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 盛世文臣亦可怜
发布时间:2021-09-08 08:10:15
寻访地理:阳城县皇城村
寻访人物:陈廷敬
陈廷敬,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半日村,晚年号午亭山人。陈廷敬于顺治十五年以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由此进入仕途,曾任过左都御史以及吏、户、礼、工部尚书,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任文源阁大学士,是康熙年间的一位重臣宰辅,被康熙称为“完人”。
一个不该默默无闻的人
1998年之前,阳城县皇城村以及皇城村内的“皇城相府”还并不为人所知,虽然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个世代簪缨的望族,其修建的宅院更是其他北方民宅难以匹敌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但繁华落尽,早先的官宦府邸已经成为普通甚至败落的乡民居所,没有人可以凭此想象原先主人的煊赫和威严。
1998年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皇城相府的历史、文化、建筑乃至旅游开发上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皇城村的村民也知道了他们眼前这些古朴的房屋蕴藏着多大的商机,他们把握住了机会,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整修了这片建筑群,由此得到了《康熙王朝》剧组的青睐。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热播,皇城相府也成为晋城市、山西省的一个旅游热点。它的主人―――明清两代一个数代显贵的家族和康熙年间一位宰辅级别的高官也慢慢被人熟知。
这个家族就是“一门九进士,三世六翰林”的陈氏家族,这个高官是曾担任过四部尚书、左都御史、大学士的陈廷敬。
但我不由得为陈廷敬叫屈。在“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这个系列里,我们所多见的是地以人传,景因人显,多少偏僻而又生疏的地方因为适逢其会地出现了一个杰出的人而知名起来,直到现在,还有遗迹可访、传说可闻,但陈廷敬,官位肯定比他们高,才华也未必比他们低,就是后裔也未必比他们少,但反而只有他,数百年间只能在正史里寻找里他的身影,就连我一位阳城籍的同事也说,他只听说过王国光王天官(明朝万历年间的吏部尚书),小时候根本没有听过陈廷敬的名字。要不是“皇城相府”突然热了起来,还不知道他要远离我们多久。
不应该啊!
陈廷敬的光辉仕途
陈廷敬,原名“敬”,顺治十五年参加殿试时,因与另一位考生同名,顺治皇帝特别在他名字中加“廷”字以示分别―――可见皇帝对陈廷敬成为朝廷栋梁的期望。殿试后,陈廷敬被授翰林院庶吉士。
入了翰林院,就表示陈廷敬走上了康庄平坦的仕途。翰林院庶吉士虽然并不是什么很大的官,甚至有点闲,也有点穷,但明清时候,翰林院的编修、修撰、庶吉士被视为“清贵”之官。因为明清时候,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进内阁”的传统,整个清朝,大学士中只有左宗棠一人不是进士、翰林出身,所以一入翰林,就被视为“储相”,即宰辅继任者,如果不出大错,几年间成为高官重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朝廷分外重视,前途一片光明。
结果也正是这样,在陈廷敬53年的仕宦生涯中,凡28迁,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几乎没有被黜被贬的经历,最后一直做到文源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在他的履历表里,有着一连串诸如内阁学士、经筵讲官、侍郎尚书、左都御史等令人艳羡不已的官职。其所作所为,也颇受同僚好评、君上器重,一直到病危时,康熙皇帝还说:“若事出意外(指陈去世),大臣中学问人品如大学士,可代理内廷事务者为谁?”康熙五十一年,陈廷敬在大学士任上去世,康熙皇帝又“命皇三子奠茶酒,御赋诗,命南书房翰林励廷仪、张廷玉赍焚,予治丧银一千,谥文贞”。
科举正途出身,做官53年,升迁28次,屡屡出任要职,死后恩荣非常,陈廷敬走的是一条中国文人梦寐以求的道路,也是最为正规的一条路,而且,所处的又是被称为盛世的康熙年间,正是能一展抱负和所学的时代。可以说,他简直就是中国文人的典范和梦想。这样一个人,有多少可以被铭记被流传的因素啊!
但为什么,他的名字还是隐没在历史长河中呢?
荣耀背后的无奈
在《清史稿》康熙皇帝7万多字的传记里,有关陈廷敬的共有14条,其中12条是拜官升迁的记录,一条是死后的丧葬安排,真正可以称之为事情的只有一条,是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说让陈廷敬和张英讲经论史,使他“大有裨益”―――这真是陈廷敬的事迹吗?不过是康熙皇帝表示他好学罢了。以此看来,陈廷敬在康熙皇帝的一生中(其实也就相当于那个时代了),并没有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来。
在陈廷敬的本传里,作传者说:“廷敬初以赐石榴子诗受知圣祖,后进所著诗集,上称其清雅醇厚,赐诗题卷端。”这就是说,陈廷敬的受恩宠之由,只是一个会写诗的文人而已。联想起乾隆对纪晓岚说的话:“朕以汝文学尚优……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蓦得心头一冷,自古以来―――尤其是满清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防汉甚于防贼的时候,中国文人不过是个“倡优”的身份,纪晓岚如是,才学或不如他的陈廷敬也逃脱不过这般命运。
再看陈廷敬的可说光彩夺目的履历,就有了些不一般的感受,所谓做诗“清雅醇厚”,那么诗中必然没有愤世嫉俗让朝廷皇帝碍眼的内容,只是一派煌煌的太平气象。做人做事做官,更是这样,为盛世锦上添花,向皇帝呼颂圣明,除了这,陈廷敬还能做什么呢?康熙朝的大事,拿鳌拜,那时还是低级官员的他恐怕参与不了呢;平三藩,一个文人骑得了马,开得了弓吗?征噶尔丹,虽说是扈驾前往,可也没听说他出了什么计,献了什么策……
当然,那征讨的事儿,对于一个文人来说,也许是苛求了。文人或者文臣,还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吧。康熙倾慕华夏文化,于是就与他讲经说史,诗词唱和;康熙要文治天下,就给他修订编纂《大清一统志》《三朝圣训》《康熙字典》等;康熙希望大臣清廉,他不但给推荐清官,而且一牵扯到受贿案里,不用人说,立即辞官……在他的本传里,还有两篇他的上疏,一篇关于钱的铸造,一篇关于地方的实际事务,言辞恳切,立论谨严,结果是“下部议行”―――议行,到底行没行,现在也不知道了。
就靠着这些事情,陈廷敬能够穿越历史走到我们视野中吗?现在,谁关心“大清一统”,谁耐烦听“三朝圣训”,《康熙字典》还算是我们权威的工具书,可四万七千余个字,不常用的也有四万个吧?而在埋首经卷的时候,陈廷敬可曾想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生典训来?
在一个荣耀的光环下,我分明瞅见了一个落寞的身影。
现在的皇城相府,经过数年的整修,已经基本恢复了原貌。以一种古朴雄浑的气势矗立在樊溪河和青龙山之间,叠房架屋,鳞次栉比,即使站到最高处的文昌阁,也觉得难以将整个府邸收入眼底。
虽然是冬天,更非双休节假日,1月17日的皇城相府内,游客仍然很多,但他们把兴趣更多地放在陈家在挖煤经商发家后修建的内城里,各处随便一转,就要登上相府的标志性建筑河山楼,去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至于皇城相府的灵魂陈廷敬的居所―――大学士第,因在外城,门口又有因整修而让游客止步的牌子,很容易就被忽略了。
据导游说,陈廷敬出仕后,在家乡只住过10年――4年侍奉患病的母亲以及父母死后各丁忧3年,大学士第,本来是陈廷敬因为母亲想看皇宫而不得,所以在家乡将皇城缩小仿制了一处院落,原来叫“中道庄”的村子也就被村民们叫成“皇城村”了。这个村名很受忌讳,惹来了朝廷的猜疑,陈廷敬立即将墙瓦都涂成黄色,解释说,村是黄城村,而非皇城村。这个传说应该有几分可信,因为在地方志里,这个村子,有时被记为“皇城村”,有时被记为“黄城村”,到清末才固定为“皇城村”。而且,以陈廷敬几十年的宦海经历,自然也知道其中的利害轻重,以他稳重谨慎的性格,做这一番补救也在情理之中。
但这个曾让陈廷敬担心忧虑的名字,如今也有被遗忘的“危险”―――皇城村几年前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不少人已经直接把这个村子称之为“小康村”了。新村就在樊溪河对岸,六七百人每家都住在三层的小洋楼里。据说,平日的水电粮菜、孩子的上学乃至老人的医疗养老都被这个富裕起来的村集体包了。随便走进一家姓陈的人家,看着他们家不输于大城市的室内装修和女主人满足的微笑,不难体会到他们正过着的幸福生活。只是,问起陈廷敬来,她虽然知道他们家是陈的后裔,但不用说先人的事迹,就是和陈在血缘上有多近都说不上来。
忘了就忘了吧!那个在历史上落寞的身影就让他继续落寞去吧,相府的荣耀只是个虚名,如今的幸福生活才是实在的! ■
本文作者:郭瑞坤,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