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顺云先生在台商中也算是个名人了,因为他是最早来鞍的台商之一,说的是正宗的鞍山话,简直就是个“老鞍山”。现在不仅自己不愿离开了,还特意把妻子接来一起养老。
52岁的老韦,个子不高,身材偏瘦,一张常开的笑口透露出生活的惬意。来鞍山10年多,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就连来鞍9年的韦夫人胡正春,也由最初的不辨东西,到今天可以随意出入各大批发市场,随心所欲地侃价、购物。
说起来鞍,老韦笑着直说跟鞍山有缘。1993年,台湾一食品企业与鞍山合资建厂,3年后,在台湾有着20多年做食品行业经验的老韦,被台方派到鞍山任总经理。因为亲眼目睹了鞍山对台商的扶持和支持,老韦在朋友的劝说下干脆辞了职,拿出多年积蓄投入这个“第二故乡”,自己当老板,与别人共同投资60万美金,建起了鞍山味邦远东食品有限公司。
提到最初对鞍山的印象,韦顺云感触颇深。当时的鞍山,“打的”只有“拉达”,公司门前的小路一下雨下雪就泥泞难行。“那时候,无论是城市建设、交通还是投资环境,与现在都大不一样。”除了硬环境不适应外,让韦顺云最头疼的是接待各种检查,市里、区里各执法部门的,有时一天就得接待好几拨……
“那时吃的也不习惯,到饭店吃饭,北方人口重,菜量大,可吃不了。吃饺子,点七八个,人家不卖,说只论两。没办法儿,只得吃牛肉面、方便面。”老韦边用东北话讲述边摇头。“最初几年,我们一年回台湾七八次,每回都往这边背东西,酱油、醋、果酱……什么都带”,胡正春笑着插话道。
“这些年鞍山变化实在太大了,不仅道路越来越宽、越来越顺畅了,城市也变美了,变绿了,变亮了,招商引资的软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老韦告诉记者,在鞍投资的台商有一个联谊会,大家每个月都要聚会一次,叙叙乡情。每次台办都帮着协调,还找来一些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平时大家对鞍山的投资环境有啥意见或不理解,可以在联谊会上直接交流沟通。每逢中秋、端午节等节日,台办他们召集到一起,热热闹闹地聚一聚,大家感到很温馨。“回台湾朋友问这边投资环境怎么样,我不像以前那样详细解释,现在改为直接把他们带来了。有两个朋友就这样看好了鞍山,如今在这儿投资建起的工厂都投入生产了。”老韦边说边哈哈大笑起来。
“现在住鞍山适应了,冬天也不怕冷,照样逛街,回南方倒不习惯了。一年回台湾的次数也逐渐减少到两三趟,而且回去的背包大了起来,给亲朋好友带东北的各种好东西,回来背的东西也不自己吃了,多数是分给员工们尝尝鲜儿……”胡正春补充着。
来鞍几年,目睹了鞍山发生的突飞猛进变化,韦顺云及太太与鞍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老韦说,把自己的企业落在鞍山,下半生就准备在鞍山度过了。(张戈)
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