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年前要建“沿海口岸城市”,到如今开建“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锦州市委三届领导班子坚持 “转身向海”发展的决心不动摇,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用一个个发展实绩使锦州逐渐从“要不要建”变为“怎样建”。这座过去近海而不亲海的城市,如今自信地向海而立。
“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日益殷实的“海洋家底”,新一届锦州市委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对形势作出客观冷静的判断:沿海经济强市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必须以更大的作为融入大海。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锦州市果断提出面向海洋的二次创业,全面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
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框架凸显
一座城市能够施展多大作为、实现多大价值,首先决定于她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能够自我解放出来。
年龄稍长些的锦州人谈起这座城市,曾经的“辽西省省会”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无疑是一种光荣,成就了如今的锦州在商贸物流、医药卫生、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区域中心地位。谋划锦州的发展无疑离不开这些不可复制的软实力,但若固化为“辽西情结”,反而会妨碍城市区域功能的充分发挥,甚至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羁绊。
“十二五”开局之年,初步完成向海发展战略转型的锦州,形成了携手辽西蒙东、面向大海、雄踞关内外枢纽的全新发展态势,锦州湾整体开发开放彰显大格局。新一届市委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放眼辽宁三大板块振兴全局,提出了全面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奋斗目标。这与锦州稳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战略一脉相承,是锦州抢抓多重机遇、应对严峻挑战的科学选择,是放大与升华锦州发展优势的必然要求。
“其实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新方向顺应了全省布局对锦州的要求和期待,契合了锦州发展的现实和未来,起到了进一步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锦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宋丽敏感慨颇深。
远大的目标加上坚定的信念就是一种力量。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通车的龙栖湾大道与滨海大道、渤海大道,将城市人口、技术、土地、交通等要素完美链接,370多平方公里的新增沿海用地身价陡增,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框架凸显。巨大的发展潜力释放得酣畅淋漓:锦凌水库成功合龙,世博园建设快速推进,双千亿产业基地、锦赤铁路、城市轻轨、锦州湾新机场、双亿吨大港建设等极具牵动性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举办世园会从“造纸”开始
锦州人其实一直不乏城市自豪感,可是过去在罗列出陆海空交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理位置优越等一大串优势后,却多是一声叹息:多少年不变样,咋就发展不上去呢?如今的锦州日新月异,锦州人也不再抱怨,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是“一定要发展上去”的决心和行动,万众一心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一切始于观念的改变。持续地向海发展让锦州人不断破除“内陆意识”,沿海突破战略的全面实施,更是让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放进取精神成为主流。正在筹办的2013世园会,锦州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全球最大的博览园区不占用一分耕地填海而建;第一次面向全球征集优秀庭园设计作品;打破单纯赏景模式,集好看、好玩、好吃于一身……
接受掌声的同时,锦州也因倍感压力而更加努力。其他地方举办世园会是直接在纸上作画,而锦州则是从“造纸”开始。作为全市的一号工程,锦州世博园的精彩正在建设者们的拼搏中日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刚刚结束的辽西蒙东经济区联合体第十七届理事会和 “九市一盟”区域合作(2011)峰会上,“辽冀蒙”十七城市决定以锦州世园会为契机,联建无障碍旅游区,以世博园为核心的大旅游圈迈出坚实一步。
古塔区在全省率先实行领导干部任前财产公示;打破行政壁垒,成立大沿海经济区整合沿海资源和要素;成立神州光伏第一局,为千亿规模的光伏产业集群提供科技、资金等一条龙服务;新组建的全市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使信息流和项目流在全市各类园区之间畅通无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沿海突破精神,让锦州打破人为设置的樊篱,走出一个又一个发展新境界。
文化自觉彰显锦州力量
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奋斗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沿海突破的前方还有不少困难需要一一克服。锦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凝聚努力向上的锦州力量,为沿海经济强市建设的节节突破提供强大原动力。
“我们自信的目光穿越五洲四海,一个个生动的元素继往开来,辽沈战役诠释了锦州精神,锦州的苹果红出了独特风采。 ”锦州力量百大元素面向全省的征集评选体现出高度文化自觉的智慧和勇气,锦州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刘春华有感而作的诗句,表达出全市干部群众在深刻自省之后,从心底泛起的宝贵文化自信。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成功的一步。锦州以文化自觉凝聚向上力量的尝试和努力,专家学者大加赞叹和鼓励。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高凯征认为,“以文化传承跃动城市未来很有远见”;辽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所长梁启东认为,“城市精神触动文化自觉正逢其时”;《光明日报》辽宁记者站站长毕玉才认为,“撬动精神力量的这个文化支点找得好”。
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资源,锦州一直在努力。锦州市委宣传部面向全国征集红色题材电视连续剧剧本,消息经新华社播发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全市树起海洋音乐节等20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品牌,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参加……涵盖一个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三大文化旅游产业带、四大文化产业基地和四大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业振兴蓝图,更是让人们对锦州的未来充满期待。
辽沈战役纪念馆、肖军纪念馆、“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景区等光荣的红色文化,在沿海突破的实践中日益升华成引领锦州力量努力向上的崭新城市精神,成就了今天的开发区晋升国家级、义县速度、黑山棚改精神、北镇生态模式、龙栖湾蝶变、凌海冲刺全国百强县(市)等一个个科学发展的生动样本。(辽宁日报记者/袁世杰 张继锋)
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