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名城

尽显关隘文化--代县

发布时间:2021-09-08 08:25:50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代县,地锁晋北咽喉,雄屏中原腹域,历为三晋门户,战略要冲。自古有“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的美誉。代县境内的雁门关、内长城、边靖楼、杨忠武祠等古迹以及相关的传说掌故,构成了中国韵味独特、旋律高亢的关隘文化。关隘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脊梁,那苍凉雄壮的险关名隘,向后人昭示着一种襟怀:中华民族不可辱。

  代县,秦、汉为太原郡广武县。北周大象元年( 579年),广武城为州、郡、县三级治所。隋唐为代州、雁门郡。五代先后归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皆称代州雁门县。北宋、金仍称代州雁门县。元中统四年(1263年)直称代州,明清均为代州。民国废州称代县。1946年代县解放。1958年繁峙、代县合为繁峙县,1961年繁、代分治,仍称为代县。

  雁门关之于龙城太原,如潼关之于西安、居庸关之于北京、剑门关之于成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关固守,都城自保。雁门关位于代县城北20公里处,关城位于雁门山顶,两边有雄峰对峙,长约一公里,墙高 7米,依次有三座关门:小北门、西门、东门。小北门顶端刻有苍劲古朴的“雁门关”三个大字,东门顶端建有雁楼,不远处是靖边楼。西门右侧为关帝庙。关城左右边墙分置雉堞烽台。关城之内分别建有营房、校场。雁门关之雄险,古人形容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太原道注:有关雁门关参见本站山西名胜栏目)历史上有关雁门关最富传奇的记载,莫过于隋末太原公子李世民守关救杨广的故事。《剑桥中国隋唐史》记载:隋炀帝喜好巡狩天下,在全国各地建造了诸多行宫,其中避暑胜地汾阳宫位于汾河源头的管涔山麓。公元 615年,隋炀帝在汾阳宫寻欢作乐的消息传到了塞外的突厥部落。突厥人起兵破云州,过马邑,直扑宁武汾阳宫,欲挟天子而令诸侯。隋炀帝吓得连夜逃至雁门,同时派人调遣太原留守李渊北上勤王。数万异族人狂啸于关外,隋炀帝在惊恐不安得期待中盼来了救援的部队。他兴奋得赶忙屈身迎出门外,谁知一看勤王之师,顿时泄了气。领兵的主帅竟是年仅十五岁的娃娃,即李渊之子李世民,统领一群稚气未脱的童子军。如此生死存亡之际,身为一方诸侯的李渊竟这样戏弄天子,隋炀帝气得昏了过去。醒来目光发呆,只等束手就擒。奇迹就在数天之后发生了,少帅李世民凭借雁门天险,一边闭关自守,虚与委蛇,消耗敌人,一边派劲旅深入敌后,寻找战机。不久,突厥人粮尽马乏,李世民前后夹攻,一举挫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隋炀帝喜极而泣,在扑朔迷离得泪光中重新认识了这位英气逼人的少帅。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舍命救杨广的少帅,最终葬送了荒淫无度的隋王朝。名垂青史的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在史志中露面,便是这场成功的雁门保卫战。天险、少帅、鏊战、远袭、胜利……难忘的战斗至今让雁门人津津乐道。

  代县县城最醒目的建筑是位于中央大街的边靖楼,高约25米,楼身宽7间,深4间。楼基高13米,长43米,宽33米,南北向有10米高的楼洞。边靖楼,又名谯楼,俗名鼓楼,初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历代多次修葺,极为壮观。在战争年代,边靖楼既是了望台,又是信号站。全城军民惟此楼号令而动。和平年代边靖楼门洞大开,南方运载名茶精丝的商队过此洞而往塞漠,北方的胡马满载着胡盐、玉石过此洞而赴中原。熙熙攘攘的马队商旅,接踵而至的胡汉人流,挤满了代州城。此外,古城四周还驻扎着大量的边戍卫师,军队的存在,本身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粮食、布匹、战马、军刀……各种商品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供应着军队和边民。所以,宋辽以来代州城一直是繁荣兴盛的榷场和边市。时至今日,古城的大街两侧还保存着众多的商贾票号遗迹,随意迈进一座幽深的院落,都可以从中发现一段富可敌国的传奇故事。

  说起代州英杰,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千秋忠烈杨家将。在代县40公里处的鹿蹄涧村,有一座杨忠武祠。该祠始建于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以后历代重修,现存祭台一座,前后两进院落。前院奉祀杨氏后裔,后院正中的主殿里供奉着杨业、佘太君及七郎八虎。杨忠武祠内外古槐含苍、青松滴翠,楹联遍布,写尽后人崇仰敬慕之意。(太原道注:有关杨忠武祠参见本站山西名胜栏目)

  中国历来有崇拜失势英雄的习惯,关云长如此,岳武穆如此,文天祥如此,杨家将更是如此。杨业从军的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北汉之主刘崇胸无大志,仅凭地利固守三晋。南有能征善战的宋氏皇帝赵匡胤,北邻强悍凶猛的契丹王朝大辽国。生存在夹缝中的刘崇,不仅未能兴李唐之志,反而屡战屡败,导致国破家亡。宋太祖以仁义之举,招降杨家将,并委以边帅重任,共同抵抗强大的辽国。杨业及其子孙,先后转战雁门关、偏关、宁武关等地,多次挫败契丹军。最后,由于北宋文人政府对其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信任,导致杨家将兵败陈家峪,杨业及其子孙以身报国。杨家将的失败,从本质上来讲,是北宋戍边政策的失败,由此导致了赵氏王朝始终处在一个积贫积弱的状态。“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天下四百军州都姓赵”的开国之祖赵匡胤,武力夺取了后周天下。为巩固其统治,在他当政以后,大力推行文人政治,限制武人干政。先是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大批开国武将的军职,继而对戍边将军也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与汉唐那些出将入相的大将军相比,宋朝的将军不仅极少有晋升的机会,而且功劳越大越受猜忌。杨家将身为戍边主力,没有军事主动权和处置权,没有朝廷的支持和支援,仅凭着一腔热血和家族的奋斗,所以下场堪悲。这样一来,宋代的边防,只维系于关隘的险固和将士们的忠诚,缺乏了主与帅之间最关键的信任因素。杨家将如此,范仲淹如此,韩世忠如此,岳飞如此,辛弃疾如此……两宋多慷慨悲壮的失势英雄。而汉唐的名将,如霍去病、郭子仪,却是功高盖主不疑,位及人臣不妒,极尽奢华民不非,他们真正享受到了英雄应有的鲜花和荣耀。而杨家将及其两宋英雄,人们给予的更多的是同情的泪水和愤愤的不平。在后世的民意压力下,宋末终于追封杨业为太尉,并谥“忠武”。千秋忠烈杨家将,备受后人尊崇。到了元代,杨氏后人立“忠武祠”于代县。“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长城。”这首镌刻在杨忠烈祠廊柱上的咏怀诗,既是对失势英雄故去的深切怀念,也是对那个专擅权术的赵氏家族深刻的谴责。

主办单位: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