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人尉迟恭

发布时间:2021-09-08 08:09:51

    此碑位于朔州市平鲁区下木角乡政府门口,高约3米,在石碑的中央,镌刻着“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故里”十个大字,在其左侧,刻着“大清嘉庆二十二年里人廪生支儒林敬献碑楼记”一行小字。据一位施姓老人讲,此石碑在清朝时,不知从哪里被洪水冲到下木角村,后被村民们立在村西南的一块地里,大清嘉庆二十二年,里人廪生支儒林捐钱建造了碑楼,在文化大革命中碑楼被毁。1998年8月,将石碑移至乡政府门口,并重新建造了碑楼。

  寻访人物:尉迟恭

  寻访地理:朔州市上木角村

  公元六到七世纪时,管涔山脚下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山村,突然间呈现夺目的光芒,就像一颗流星划破长空———这里出现一个尉迟家族,出了一个开国大将和一个开宗立派的高僧。然后,这个村子又突然莫名其妙地沉寂下来,一睡千年,直到如今。

  这个村子本有个十分古旧的村名:上无忌——— 应该和《易》辞有一定关系。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又改了名,现在叫上木角。

  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与长孙无忌并称首功。也显示了这个人在政治杀伐中武勇而识大势、果决而清醒的优点。

  其后两年,刘武周和李渊、李世民争夺今运城一带。刘武周、宋金刚败走雀鼠谷(今霍州、灵石峡谷),尉迟恭在介休被李世民劝降。

  在这一段生涯里,尉迟恭除了“勇”这一点外,实在也没有更多可供赞颂的地方。他就一猛人。

  他的最流芳的故事都发生在降唐以后。而这之中,深获人心的是他的“忠勇”。忠勇的底子,大家深究就可发现,是“识时务”。这时,他已不再是一个猛人,更不同于另类猛将王伯当、单雄信,而是一个永远都能获得李世民信任的将领,哪怕他曾对李世民的族亲挥过老拳。

  唐高祖武德三年夏,李世民在围困王世充期间偷闲出猎,不料,正好遭遇大敌单雄信。单雄信执槊直取小李,尉迟恭大呼一声,将单雄信打落马下。单骑救主,传到今天。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今运城地区。只是在文艺材料里,尉迟恭的兵器不知怎么换成了鞭,叫作“单鞭夺槊”。而事实上,在那个时候,许多武人,包括尉迟恭,都是使“槊”的。槊就是“矛长丈八”的矛。长一点而已,并没有连环画里千奇百怪那么花哨。

  从武德三年到九年这六七年里,尉迟恭始终跟定李世民,以猛力大功讨平王世充、窦建德所部刘黑闼,奠定了唐王朝核心地带的基础。也在这段时间里,他在比武中三夺齐王李元吉的槊,恶了李元吉。继而又拒绝李建成的重金招纳,成了李建成的敌人。与此同时则成了李世民的知心铁股,李世民不但给他以整盒的金银宝器,以嘉其忠,而且在玄武门之变后干脆把李元吉的府邸封存,整个赐予尉迟恭。君臣之交,亦重财货,不禁让我们想起近代军队在战场上发大洋的场面。

  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与长孙无忌并称首功。他在和长孙、侯君集等“进劝”李世民的整个过程中,显示了这个人在政治杀伐中武勇而识大势、果决而清醒的优点。公元626年六月初四这么一场杀戮,不但奠定了李世民的帝位,而且也为尉迟恭本人赢得了三十多年的公侯高位。

  在事变一触即发之际,尉迟恭这样把尚念亲情的李世民逼上了道:“处事有疑,是不智;临难不决,是无勇。如今对方已经发难,兄弟们的刀枪都操在手上了,你说怎么收场吧!”内讧之后,李世民想追究建成和元吉的追随者,尉迟恭当即提醒:二凶已除,余者不问。使一场军事事变稳妥收场。

  尉迟恭虽然有着矜功自傲的毛病,但是他仍然身居公侯之位30余年。

  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恭有了矜功自傲的毛病。按说,这是个最危险的缺点,但他十分幸运,他没有碰上刘邦和朱元璋。贞观八年,在一次大宴会上他看不惯有人居然坐在他的上首,并且对居于他下首,企图出来解劝的皇室族亲李道宗挥出老拳,好悬没把李王爷的眼打瞎。一贯优渥尉迟恭的李世民也十分“不怿”。但这个事情后来经厌恶皇权的人一演绎,就完全走样了:尉迟恭敢打皇亲,成了“忠正刚直”的象征。而尉迟恭是忠臣,李道宗就成了必然的奸臣。而事实上,这完全是一场胡闹。

  晚年的尉迟恭藏在府里不出来,自奉优厚,爱听音乐。但还有一个毛病是信了神仙,飞金炼石,吃云母粉,陷入荒唐。戏剧中有一出《装疯》,是描述晚年尉迟恭的,基本上表现了他的闲居状态。但他从根本上反对唐王朝征高丽,可能不会一听战况而踊跃自奋。他征过高丽,但那是被迫“奉诏”的。

  尉迟恭活了74岁,应属高寿。卒后谥忠武,全体朝臣废朝三日,五品以上官员都得去吊唁。他葬在了李世民墓旁。

  大唐建国以后,尉迟恭自然就居住在了长安,早已送走铁匠时代的尉迟恭的上木角村,后来没有了尉迟这个鲜卑姓氏。它现在属于下木角村,一块“唐鄂国公故里”的碑也竖在下木角,和它那发迹变泰后居于长安、封于武昌的主人千里相望。

  深山出俊彦,上木角村这个有点气力和胆子的农人也出来打天下。

  一个村庄,是否“人杰地灵”,真是一件十分难以笃定的事。最近到朔州市寻访大唐元勋尉迟恭的家乡,让我对这一点感慨良深。金张久湮,王谢凋零。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时移世异,龙兴虎踞之地也难逃荆榛,只不过让后来者千秋怅望而已。

  上木角村现在只剩四五户人,属于在近20年城市化进程中迅速消亡的那一类村庄。我们看不到这里曾产生过喑呜叱咤的尉迟恭的一点迹象,而又或许,即使在隋唐异代之际,尉迟恭也就是一个有点气力和胆子的农村人?

  尉迟恭并不是一个喜欢种庄稼的农民。他从小时候,就走出这个小山村,走四五十里路,来到平川地带(现神头电厂附近)学铁匠。比照现在来看,那分明就是一种打工行为。在鄂国公的铁匠时代,产生了几个肯定是后人杜撰的,用以麻痹人们“财运天注定”的故事,读者愿意看,可看《醒世姻缘》,但毫不足信;倒是当地人传说的他曾经只身擒“海马”的事迹有一些可信度。这也让他终于在当地留下一点英名———因为,他很快就要征战异地并且终老长安了。和朔州不再有多少关系。

  朔州古名马邑,草丰林茂,“海子”(湖泊)遍地,是自秦以来就以养战马出名的地方。而这种地方,很可能也适于野马生存。野马践踏庄稼,农民深以为害,称作“海马”。小铁匠能只身逮住大野马,除了显示其勇力过人外,也让朔州土著们铭记恩德,永世不忘。据说,尉迟恭当年逮到的“海马”为“一黄一骊”。现在,朔州市中心的尉迟恭塑像底座上还刻有这一故事。

  尉迟恭32岁从军高阳,到河北当兵。同年二月,和太守的小侍女私通的刘武周,鼓动饥民闹事,杀死太守王仁恭。又把从宁武汾阳宫掠得的隋宫宫女进献突厥可汗,可汗得女大喜,封刘武周为定扬可汗。刘武周就坡上驴,建元“天兴”,当开了皇帝。这时,刘武周召来猛人尉迟恭,封为大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

  相关链接:将门高僧窥基

  贞观六年,尉迟家族又出生一个异人。他是尉迟敬宗的儿子,尉迟恭的侄儿,名叫道洪。道洪少丧母,性颖悟,不喜浮俗,被取经回来的唐僧玄奘看中。唐僧亲自到尉迟家劝说,经过繁杂的手续,尉迟道洪终于在唐僧门下披剃,法名窥基。这个窥基,跟随唐僧译经九年,是唐僧带回来的经论的主要注释人。被佛门称为“百部疏主”。唐僧从印度取回来的经论,属于瑜伽一派,称“法相唯识”之学。其观点为:一切现象皆是心识所转化,只有心识才是真实存在,一切世象都是幻有。窥基为开宗者之一。但这一派在稍后的华严、天台、禅宗兴起后很快消沉。窥基的著作现在是研究唐僧佛学的最重要的材料。

  相关链接:门神尉迟恭

  门神,最早的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还记载了一位门神: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恭所取代。

  人们为什么会把他们印在纸上当做门神呢?据说有这么一段传说:一天,唐太宗梦见一位大将军来向他求救。那位将军说:“我是东海的龙王,玉帝命令我到人间降雨,唉!我去迟了,以致河水干了,土地裂了,全国各地都闹旱灾,玉帝知道后大怒,判我死刑,明天午时由你的大臣魏征监斩,到时候,您如果能想办法让魏征不来,我就能活命。”太宗很同情龙王,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天一大早太宗就叫魏征来陪他下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中午,魏征实在太累了,就打了一个盹儿,谁知他竟然在梦中去监斩了。

  从此以后,海龙王的冤魂每晚都来找太宗,抱怨他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道:愿同尉迟恭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答应了。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恭,执锏者是秦叔宝即秦琼。

  这样,尉迟恭也像关羽一样,成了少数从普通武将“升级”的神仙,虽然“地位”没有关羽高,但同样在民间被广泛地尊奉着。■
 
   
本文作者:李旭东,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