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打并重的上党八音会

发布时间:2021-09-08 08:21:37

上党八音会街头游行

上党八音会擂台赛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

  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站一席之地的山西民间吹打乐,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以自娱为目的的乐社组织活动。在民间又称作八音会音乐,在晋城境内诞生的“上党八音会”(包括晋城的城区、泽州、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六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这门古老的音乐艺术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是极其珍稀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音乐流变    

    上党八音会自明初形成,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它特有的基本特征。首先,扎根于秦汉以来的宫廷音乐和庙堂音乐,吸取了鼓吹乐的演奏形式与音乐特点,萌生与唐宋时期的繁华盛世和民间吹打音乐之崛起,脱胎于金、元、明初宫廷、庙堂、戏曲和民歌小调四大音乐元素的交融,从而赋予了八音会雅俗共赏、朝野喜闻、歌戏互补的巨大兼容性。其次,“民性豪爽质朴而重义气”,“民被唐风,崇尚礼仪道德,不事浮华轻薄”(引自本市各县志),显然造就了八音会高亢悲壮、激越豪放、热烈火爆、荡气回肠的鲜明地方性。另外,八音会为上党梆子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一些较高水平的、较为专业的八音会也逐渐演变为上党梆子职业戏班;而上党梆子的形成又大大丰富了八音会艺术;八音会和上党梆子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突出的依存性。

    那么,何谓“八音”呢?即是我国古代对民族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上党八音会多元化的音乐构成要素基本为四个部分。一是宫廷音乐。汉时,境内地方民歌曾被专人收入乐府加工整理,上党八音会从乐器配置使用到演奏方式用途皆与汉代鼓吹乐有相同之处;现存泽州县唢呐牌子曲《迎仙客》,正是一首唐代宫廷古曲。二是庙堂音乐。晋城境内佛寺庙宇极多,高平开化寺和二仙庙至今仍保留着庙堂乐队排座演奏的宋代壁画和石刻图;晋城吹打乐中现存的《大十番》、《小十番》套曲及昆曲与江南正乙教道士的斋醮音乐中的昆曲、粗细十番锣鼓曲牌同名,音律相近。现存泽州县八音会曲牌中的《五福荣》,庄严肃穆、舒缓低回之旋律也极似佛事诵经中的呗赞之乐。三是戏曲音乐。北宋时期红遍东京的“诸宫调”就是从泽州吹打乐曲的基调上发展而成的,上党八音会四分之一的曲牌是与上党戏曲通用的,这充分说明八音会与戏曲音乐同祖同宗。四是民歌小调。此要素是八音会的母体和源宗,八音会曲牌中的《摘花椒》、《摘豆角》、《打酸枣》、《放风筝》、《闹元宵》、《大观灯》、《迎春欢》等几十个曲牌都是民歌小调。  

    ■艺术特色    

    上党八音会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大体有三:

    一是吹打并重,文武相接。其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别,文场为唢呐、丝竹,武场为梆、鼓、锣、镲。文场突出唢呐吹奏技巧,要求吹奏者不仅低倍、大、中、小唢呐和口咪都能运用自如,而且还要吹奏出喜、怒、哀、怨等不同的感情色彩;不仅能吹奏各类歌曲,而且能吹奏整本戏文;不仅能“文吹”,而且能“武吹”(如吹奏时口咬铡刀,刀的两端还要挂两大桶清水);不仅有独奏,而且有祖孙父兄等多人联袂吹奏;有没有几个好“吹家”,是衡量一个八音会团体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武场突出鼓、锣、镲,“鼓佬”(或称“掌鼓板的”)不仅负有指挥职责,掌握演奏的节奏情绪,而且击鼓花样迭出、令人心动才算高手;锣镲不仅要节奏有致、嘹亮利落,而且要上下翻动金光闪耀,乃至高潮处、忘情时,将手中锣镲抛向数米高空,随手接来,继续按节奏敲打,引得观众鼓掌喝彩。这种吹打轮番、文武和唱、互为激励、相呼相应、配合默契的演奏技巧,既给了观众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又使演奏员得以休息和调整。

    二是声情并茂,演奏兼备。八音会吹打乐给人以听觉与视觉双重美感,要求乐手不仅吹得悦耳,打得嘹亮,而且要随着乐曲情绪变化边吹奏边表演,随着戏文中人物唱段需要边演奏边走场子,并把生、旦、净、末、丑的形象和感情色彩淋漓尽致地演奏和表演出来。除了主要乐手要做重点表演外,对于配合的乐手,也要求做出相应的表演。

    三是艺术容量大,本体特色强。八音会有较强的兼容性,极善于融合和吸收各种音乐精华,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无论南乐北调、俗歌雅唱,但凡引入,稍事加工,转换调式、更换乐器,便觉合理合韵、自然天成。然而它无论引入和融合哪种音乐,都始终把强化本体特色放在首位,“千变万变不得变味”是历代八音会恪守的铁的原则,它自身特有的“高亢激越、热烈火爆”、“慷慨悲歌,大气磅礴”的音乐特色和地方戏曲与民歌小调的音乐母体是任何时候也不得改变的。

    上党八音会的传统曲目,仅从泽州县调查统计,现存80余首。其中民间器乐套曲31首,《大十番》所连接的曲牌有盘头、万花灯、武夜城、慢流、文夜城、七五三、柳春景、挂花灯、紧流、收江南;《小十番》所连接的曲牌有小盘头、青鼓下山、踏青、磨斧、招军、求医、闹端阳、下河南、小金枪、耍孩儿;《十样景》连接的曲牌有老八板、圪咂嘴、卖膏药、万年欢、西洋景、打雁、钉缸、秦腔秧歌、西火腔、赶卷。唢呐牌子曲30首,扬州傍妆台、迎仙客、朝天子、一枝花、清鼓、出字傍妆台、山坡羊、五福荣、风入松、水龙岭、大泣颜回、醉太平、五马、红绣鞋、董龙滚、跌落金钱、靠山红、戏牡丹、罗、红绣针、节节高、大开门、万年花、小开门、石榴花、铛铛鼓、八角鼓、采花。唢呐咔戏五腔,包括上党梆子板腔(共有中四六、花腔、一串铃、四十八梆、四六板、垛板、三套板、葡萄架、大板等九腔);上党梆子唱腔选段;上党落子唱腔选段;襄垣秧歌唱腔选段;泽州秧歌唱腔选段。    

    ■乐器分类    

    当代八音会的演奏场地主要有五个方面,有古庙会、物资交流大会上的故事会音乐;有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喜庆节日的故事会音乐和街头舞台坐场吹打乐;有重大庆典活动、广告宣传活动所举办的广场音乐;有婚丧嫁娶雇用的吹打乐;有消夏晚会音乐、迎神銮驾音乐等。

    八音会吹打乐的乐器分为吹奏类、拉弹类、打击类三大类别。

    吹奏类包括唢呐、笙、口噙子、哑腔四类。唢呐(俗称喇叭、咪码、挤囊、捏子),分大、中、小三号,大号俗称大碗子、大喇叭;中号俗称二捏子、二碗子;小号俗称海笛、小捏子。其演奏技巧与风格因人而异,一般有指滑音、气滑音、腮震音、腹震音、指颤音、臂颤音、气颤音、吐音、花舌音、气拱音、齿音、喉音、打音、垫音、泛音等。循环换气是唢呐艺人演奏时常用的呼吸技法。笙,大都为传统的17管笙。此为定律乐器,笙管乐和鼓乐咔戏时必用。本地常用高音笙 (柴笙)和中音笙 (胡笙)。口噙子,(俗称口琴、哨子、咪子)音乐尖亮,是吹歌和咔戏常用的特色乐器,多用于模拟戏曲旦角唱腔。

    哑腔,咔戏常用的特色乐器,音色略带沙哑,用来模拟戏曲中净角唱腔。哑腔由大唢呐碗、圆雏柱形铜管、唢呐蕊子和较大的唢呐唢子组成。

    拉弹类乐器包括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以及建国后新增的板胡、胡琴、二胡、大提琴等。高音呼胡,音色清亮,可换把演奏。中音呼胡,俗称胡芦子,音色较柔和,近似人声。老呼胡,音低沉雄厚。另外,弹拨乐器主要有扬琴、三弦、月琴、秦琴、琵琶等。

    打击类乐器有老鼓、同鼓、扁鼓、手板、锣、梆子。老鼓,形似扁鼓而体大,木制鼓帮,两面蒙牛皮,音色清亮高亢。扁鼓,亦称挎鼓、小鼓,大小不等,常用于丧葬音乐。手板,亦称鼓板,梨木或紫檀木制成。演奏时左手执单片板,用下端碰击前面一体的两块板,发音实而脆,手板与鼓子一人兼奏,兼有打击和指挥双重作用。锣,有大锣、小锣、马锣、乳锣、提锣、云锣之分,其中以大锣、小锣为主,大锣锣边发音“青”,音色厚实洪大,声音传得远。小锣大小不等,木制敲锣板,有热闹、提醒、诙谐等特别功能。梆子,枣木、梨木、紫檀木制作,长短两根,左手横长棒,右手执短棒,击音清亮,以持节奏,并有激烈、紧迫、奔放等音乐效果。    

    ■传承现状    

    然而如此精美的中华艺术,面临多方面的濒危状况,实为令人担忧。首先由于太行区山高沟深,交通信息闭塞,致使这枝宝贵的艺术之花,长期以来只能在本土地面上自生自长,而不被外面的世界所接受,因此也很难吸取外地的艺术精华来充实和完善自己;其次,一些颇有造诣的吹打乐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艺术舞台,有的相继去世,绝技难以传承;而年轻一代也许迫于生计问题和经济利益,而另操它业,所以八音会的队伍出现断层,不少地方确有溃散之危;另外,八音会的音乐形式发生了可怕的变革。很多“八音会”团体在乐器使用上以架子鼓取代老鼓,以电声乐器取代笙箫管弦,以现代流行歌曲取代传统曲牌和民间小调,显然看不到了八音会的踪影。这样完全丢弃了八音会的母体,改变了它的原汁原味,这种丢根忘祖的倾向是极其危险的。

    由此可见,拯救、保护这些即将绝迹而又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因此,发掘、抢救、保护上党八音会等一批优秀文化遗产,势在必行。

    撰文:邓佳丽

  上党八音会:上党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会”在这里指的是一种形式、一个平台,将各种乐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演奏音乐,就叫做“八音会”。上党地区的八音会,是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源起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散存于书志笔记中零星记述,可大致推论它萌生于战国秦汉时期,脱胎唐代乐舞和宋金队戏,发展形成于明末清初。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