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死于猜忌的名将
发布时间:2021-09-08 08:10:02
寻访人物:狄青
寻访地理:文水、汾阳
最近,央视热播的动画片《大英雄狄青》,将这位近一千年前的名将又带回了我们的视野。
“狄青是俺们老乡”,在文水、汾阳一带,狄青的故事、戏文、传说几乎家喻户晓,老百姓称为“狄子”的狄青让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来头头是道。而实际上,狄青只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且留下记载的只有一件事。
天降大任:兵卒而至枢密使
事情发生在公元1024年的某天,汾河支流文峪河畔的一个小村庄发生一起打架的小事,参与打架的村民中有狄青的哥哥,在斗殴过程中他闯了祸。16岁的狄青代兄受过,按照北宋的惯例,狄青被强制入伍,编入京城卫戍部队,骑兵兵种。
偶然的机缘改变了狄青的命运。在边患频仍的北宋,一个广阔的舞台在久久等待着主角的入场。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在西北称帝,建西夏。夏宋争战中,在西夏游牧骑兵的猛烈进攻下,习惯了步兵作战的宋军一直处于劣势。因为步兵长在防御和包围,骑兵却可以集中兵力选择一点快速突破。以步兵抵御骑兵,打输了没逃命的机会,即使打赢也无法扩大战果。一句话,没有强大的骑兵就无法打仗。
军情紧急,宋仁宗下令挑选善于骑射的禁军卫士充实边疆。狄青以低级军官的身份来到了西北前线保安(今陕西志丹)。
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兵士们严重畏战。而新到的狄青却主动要求担任先锋,他骑马持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 杀。西夏兵士自从进犯宋境以来,还没有碰到这么厉害的对手。措手不及间阵脚大乱,宋军趁势掩杀过去,打了一个大胜仗。有胆有识的狄青至此一发不可收拾,而且,因逢出征必戴青铜面具,更使敌军畏之如虎,“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当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在陕西任军事统帅,对狄青非常赏识,特意召见狄青,并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将《左氏春秋》一部赠予狄青,鼓励他多读史书兵法。得遇范仲淹,狄青开始了质的飞跃。他从此恶补文化,“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逐步成为宋朝西北防御战的主帅,并体现出了战略家的风范。
宋史研究家指出,西夏宋朝西部边境得享几十年的太平,完全归功于狄青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在战术上狄青则训练骑兵与西夏兵对抗,并且大量使用火器以弥补宋兵野战能力的差距,同时对西夏实行经济封锁,使之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最终向宋朝称臣。
1052年,44岁的狄青升为枢密副使。当年,西南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征讨的宋兵连吃败战,举国不安。狄青又来到平叛前线,打出了载入兵书的经典战例———智取昆仑关。而后,狄青充分利用骑兵,以闪电战术击溃了侬智高的精锐主力“标牌”军,一举平叛成功。
南方平定后,狄青提升为枢密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
国策杀人:命运被武臣身份决定
兵卒出身的狄青当上了枢密使,创造了位及人臣的辉煌,但是他的日子过得并不舒服。
唐后五代,掌握军事力量者往往发动兵变而称帝,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一个“篡位”的典型。吸取历史的经验再加上自身的经历,宋太祖为后继者留下了两条家规:一不重用武臣,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文武分途、以文治武历来为宋廷的家法,重文轻武、猜忌武臣流为社会的习俗。
狄青做官之后饱受文臣的蔑视和猜忌,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名臣、重臣几乎都打击过狄青,尤其以文彦博、欧阳修为最,甚至没有功名的秀才都敢给狄青甩脸子看。战功累累、多次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的狄青不得不在忧虑、恐惧之中谨慎地过活。
宋仁宗赵祯也算一个非常开明的皇帝,他数次力排众议提拔狄青,最后又让狄青成为军事统帅,这一做法引起朝中大臣的反对。
左司谏贾黯上书说:“国初武臣宿将,扶建大业,平定列国,有忠勋者不可胜数,然未有起兵伍登帷幄者……朝廷大臣,将耻与为伍。”
文彦博请罢狄青,宋仁宗说:狄青乃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为了扳倒狄青,文彦博甚至不惜揭皇家的短。
在这种氛围下,狄青如果仅仅满足于当一个胸无点墨的武夫也就罢了,可他偏偏又读书不倦;如果他表现得贪财好色也可能避祸,可他偏偏品性高洁。据记载,狄青深受军兵爱戴,在民间,战事频仍使得民众渴盼英雄的出现,北宋兴起的平民文化“说话”———相当于评书,但偏重于演绎时事———大量渲染狄青的英雄事迹,“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
军民的拥戴更加重了朝廷上下对狄青的猜忌,忧患意识颇强的文臣们频频制造狄青造反的谣言和“预言”,而且不断给皇帝的耳朵里灌风。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担任了四年枢密使之后,狄青被外放陈州,实任节度使,政治上则享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辅待遇。狄青不死心,去问文彦博:为什么这样?在这件事上,贤臣文彦博的回答和后来秦桧的“莫须有”一样无赖:“无他,朝廷疑尔。”用现代白话说就是:没别的,大家不相信你。
去陈州之前,狄青黯然说道,“陈州有一种梨叫青沙烂,青此去必死无疑”。到陈州后,朝廷每月两次派人来“慰问”狄青———实际上是监视。第二年,长期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狄青终于暴病身亡,年尚未满50岁。仁宗得知,悲痛万分,追赠中书令,谥武襄,陪葬皇陵,并题其碑“旌忠元勋”,极尽哀荣。
到宋神宗登基后,希图重振国威,又想起了狄青,他亲自为文,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并将狄青的画像挂在宫中,但已于事无补,北宋长期重文轻武的国策终于酿成恶果,与外民族战争中也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遗迹访古:狄公家祠已毁弃
狄青故乡狄家社村原属汾阳,上世纪70年代划归文水,有关狄青的遗迹在文水、汾阳散落多处。
汾阳市城内原有狄公庙,现为汾阳市实验小学。在今汾阳市上庙村太符观内有御制墓碑一通。汾阳市刘村有狄青墓。文水县狄青文化研究会会长赵桂溟说,狄青死后陪葬皇陵的应该是衣冠,据宋史记载考证,刘村才是狄青真正的埋葬处。村民说,当地曾发掘过狄青墓,可发现地下净是乱石,施工不易,遂作罢。
文水县狄家社村现有狄青庙一座。原为“狄武襄公家祠”,为狄青之子狄谘1060年所建,千百年的岁月洗涤之后,这里已经面目全非。原先的塑像、大殿都在上世纪后期毁了。后来村里在原址又斥资修起小庙一座,内塑狄青彩像,两侧立狄青演义中的张忠、李仪、石玉、刘庆四虎将。新庙和塑像已经谈不上文物或者艺术价值,但偶尔也可以吸引来拜神的乡人。
2004年,记者曾到过这里,当时尚存石碑六通、宁国寺大钟等文物。记者这次再去时,大钟不见了,村人说是在一夜之间失踪的,推测是专业的文物盗窃团伙干的。
狄家社已经找不到一个姓狄的人,最后一户姓狄的人家前些年迁移到了文水裴会村,户主藏有全套的狄氏家谱,是研究狄青的重要资料。赵桂溟讲,现在开封、广西、台湾等地还有狄青后裔。上世纪30年代,还有人来狄家社寻宗。
狄青生六子,最出名的属狄咏。公主待嫁,皇帝找了一圈没有合适人选,大臣们问,选怎样的人作驸马?皇帝说,要长得像狄咏那样。狄咏从此被称为“人样子”。
除此而外,狄青的后代再没有在历史资料中出现过。
狄青身后家族的不显与狄青的一个典故不无关系。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述,狄青显贵后,唐代良相狄仁杰的一个后裔把仁杰的画像等物送给狄青,让他可以对外宣传狄仁杰是其远祖。狄青谢绝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
从此看,狄青出身肯定不是什么望族,要不然也不用别人替他来出抬高门第的主意,历世的新贵们中,假如真有一个姓狄的想攀他做个祖宗,狄青不嫌出身低的典故也给其人的脸皮带来考验。想来但凡有几分廉耻者,断不敢贸然把狄青列入自己家的谱系中。而狄青真正的后代也的确没有再出过可以载入史册的人。 ■
本文作者:胡增春 ,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