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名人故里寻访

程婴:东方的骑士

发布时间:2021-09-08 08:09:33

  寻访精神:忠

  寻访地理:程婴墓,在襄汾县西南16公里程公村近处。墓周10米,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墓主程婴,春秋时晋国卿赵朔之友人。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赵氏全族遭难,程与公孙杵臼合谋,舍子救孤。扶孤成人后,又自刎以报答先死的公孙杵臼。忠义精神受到后人崇敬。

  故事:家喻户晓的《赵氏孤儿》

  故事源于《史记·赵世家》。程婴,春秋时期晋国卿赵朔的朋友。晋景公三年(前597年),司寇屠岸贾以追究刺杀晋灵公的主谋为名,将罪名加在赵朔之父赵盾身上,诛灭赵氏全族。为保全赵氏一脉,程婴经过韩厥的帮助,将赵氏婴儿赵武救出。程婴将自己的孩子交给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带到山里藏了起来。然后程婴出来自首,说只要给他千金他就说出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告密获准,屠岸贾带兵至指认地点搜出公孙杵臼与婴儿,将其杀害。程婴则背着卖友的恶名,忍辱偷生,带着赵武隐姓埋名,并抚养他成人。

  15年以后,知情人韩厥利用机会,劝说晋景公勿绝赵氏宗祀,于是孤儿被召入宫中。赵武此时已是少年。景公命赵武见群臣,宣布为赵氏之后,并使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程婴、赵武带人攻杀屠岸贾,诛其全族。

  世人皆以为,程婴至此,恶名得除,大仇得报,可以快慰余生了。但这个时候,他却做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自杀明志。赵武当然不答应,说眼看着好日子马上来了,我正想竭尽全力给您养老,替您送终,您怎么就忍心抛下我去死呢?“啼泣顿首固请”。程婴说:“以前我不死,是要把你养大成人、报仇雪恨,现在心愿已了,如果我再不死,公孙杵臼在九泉之下必以为事情未成。”遂自杀。赵武替他戴了三年重孝,并“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千年之后,以我心推之,程婴说的不过是个托词,而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不愿意苟活人世,大愿已经了却,便要随同公孙杵臼而去。一死,以表明心志,以成就自己。

  故事在史记中仅仅是寥寥数句,史官的职责是记录真实的历史,以供后人借鉴,并不能对人物做渲染和性格夸大。故事真正的发扬光大到了元末,元代作家纪君祥创作了《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杂剧剧本。他的《赵氏孤儿》演述了春秋晋灵公时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作品写权奸屠岸贾将忠良赵盾满门杀绝,并诈传灵公之命害死驸马赵朔,囚禁公主。公主在禁中生了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通过屠岸贾的“搜孤”与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的“救孤”,既揭露了屠岸贾的凶残,又突出了程婴等的义烈,构成一部表现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壮烈悲剧。后在此基础上,明传奇作家徐元久创作了剧本《八义记》,清代被改为梆子剧目《八义图》。

  剧中,程婴面对屠岸贾“有盗出孤儿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的榜文,从严密监守的公主府里把赵氏孤儿偷带了出来;韩厥不愿意将孤儿“献出去图荣进”,放走程婴与孤儿,并以“自刎而死”取信程婴。在屠岸贾又要“把晋国内凡半岁之下一月之上新添的小厮”全部杀害以灭绝赵氏孤儿时,程婴为报赵朔平日优待之恩和救晋国小儿之命,又和公孙杵臼商量,一个牺牲了自己的孩子,一个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终于救出了赵氏孤儿。

  几百年来,这出戏以史记中的故事为基础,从艺术上加以丰富和丰满,经久不衰,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宗元戏曲考》中高度评价了该剧的艺术成就,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流传:得到东西方价值观的认同

  1732-1733年间,法国人马若瑟看到500多年前问世的《赵氏孤儿》,被剧情深深感动,把它译成法文发表在法国《中华帝国全志》中。《赵氏孤儿》在法国一经发表,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甚至在整个欧洲也是如此。此后几十年间,先后被译成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版本。就连意大利的梅达斯塔苏、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歌德等大家都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纷纷加以改编,搬上舞台,在欧洲许多知名的大戏院都引起了轰动。

  可以说,《赵氏孤儿》是18世纪惟一被欧洲人接受的中国戏剧。

  勇敢的人总是可以得到世人的崇敬,何况在勇敢的背后还有杀身成仁的故事、矢志不渝的精神。程婴的作为又类似于西方的骑士。从换婴之后的忍辱负重,一直到昭雪之后的杀身成仁,他用死成就了自己。他充满了悲剧与戏剧色彩的传奇人生,既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君臣、忠义理念,又与西方社会追求的骑士精神契合,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认可和追捧。

  寻访:墓与传奇同在

  从襄汾县城过汾河,再往西去四十余里,有个村子,唤作程公村。

  这里的乡人土语称自己所在的村庄为“舍一我”村,依据当地方言,用普通话表示,应为“程婴”之意。程婴的墓就在这个村子边的公路旁。占地约三分,周边有围墙圈起,中间有一坟冢,上面荒草离离,墓前有碑,碑是新立,距今不过数载。

  据《襄汾县志》所载,康熙年间太平县(又名汾城,1954年由襄陵、汾城合并成襄汾县)知县吴轸,觉得当地人直呼“程婴村”,是对古人不恭,为教化民众将此处改作程公村,沿用至今。

  节烈高义之士并不复在,但故事却脍炙人口,人物形象也鲜明地存活在民间。所以,墓与传奇同在,碑和赞誉共存。所有的历史已经在岁月烟尘中湮没,留下的是一个不朽千古的名字,让人凭吊瞻仰,以做节烈高义的楷模。“幽燕自古多义士”,而谁又能说远离幽燕之地晋境的程婴不如荆珂慷慨?程婴的努力成就了一个屹立于战国七雄的赵国———赵武成为赵国的始君,其孙赵简子赵鞅为赵宗室的兴盛、强大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这是程婴当时并不能预见的。

  从瑰丽的历史烟尘和凄迷悲壮的故事交织的光网里走出,我沿着程婴墓前的小路走进村子。问及程婴墓,村人多说的是故事,版本略微有异,也有人不知,并不作答,只顾手中农活。村里人并不以程姓居多,大多是周姓,后来拜访了本地一位老者,才得知此村原本是周王室派来守墓的兵士居住之地。

  从程公村再往西去,约摸20余里,快到南膏腴村地界,有一村子,名叫三公村,当地土人相传原先有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三人的祠堂,特以得名。过南膏腴,有山,山前有一大沟,唤作“撂娃沟”,也有当地人说此处为程婴藏孤之处。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中公孙就义地点在“太平庄上”,而这几处原都是故太平县境内,似乎可以佐证程婴墓的真实。

  关于程婴墓的地点,有三种说法:阳泉的盂县、临汾的襄汾和翼城。盂县自不必说,因为当时晋国的疆域并未到达此处。故事发生在晋国国都,并且西周、春秋时期仍旧遵循着“聚族而葬”的埋葬习俗。所以争论程婴墓所在的根本是“献公古城”以及古城边的赵盾故里。

  襄汾县赵康镇被人谓为“献公古城”,2004年赵康镇东汾阳村(程公村往南二十余里处)发现的一通古碑,碑板阳面镌刻“晋上大夫赵宣子故里”九个大字。此碑为青石质,螭首方趺,通高305厘米。九个大字每字字径15厘米。由于年深日久,风雨剥蚀,碑板边缘纹理已模糊,但字迹仍清晰可辨。碑文中的赵宣子即赵盾,谥号宣孟,是故事中孤儿的祖父。

  另外可以斧正的就是传说,现在口口相传的历史也被史学家们逐渐认可。襄汾县永固乡相传是郭姓的发源地,当时此处是屠岸贾的封地,赵家昭雪后程婴、赵武带人攻杀屠岸贾,诛其全族,该族人隐姓为郭,以避其祸。至今,永固有不唱《八义图》的乡俗规矩。

  虽然有地理、实物、民俗传说等为佐证,但此处程婴墓却很可能是假的。首先是赵康镇的“献公古城”,经考古认证,只是汉朝时候的临汾郡治,该处有几处大墓,经发掘,确定为汉墓。东汾阳村发现的古碑经考证,仅仅是乾隆三十七年的物事。最重要的依据由此推翻,而程婴墓的真实存在便岌岌可危。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其实是一座汉墓。

  记者在翼城采访了当地文管所的王迎泽副所长,了解到当地确实有一村庄以程婴命名,并有程婴死在此入葬的传说,不远处有赵盾故里。翼城县东南的故城村曾在1965年经贾兰坡、姚文中考证为“献公古城”,并有陶片、古城墙等大量遗迹佐证。至此,可以确定程婴墓应在翼城境内。

  那么程婴的墓在翼城何处?孔子曾说过:“古墓不祭,不封不树”(封就是封土堆)。没有封土堆,又是亘古往事,自然无处找寻。

  感悟:真假并不重要忠义精神永存

  墓葬应该在翼城,却只存孤寂寂一个村名。而襄汾无论从传说以及地理、实物上都有成体系的佐证,相互依存,这是为何?

  记者又带着疑问采访了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的田建文先生。据他介绍说,事情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南匈奴散居在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和山西一带。刘渊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在离石左国城(今离石东北)建立政权,号为“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称皇帝,迁都平阳(今临汾市)。立国26年,山西一地均属他的势力范围。刘渊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他从小就拜汉族的文士为师,精通经、史和兵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或者是向世人表明自己统治汉民的正宗,于是在他的统治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造假活动,襄汾的程婴墓以及周边的附属就是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加之汉民也想有一个凭吊先祖、寄托哀思的地方,便以讹传讹,又使原本扑朔迷离的史实更加真伪难辨。而地方修志的时候,又愿意将一些名人大事记录在当地的史料里,更增加了后人认清事实的难度。

  其实,程婴的墓的真假本来不重要,后学读史,不过是个借鉴,有故事在,节烈千秋的人物早鲜明于心中。世人凭吊,依稀为了寄托,古碑荒冢,一样的是个怀念,前人已经作古,再劳师动众地祭奠,也是做给自己看,在哪里不是一样。就比如襄汾的程婴墓,原先不过是汉人为凭吊纪念的一个衣冠冢,时间久隔,也便成了文物。也正因为时间的久远,传说总让人感觉是真的,也让人愿意相信是真的。■
 
本文作者:边治国,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
 
主办单位: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