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了,天气也渐渐冷了起来,但位于普兰店市皮口港东侧的长海渔业加工区依然是车如流水马如龙。
长海县的工业园区竟然跑到了普兰店市。原来,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破解影响海岛发展的淡水、交通、土地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长海县结合自身的地域资源、产业发展的实际,化不利为有利,分别在普兰店市皮口镇、金石滩购买了工业“飞地”,尝试发展“飞地经济”,将渔业产业化链条既就地壮大又跨海延伸,打造起海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巧招破解大难题
长海地处黄海深处,由140多个岛、坨、礁构成,不足120平方公里的陆域却拥有7720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素有“小县大海”之称。靠山吃山,靠海自然吃海。经过多年的发展,海上收入已成为长海县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头”。
虽然慷慨的大海让长海人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但对于长海这样一个渔业大县来说,也有自己的苦恼和不足。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便是长海水产品加工量不足15%,在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层开发和精细利用方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发展海洋加工业,一直是长海人的一个梦想。然而发展海洋生物加工产业离不开土地、水等基本要素。由于受海岛自然条件制约,长海县根本无法克服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最急需的土地和水资源这一瓶颈。工业经济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提升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档次和等级,这一难题切实地摆在了长海人的面前。
长海既是长海的长海,也是大连的长海,更是辽宁的长海。跳出长海看长海,长海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有了这样崭新的视角,长海开始“飞”到岛外去发展工业。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将渔业产业链条由狭小的海岛跨海延伸至陆地,最大限度地将渔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
2005年,长海县出资9500万元在隔海相邻的普兰店市皮口镇购买了4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工业“飞地”,开始建设海洋渔业食品加工园区。随后他们又以獐子岛渔业集团为龙头,在金石滩旅游度假区投资1.2亿元开辟了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集鲜活贝类净化、暂养、即食加工为一体的金贝广场,初步构建起科技孵化在岛上、精深加工到“飞地”的新格局。
跨海延伸产业链
作为新经济形势下产生的新经济增长模式———“飞地经济”,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足之处———行政管辖权的归属问题,这是困扰全国绝大多数“飞地”发展模式的大问题,也是长海渔业加工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理顺园区的管理体制,长海县政府不断与大连市政府、普兰店市政府、皮口镇政府进行沟通协调。经多方努力,2008年10月27日,大连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将长海园区行政管辖权全部划归长海县政府。
与理顺园区的管理体制同步进行的是,长海县积极推行生态渔业,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兴办大型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重点加强各种即食水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水产加工业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洋加工业,跨海延伸其产业链条,长海人早就发动了科技“引擎”,助推长海渔业向纵深发展。2005年初,长海县投资600万元建设了自己的大连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在认真汲取国内外孵化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海岛的现实,确立了“高标准、高起点、侧重‘二次孵化’”的理念,改造完成了资源共享的“海洋生物公共实验室”、“海洋生物无菌实验室”,为企业的入驻和孵化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大连江博海洋生物工程研究所、大连贝尔玛海洋生物制品研究中心、大连钓鱼岛海洋食品公司研发中心等10家企业院所带着他们的15个高新科研项目在长海县的孵化中心里进行成果孵化,河豚鱼毒素提取、龙须菜高值产品开发、海洋荧光食品添加剂等项目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拥有强大的海岛渔业为后盾,更拥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飞地”为长海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今年上半年,长海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全都超过10%。
打造海岛经济新的增长极
站在长海渔业加工区管委会门前远远望去,但见一望无际的废弃盐田、滩涂已经被建设者们分割成了海洋科技及产品研发区、海产品深加工区、物流及综合服务区等三大区域,由西向东梯次扩展,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向太阳升起的地方驶去。
长海县政府还出台了《鼓励投资优惠政策》,以优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务吸引外商投资兴业。迄今为止,园区已达成千万元以上投资意向40个,并与温州商会签署了战略性框架协议,投资额20亿元,开发建设占地2000亩的温州工业园;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达成投资意向,并已作出投资项目的规划设计,投资额3亿元,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基地。一俟所有企业在“飞地”开花结果,产值可达30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园区也将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及海洋科技产业化基地。(黄宝锋)
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