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宁装备制造业担起振兴重任

发布时间:2021-09-08 06:44:06
 

“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一天比一天进步,正在进入最好的发展阶段”。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五年来,在辽宁装备制造业领域,一个个“首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消息不绝于耳,新产品问世更是捷报频传。

  沈阳黎明航发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GE航空签订合作生产CF34-A发动机框架协议,为我国自主研发的ARJ21-700新支线飞机提供“心脏”。这是国际民机动力首次实现中国制造;沈变集团为云南-广东±8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提供4台高端换流变、7台低端换流变和9台干式平波电抗器,合同额5.62亿元,这是填补世界输变电领域空白的前沿产品;瓦轴集团研发了风力发电用特大型转盘轴承、特大型精密机床轴承、三峡水利工程闸门用轴承等,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渤海船舶重工开始为宝钢生产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新型环保炼铁设备,为国内首创。

  辽宁一大批制造企业完成了搬迁改造,拥有了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厂房设备;从“神六”项目到三峡工程,从南水北调到西电东输,从数控机床到石化通用装备,从输变电设备到交通运输装备,到处都有辽宁装备制造业提供的装备,只要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急需的装备,辽宁都能提供。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造的思路和方式彻底被改变,原有的工作惯性也被突破。装备制造业实现发展速度与效益同步

  2004年,对老工业基地辽宁而言意义非凡,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局之年,这一年辽沈人有太多的回忆。历史悠久、在铣削和镗削技术领域世界领先的德国兹默曼有限公司归入大连机床集团麾下,此举在世界引起震动。至此,大连机床这艘“中国机床航母”已拥有三家海外公司。而最大的利好消息则是三家海外公司的效益都很可观,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典范。

  对于中国制造海外扬威,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教授这样评价,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强劲势头表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对人类贡献的时代已经来临。

  仅仅是东北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的上半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76.9亿元,同期增长21.8%;实现利税总额37.9亿元,同期增加4.0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8.84亿元,同比增加2.58亿元。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6.6%,增长24.5%,拉动全省工业增长5.2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3.1%。

  按照全省产业布局的总体构想,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构架变得更加清晰和充实,多年积累的发展底蕴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来释放和延伸。

  全省装备产业两大支点之一的沈阳市通过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战略重组和搬迁改造,东部汽车、西部装备制造的新型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沈阳经济区在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分工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正在形成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大支点大连市围绕大型装备制造业、大件下海和海洋工程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两区一带”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随着“沈西工业走廊”的建设,沈阳市吸引了更多的装备制造业重量级企业和项目向这里集聚,在大型输变电设备、石化装备、数控机床、大型硬岩掘进设备、盾构机等领域的优势不断增强。沈阳机床集团的产值数控化率提高到52%。大连市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为重点,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大型起重运输和工程机械、大型冶金石化设备和海洋工程等产业优势更加突出,汽车配套、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经过大规模的重组与改造,全省形成了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活力普遍增强。沈阳机床通过海外并购、国内重组和整体搬迁改造,成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数控机床和大型成套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经过重组成为我国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实现了产品系列化和批量化生产。

  到2006年,装备制造业取代石化工业成为我省第一支柱产业。最令人欣喜的是发生在产业深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目前的辽宁装备制造业,已经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绩效研究”是国内首个评价老工业基地振兴绩效的研究报告。结果表明:2004-2006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36.9%、27.1%和33%。2003-2006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利税总额分别是99.99亿元、117.8亿元、151.53亿元和163.8亿元。2004-2006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利税增长比率为17.8%、28.6%和8.1%。这说明,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与其对税收的贡献率趋势基本一致。无论是振兴三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实际业绩还是预测数据都表明装备制造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稳定的。这证实了辽宁省制定的振兴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制度是成功的,振兴政策的公共效果在经济指标上精确显示。

  全国惟一IC装备产业集群领先东北

  集成电路(IC)产业作为高科技的制高点,被称为装备制造业的“珠穆朗玛峰”。沈阳瞄准国际IC产业及其装备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发展契机,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IC装备产业的“十一五”规划,并于2004年在沈阳浑南新区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IC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目标定位是将园区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IC装备专业(孵化)园区。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IC装备专业的孵化器,沈阳IC装备产业(孵化)园千方百计为IC装备企业的孵化、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现已建立了包括市场开发和公共技术研发两大中心和零部件公共检测、公共洁净环境装配以及零部件加工三大平台,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解决企业成长、发展共性问题。

  以研发、设计、生产先进的自动化电子装备为主的沈阳友联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仅四年的高新技术企业,现已成功研发、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3项专利技术的智能IC卡数据写入全自动化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整机性能、技术先进性可与国外最先进的同类产品相媲美,公司推出的系列产品已占领国内市场,去年成功销往海外。

  国内第一个将国产设备推入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的设备供应商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匀胶/显影设备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开发出4个系列的匀胶/显影产品,适合8英寸、0.25微米工艺的不同规模的制程需要,已被中芯国际等国内知名的大型芯片代工企业采用,公司推出的国内首台12英寸BUMPING工艺专用的匀胶/显影设备,实现了国产12英寸设备零的突破,并已实现商品化。目前,沈阳IC装备产业基地聚集了中科仪、新松公司、博微公司等涵盖IC装备制造产业链上多数环节的IC装备制造厂商30多家,还云集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IC装备制造企业。

  已有近30年创业史的美国FORTREND公司是世界上诸多知名半导体芯片制造商的自动化设备供应商,能为国际、国内IC装备整机厂商及IC生产线提供高科技SMIF系列产品和服务。2006年,该公司在沈阳IC装备产业园设立分公司,分公司成立仅一年就完成美国NEC公司定单3000万元人民币,产品全部出口到美国。世界知名的日本东京计装株式会社等已落户园区。

  目前,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从最初的2家整机骨干企业,已形成从零部件加工、子系统研制到单元和整机制造的全面发展格局,IC装备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去年,沈阳IC装备产业基地被国家认定为全国50家中小企业技术服务项目试点产业集群之一,是全国惟一的IC装备产业集群试点,确立了沈阳IC产业在东北地区的领先地位。创建数控技术自主创新的基地

  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和数控装备的“大脑”,并成为决定其性能、可靠性、价格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我国高性能数控系统的80%及大量的加工中心、五轴数控机床等高精尖数控装备依赖进口,已成为影响国防工业产业安全,进而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因此“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装置不仅是商业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问题”。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个关键领域中,每个领域的振兴都需要大批先进的数控机床和数控装备。

  针对目前产业发展形势的需求,在辽宁省和沈阳市政府的推动下,通过整合中科院沈阳计算所、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沈阳机床集团等各方面社会优势资源,组建了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高精公司)。凭借沈阳计算所的技术优势,沈阳机床集团的市场资源以及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高精公司的成立为沈阳的数控产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成为沈阳数控技术创新基地。

  针对国外高性能数控已普遍采用现场总线,而现有的总线技术多为国外大企业所垄断的现状,公司通过科技攻关,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中国特色的SSB同步串行总线,并已在相关企业得到成功应用。针对近年来市场对全机能数控车床的大量需求,公司开发了面向全机能数控车床的数控系统GJ20T,完成了与沈阳机床集团生产的数控车床的配套工作,形成了以高性能为特色,覆盖高、中、低档的6大系列19个型号的产品。

  目前,高精公司在高性能数控系统的自主创新方面已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其中“蓝天数控”技术在多轴联动、多过程控制、复合加工和高速高精控制等高档数控系统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以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已建立从研发、测试到工程化验的高性能数控系统自主创新平台,为国产高性能数控系统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高慧斌)

 

 

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