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薄命才子

发布时间:2021-09-08 08:09:54

  寻访人物:王勃

  寻访地理:河津高村

  少年才子的骄傲与失落

  王勃,山西河津高村人。2005年的秋天,当我到河津高村时,这里已经没有一处可以寻得到诗人的遗迹了,这让我的寻访之旅变得有点不知所措,在故纸堆和旧地间我如何追索那年轻诗人的生命痕迹,如何感知这个性情中人的所思所想,如何把我的心也放在那些词句间一起少年意气,一起快意恩仇,一起仓皇面对飞来横祸,一起失意沉沦……我只能找来地图,一边按图索骥寻找着诗人的生命足迹,一边用我自己的心来体会、猜测。

  如今高村王姓人家并不太多,可在王勃那个时候,王家可是名门望族,王勃的爷爷王通在河汾讲学时,弟子千数,死后被门人私谥为“文中子”,著有《中说》。家学渊源的王勃从小就显示出非凡智慧和超人学力,“六岁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旧唐书》本传),“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杨炯《王子安集序》),14岁,上书自陈,作《上刘右相书》,后“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杨炯《王子安集序》)。

  14岁,所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王勃离开了故土河津初到长安,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把他召入府中修撰。杨炯在《王子安集序》说王勃“临秀不容”,想来王勃应该是个恃才放旷、桀骜不驯的人吧。那时的王勃还充满了对功名的渴望,他在一首诗中说,人生“上策做神仙,下策得富贵”。那时他的面前展开的是一幅美好画卷,前途一片光明,他也是踌躇满志。在长安,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做文人的悲哀在于一方面你拥有自我独立而清醒的人格,一方面既渴望又必须得到来自权力的肯定,而得到权力阶层肯定的过程无疑会充满了对灵魂的羞辱。

  年少的王勃还沉浸在对美好前程的幻想中,他以为以他的聪明、他的才华,他遇到了好主子,便可以率性而为……然而,大祸降临了。那时长安的诸王之间流行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便为沛王写了一篇《檄周王鸡》,本是凑个热闹、图个高兴,谁承想,哪个嫉恨王勃已久的小人在唐高宗面前如此这般、如此那般地一说,好好一篇戏说的文字竟成了挑拨诸王闹矛盾的证据,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不得已,王勃离开了长安。

  自由的心灵终究逃脱不开世俗的牵绊

  1990年时,我曾去过西安,站在大雁塔下,调动我所有的想象,想象那座城市一千多年前的威严豪华、气象万千。但那是一次失败的寻访之旅,告别时,只觉得惟一的收获是我爱上了羊肉泡馍这道美食。

  王勃的告别肯定不会如我般天真快乐,如同一个行者永远无法如同游客般轻松。他去的下一站,我也曾去过,那就是天府之国的巴蜀。告别长安的王勃虽然遭到挫折,宣告了他政治生涯的结束,但在这个还是如此年轻的诗人面前,那也不算什么,他还有一颗年轻快活的心。王勃向长安挥一挥手,好像终于得了一个长假,可以好好去玩玩,寄情山水了。“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在年轻人的眼里,依然是山水有意,动息有情。

  巴蜀是那样一个好地方,漫山遍野的是翠绿的竹林,山里的泉水一年四季甘洌清甜。我小的时候一到春天,睡觉时就一定要把窗户打开,因为晚上可以听到竹笋刷刷地顶破土长出来。不知道王勃怎么就舍得离开了这样一个好地方,只是为了到虢州,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去当一个小小的参军。可能,也是为了寻一口饭吃吧!可就是在这里,王勃遭遇了他人生最大的滑铁卢。

  671年,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来找王勃,结果王勃就把他藏起来了,后来又怕他走漏风声,于是又把曹达杀了。结果王勃因此犯了死罪,幸亏遇到大赦,才没被处死。这是正史上记载的。不过这话让人左思右想都觉得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然保护了又为什么把他杀了,难道他真的是那么胆小吗?新旧《唐书》说,王勃是被人陷害的,原因嘛,还是第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二来,还是王勃那恃才傲物的惹祸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文人终究逃不脱这个怪圈。

  我敬佩的一个人曾说,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寻觅一个结实一点的饭碗,然后青春、才华都在饭碗里慢慢枯萎。寻个饭碗终是人生重要的事,还要从这饭碗的质地、装饰、等级里体现自我的价值,这话说来轻松,想想却是痛彻的辛酸。在饭碗面前,有多少不甘通通作罢。

  千古的绝唱背后是千古的悲伤

  王勃不单自己遭罪,还祸及父亲,连累父亲被贬到交趾当县令。在去看望父亲的途中,王勃路过南昌,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1977年,我家随着地质队从鱼干乘船到南昌,要从这里坐火车离开江西。妈妈说,也许这辈子我们再也不会来这里了,所以一定要好好下馆子吃一条清蒸鲈鱼,买一篓贵妃荔枝,还有,就是去看看滕王阁。我记得那该是个夏天的黄昏吧,我们问了好多人才找到,那地方很荒僻,没有如过江之鲫的才子游人,没有雕梁画栋的华美楼厦。那滕王阁有着高高的青色的、巨大石块垒起的地基,上面有两层木质阁楼,木头早已风化得看不出颜色,许多的门窗也不知了踪影,只有那高高的柱头悬梁之间还能看见精美的雕刻,楼梯缺了好多的踏步是不敢上了。不过是一座破败的旧楼,这样的建筑在江西的乡间随处可见,只是一般建筑都没有这样巨大的青色条石做地基,用手指摩挲着石缝,那珠玑般的文字仿佛一个个从条石间慢慢沁出,历史亲切得可以触摸。

  哥哥站在石阶前开始大声背诵,“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那楼破败而不苍凉,远处江水浩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很多年后我都会记得那一幕,我们兄妹三个像小叫花子一样排成一排,在夕阳下,破楼前,在那个年轻诗人的词句里感动得泪水浩荡。

  如果我生有穿越时空的双翼,我定从这里上穷千年,把足砥落在675年9月9日,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其实稿子老早就写好啦,只是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然后阎都督就客套了一下,请大家来一起凑个热闹嘛!结果,王勃就出现了,那个英俊的青年大笔一挥,“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据《唐才子传》)从此一个普通的楼阁有了灵气,一个庸俗的聚会成了佳话,一个日子镌刻进历史。而那美妙的句子,从此跨越时间地域,在人们心中传唱。

  王勃后来坐船时溺水,年仅26岁。(《新唐书》说王勃卒时29岁,《旧唐书》说28岁,近代学者考订,应为26岁)史书上说他是惊吓过度,且病弱而死。我是不大相信的,一个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的人,不至于置生死于度外吧,活活的吓死?!我只能再次把这带有恶毒意味的记录推测为是记述者的嫉妒。

  人生就是这样,总是有许多惨痛必须面对,而我总喜欢问一句“如果”。如果王勃不是溺水而死,他的命运会怎样?我想那答案还是充满苦痛的,这样的人生来就是要遭受打击的,他的才华永远是被攻击的标靶,他的天真永远让他弄不明白“潜规则”的妙用,他的傲气永远不能让他低下头颅……所以死,有的时候是一种解脱。一些害过他得过志满过意滋润生活过的小人,已然湮没在历史废料里,而王勃的名字仍将千古传唱。拨开那些传唱千古的名句,在历史的沟壑里解读王勃短暂而骤起骤落的一生,每一重块垒都是身为文人绕不过的悲哀。

  即使对于我们后世人来说,拿王勃做一场古代文人命运的解读,也无疑是一个痛苦的历程。 

  王勃,字子安,绛龙门人,文中子通之孙。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勃既废,客剑南。久之,补虢州参军。坐事,复除名。勃父福峙,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践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旧唐书·王勃传》 ■
 
本文作者:费煜,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