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戏说山西

黄河壶口瀑布

发布时间:2021-09-08 08:17:41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久慕世界第一条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的威名,只是去年夏天才有缘得见其真实的面目。

 

  三年前第一次去壶口,也是夏日,四、五个朋友相邀驾车前往,一路上因为修路走走停停,到达吉县县城时夜幕已临,在吉州宾馆暂住一宿,做的都是次日身临壶口瀑布的梦,只是一夜的瓢泼大雨,击得梦碎,浇得心凉。县里的同志讲,县城到壶口的山路正在改沙石路为柏油路,这雨一浇,路面泥滑,七、八日之内是上不去的。壶口近在咫尺,却只能是梦游瀑布。

 

  去年八月,有幸随“海峡两岸三晋文化研习营”的五十多位台湾同胞同游壶口,一来天公作美,二来道路畅通,从临汾市出发,三个多小时便达吉县县城,未作片刻休息,两辆大型的豪华旅游车把小城的繁华断然地甩在身后,昂头驶上去壶口的山路。台胞们起初看见谷子、高粱也新奇,望到民宅、窑洞也稀罕,不住地问长问短;驶上山巅,遥看窗外一山连一山的翠绿,重峦迭嶂,不逊江南。但毕竟山高路险弯道多,当旅游车在崇山峻岭中盘旋了一个多小时,平稳地滑入黄河河谷的壶口宾馆时,台胞们已不胜颠簸,有四、五人还晕车呕吐。看着壶口宾馆前黄沙覆盖的数百米宽的河滩,望见河滩中间一道石壕黄河如带,平缓地向前流去,这与想象中的壶口相去甚远,让人多多少少有点失望。

 

  吃过午饭,沿着河岸上行到油路尽头一宽敞地带,踩着十数米宽的又高又陡的水泥台阶下到河滩,这时隐约听到如雷如鼓如海啸如万炮齐鸣般的响声,自河滩中央而来,一阵紧似一阵地灌进两耳,顿时抖落了人们旅途的疲惫和那丁点的失望,招引着人们急不可待地顺着一条人工修建的曲廊接踵而前,过了一座设计巧妙的弓桥,豁然开阔,黄河壶口瀑布便呈现于眼前了。只见滔滔黄河巨流从宽阔的河床缓缓地聚拢,骤然间水势迅猛,坠入一道狭窄的深不可测的石壕。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激起一团团的黄雾朝上空涌动。像浊流化成的利剑,颤动着黄色的刀锋划开这石质的河床;像暴怒的雄抖动着满头发亮的鬃毛跃下这高耸的石壁;像不甘引颈就擒的战马,不屈地嘶叫着、狂跳着、颠动着,掀起遮目障眼的黄尘;像不愿俯首受缚的黄龙,激愤地怒吼着、伸缩着、摆动着,卷起遮天蔽日的黄云。

 

  沿陡窄的石梯步下第一级石壁,是一条不宽的石台,石台外是陡峭的石崖,石崖下即是石壕。顺石台前行十数米,第一级石壁上有一个凹进去的石窑,走进石窑,是“亚洲飞人”柯受良飞越黄河前新修的一口垂直的石井,借助手电筒照明,绕石井的铁架梯盘旋而下,到达凹进半崖上的一道被水冲刷的石槽,石槽长约七、八米,宽、高各近两米,头顶的石缝中不住地滴落晶亮清凉的水滴。真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脚下是惊心动魄的波涛,扭回头再看那壶口的瀑布,好似迎头而下,扑面而来,以博大的胸怀亲近你、拥抱你;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融化你、裹携你;那黄色的水雾,带着泥土的芳香,蒸着你、熏着你、依偎着你、浸润着你;那震耳欲聋的喧嚣使你热血上涌,声声荡耳,阵阵沁心;那撼人的动感,让你神痴目眩,似幻似梦、欲飘欲仙。置身其中,你的所有的感官都被慑服,你的灵魂被干干净净地冲刷、淘洗,好像瀑布之外的世界不存在了,只有那粗犷、雄浑、豪迈、神奇使你回肠荡气,让你的血脉不由自主地随那波涛而跳动。

 

  这就是黄河,炎黄子孙的母亲河;这就是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它以巨大的洪流汇聚成巨大的自然力量,以坚韧刚强的自然品格,赋予了中华民族崛起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壶口参观匆匆而短暂,许多台胞频频地摄像、拍照,将这瞬间的印象铭刻在记忆的深处;许多台胞拣一块壶口的石头、掬一把黄河的沙土带回台湾留作永久的纪念。台湾科技大学的张小姐说:小时候只是在课本上、在诗词曲赋里读到“黄河”的名词,在地图上看到的只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黄线,今天才亲自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观。台湾大学的丁教授说:“到了壶口瀑布,看到中华文化之母黄河,湍急飞腾的水雾,在阳光下气象万千,显示出祖国山河的粗犷雄伟,壮丽浩淼。不但一切疲劳一扫而空,而且更为这自然奇观赞叹不已,增加一份对中国魂、民族情的体验”。台湾大学的吴教授更是希望全世界的华人能像这黄河壶口瀑布一样聚拢到一起,凝成一股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力量,共创中国人的二十一世纪。

 

  壶口回来的第二天,研习营的台胞来到临汾市土门镇观看了曾威震亚运、打出国门,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威风锣鼓的表演,150名古代士卒装束的鼓手、锣手,前后进退,左右开合,张弛有序,其形如风卷残云、雨打枯叶、兵刃相交;其声如惊雷滚动、刀剑相击、山呼水啸。真是威风八面,慑人心魄,加之三千多村民的围观、助兴,给人一种回到黄河壶口瀑布的幻觉,似乎在昭示人们,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形象所焕发出的精神力量,已经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融入了人民的血脉。

 

来源:中国山西网

主办单位: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