分配一次的旧制度,让耕种土地的人获得对土地的长期占有权,史称“晋作爰田”,实行这一改革后,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在政治上,晋国卿大夫在和旧贵族的斗争中,实行了六卿专政。六卿是赵、魏、韩、范氏、中行氏、智氏。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只剩下了赵、魏、韩和智伯四家。赵简子在今太原晋祠附近的古城营村,建筑晋阳城,作为赵国初期的都城,这个城市从春秋到五代,一直存在了1500多年,始终是山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 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氏,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所以山西也被称为“三晋”。公元前 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当时,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市)、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北),中期以后方移向河南、河北。三家分晋以后,魏文侯先后任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卜子夏、段干木等一批人才,对旧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世袭禄位制,把无功受禄的人看成是“淫民”,把他们剔除;把国有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抽取“什一之税”;严立了严刑峻法,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等等。这些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公元前 260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打败。之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不断增设到四十多郡。当时,山西境内有五郡:雁门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都、河东郡。

  由于山西在军事上处于战略要地、因此它常常是北方新起部族的根据地。匈奴从殷周以来,就一直威胁着中原的各代王朝。它的地盘就在今雁门关北面、公元前 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今大同)达七天之久,西汉王朝不得不与匈奴作出让步。以后,匈奴人逐步南下,在吕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马。到三国曹魏时,山西境内的匈奴人分为五部:并州兹氏(在今汾阳〕为左部;祁(今祁县)为右部;蒲子(今隰县)为南部,新兴(今忻州)为北部;大陵(今文水)为中部,人数多达数十万。此外,还有羯族在武乡居住;鲜卑族拓跋部在代县和大同居住;氐、羌在陕、甘居住,历史上称为“五胡”。

  公元 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起兵,逐步控制了屯留、高平、平遥、介休,自称汉王。并州刺史刘琨奉西晋王朝的命令,负责并、冀、幽三州的军事,在晋阳一带抗拒匈奴及其别部达九年多时间,受到中原人民的拥护。但是,由于连年战乱,山西的经济遭到了严重在破坏。当时的太原,房舍被烧毁、尸体堆满地,即使活着的人也被饿得骨瘦如柴,脸无人参;晋东南一带的人口也四处逃亡,十个人中活不下二三个人。

  公元 386年,鲜卑族拓跋(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北魏逐步成为北方的大国,结束了连年战乱的封建割据局面,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形势。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实权落在大将高欢的手中。高欢的儿子高洋于公元 550年取代东魏,建立北齐,称文宣帝。高氏父子以晋阳为别都,晋祠天龙山一带的遗址,就是高欢、高洋父子建立的。长期战乱,为佛教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北魏时寺院有三万所,和尚尼姑多达 200万。云岗石窟在这一时期(公元453年——495年)修凿成功。交城的玄中寺也于公元 472年开始创建,成为昙鸾大师所创佛教净土宗的诞生地。


--------------------------------------------------------------------------------

隋唐至明清时期

  从公元 581年至 907年为隋唐时期。

  隋朝建立以后,天下设总管府。在山西设总管府的有并、代、隰、朔四个州,而以并州为首。为了防御北方强大的突厥国的侵扰,隋文帝派他的儿子杨广率领军队驻守在晋阳。这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河东地区既有盐池,又产粮食,经济相当繁荣。

  隋末天下纷乱,群雄竞起。任隋朝河东道抚慰大使和太原留守职务的李渊,在他的儿子李世民(即唐太宗)和晋阳令刘文静等策划下,率三万兵力,从太原起兵反隋。他们渡过黄河,进军关中,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公元 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统一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弊政、巩固政权,从公元 627年开始。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的兴旺景象。这时,国家的版图广大,社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山西的经济发展曾经居于全国的前列。那时,全国共有18个盐池,河东就占了五个,一个产盐万斛,供应京师,被柳宗元称为“国之大宝”。唐王朝对山西十分重视,认为这里是“龙兴”之地,于是把晋阳城定为北都,在这里广积军粮、兵器和甲胄,又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城池,现在晋祠还存有唐太宗亲笔写的《晋祠铭》,李世民死后,唐高宗李治继承帝位,他的皇后就是以后改国号为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她以太原狄村的狄仁杰为宰相,也是一个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唐代出现的山西名人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我们在山西名人中有介绍。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那时已经是寺庙林立、雕塑精美、名扬全国的佛教圣地。

  公元907年到960年是五代十国时期。

  当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时,沙陀贵族李克用任河东节度使,被封为晋王。他一直和后梁对立,公元 923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从晋阳起兵,推翻了后梁,建立后唐,年号同光。后唐政权只存在了十三年就被石敬瑭灭亡。石敬瑭原来是李克用的部将,在北方契丹的支持下,于公元 936年称帝,历史上叫做后普。石敬瑭的部将刘知远又于公元 947年在太原称帝,以后迁都开封,历史上叫做后汉,在短短半个世纪中,华北和中原前后经历了五个王朝,历史上称“五代”。这五个王朝,除了最前的后梁和最后的后周外,李存勖、石敬瑭和刘知远所建立的三个王朝,都是以山西为依托,掌握了军事、经济实力以后取得政权的。

  和五代同时,在中原以外的地区,陆续出现了十个地方性的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十国”。这十个封建割据的小王国,有九个在南方;只有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所建的北汉是在雁门关以南、韩侯岭以北的山西北、中部(再加上陕西神木一带一小片地区)。现在,晋祠天龙山还有“刘氏园寝”,就是刘崇家族的陵墓区。

  公元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掉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建立北宋。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军事计划。刘崇依靠着北方的契丹,和北宋王朝相对抗。宋兵三攻“北汉”,都因为北汉有契丹军的援助而失败。直到公元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又率领大军出击北汉,北汉主刘继元才开城投降宋朝,北汉将领杨业也奉命向宋王朝投降。高欢父子、李渊父子、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和刘崇兄弟。都靠着晋阳这个地方争夺天下当了皇帝,所以当时传说晋阳城是“龙城”,太原东北的系舟山是“龙角”。所以,宋朝军队在攻占晋阳以后,把千古闻名的晋阳城放火烧毁,又把系舟山头铲平。公元 982年,宋王朝派大将潘美在唐明村(今太原市唐明饭店北)重建新城,这就是现在太原城的开始。为了钉破“龙脉”,在修城时只建丁字街,不修十字路。现在看来,这是很荒谬的迷信做法,但在宋王朝来讲,为了钉死太原,不再出现和它分庭抗礼的人物,这样做也是很自然的。北宋初期,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的积极措施,山西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太原产的铜镜和剪刀远销各地,遐迩闻名。同时,山西境内已开始用无烟煤作燃料,用土坩锅装矿来炼铁。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出现了司马光等一批有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在山西名人中有介绍。

  南宋以后,战乱不止,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山西因有太行山为屏障,受战火摧残比其他地方相对较少。经济文化还比较发达。金代的时候,全国共设十个考区,山西就占了三个。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就设在平阳(临汾),金版藏经就是在平阳开雕印刷的。所刻的《四美人图》、《关羽图像》,绘画精美。形象逼真,开创了人物版画的先河,是中国版画的一大转折。在宋、辽和宋、金对峙时期,佛教又得到广泛传播,大同的华严寺就是辽代佛教宗派华严宗盛行的产物,应县的木塔也是在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修建的。

  公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把山东和山西作为“腹里”之地,派驻大量的蒙古军加以统治。这时,华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技术都有相当发展。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元朝钦差大臣马可·波罗(1254——1324)在他所写的《游记》中,对山西作出如下描述:“太原府工商颇盛,产葡萄酒及丝,有商人到印度通商谋利;平阳府居住商人不少。’著名的芮城永乐宫的壁画,就是由元朝朝廷所信任的新道教全真派首领丘处机修建的,修建在所谓“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家乡。这座道教宫观,是元代艺术的宝藏。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的元代戏剧壁画也是这一期间所绘。

  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公元1351年,韩林儿、刘福通等率领红巾军起义。起义军曾分路北伐:由关铎和潘诚率领的中路军于公元1357年进攻山西,攻破陵川,夺取潞州,北上占领冀宁(太原),并向北面的大同进发,另一支分出去的红巾军,出绛州、沁州,越过太行到上党,沿途横扫数千里。

  后来,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讨元,进入山西。公元1368年,明军占领太原,元军败退到甘肃,但仍屡次骚扰明朝的边境。朱元璋封他的三个儿子为藩王,进驻山西:朱(木冈)为晋王,驻在太原;朱桂为代王,驻在大同;朱模为沈王,驻在潞安,时刻防备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这几个藩王都拥有重兵,并重新修整、加固旧长城和太原城,以此来巩固边防。

  明代洪武年间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统管五府三州。洪武年间,曾迁山右泽潞之民往河北,迁山西之民往安徽、江淮、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永乐年间,又把山西中部、西南、东南之民迁往北平。据说移民搬迁前,曾经在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中,所以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传着:“若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谚。

  明代中期,由于土地兼并,赋役加重,政治腐败,再加上北部鞑靼和南部倭寇的侵扰,连年战事不断,人民群众忍受不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纷纷向外逃亡。到开顺(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末年(约1464年),从山西和河南逃到荆襄地区的流民就多达 150多万。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年号)、嘉靖(明世宗年号)年间,陈琦兄弟在潞城县青羊山起义,失败后被捕。陈琦的儿子陈卿继续领导农民坚持斗争。公元1528年明世宗动员山西、河南等省军队分四路围攻青羊山,才把起义军镇压下去。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明朝特在青羊山设置了平顺县。

  明朝末年,爆发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的首领之一王嘉胤在陕西起义后,曾多次率领队伍攻入山西,攻占许多州县,山西成了明民与起义军的主要战场。1644年,李自成率领五十万兵马,由陕西渡过黄河,经禹门口(河津市龙门)进入山西,攻陷太原,破宁武关,一路挺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李自成又从北京退回山西,指示部将陈永福用坚壁清野的办法牢固地把守太原。太原被清军攻占后,全省范围内的抗清斗争,依然蓬勃发展。1648年,姜(王襄)在大同宣布反清,第二年初占领崞县原平镇,他的部将姚举攻取忻州,下石岭关;另一名部将刘廷夺取了繁峙、静乐、交城、石楼、永和等县;曲沃李建寿,运城虞永、韩昭宣,潞安苏升等都纷纷起义,响应姜(王襄)抗击清兵,曾在晋祠和清军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约1662——1795年),社会经济得到相当发展,耕地面积增大,社会安定,人口大量增加。清王朝把长城以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划入山西省内,共设9府、16州、108个县。当时,山西的商业与金融业十分活跃。最出名的是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山西票号(具体情况在晋商文化中介绍)。

  明清时代,山西的文化艺术也获得相当发展。省会太原和各府城州县都开办了书院,清末太原的令德堂、潞安府的上党书院、山西(氵睿)文书局都是比较有名的。乾隆以后蒲剧兴起,它是当时重要的地方戏之一。名人学者中出现了傅山等著名人物。■
 
太原道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