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蓝天白云,下有古道穿越,远有青山绿水,近有城门楼阁……在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一座素有“茶马商都”美称的文化古城——湟源县,宛如一幅瑰丽的历史画卷徐徐铺展。 走进县城,映入眼帘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字样的宣传牌,展现着湟源人的骄傲。 湟源县是2017年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之一,也是我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地区。近年来,湟源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筑牢湟水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打造湟水上游生态强县,实现了“生态、人文、效益、景观”协调发展。 尤其,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底蕴中,湟源县通过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让家园变美,产业变强、生活变好……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之路,在青藏高原上绽放出朵朵绚丽多彩的生态文明之花。 家园变美 在县城东郊,有一处湿地公园,它由狭长的一片路边低洼地修建而成,路边一排整齐的白杨将公园与公路隔开。初冬,没有了春夏的姹紫嫣红,芬芳袭人,但清澈的湖水静静地倒映着蓝天白云和亭台楼阁,别有一番韵味。 这个湿地公园,是2017年湟源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项目,也是湟源县实施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随着绿色发展的不断深入,湟源县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绩、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能力也随之大幅提升。 “十三五”以来,湟源县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2.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覆盖率、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3%、100%、93.38%,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水体功能,“大西宁”西部生态屏障和新时代美丽幸福新湟源建设生态基础逐步夯实。 湟源县紧紧围绕环境质量改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力实施了生态环保工程,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实现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确保了各项环保设施正常运行。重点工业企业先后淘汰23台铁合金矿热炉和两座水泥机立窑、1座回转窑、6座砖瓦窑等落后产能项目。 在开展保护水资源、截污纳管、工业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排放口整治、生态环境修复“六大工程”中,湟源县河道变得通畅整洁、河水变得清澈干净。在大气治理工作中,再次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项目,规范矿业、建材等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同时,加大对窑炉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强化废弃资源、废物、工业残料回收再利用技术。 为了让蓝天常驻,湟源县还全力推进施工工地、县城街道扬尘污染控制、煤烟尘污染治理、工业企业污染整治等工作,使得全县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9%。 产业变强 瞧!宗家沟、丹噶尔古城、日月山、大黑沟……一张张秀丽壮美的照片在朋友圈中频频刷爆,不禁令人惊叹,曾经“藏在深闺不知处”的小山村已变成了一个个网红打卡地! 冬季里的和平乡小高陵村,虽然没有了夏季的郁郁葱葱,但依然客流不减。依托红色资源,实施教育培训、乡村旅游,如今,这里已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 “小高陵以高原农业文化——人造梯田为景观,以徒步游、观光游为主。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我们修建了文化服务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稻草屋、滑道、地毯式观光电梯等,并逐步完善了景区的基础设施。”小高陵村党总支书记李明海说:“我们结合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优势,生态立村发展旅游产业。现在到这里游玩的人特别多,秋冬季也是热度不减。” 坐落在日月藏族乡山下的兔尔干村,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将现代元素和传统藏家特色进行糅合,成功打造日月山下24个庄廓及赵家大院、杨家大院等一批特色民俗院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打造精品民宿品牌。 “有特色才能吸引人,才能走的长远。”该项目负责人商选平说:“我们还要带动附近村庄共同发展,吸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位于109国道沿线的克素尔村,经高原美丽乡村等项目带动,将村庄建设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村落,并通过开展民宅观摩、销售民俗饰品、手工艺品等,走出了一条民俗乡村游的新路子。 如今,这些曾经不为人知的小山村,都成了游客争相到来的旅游景点。 湟源县坚持规划先行,通篇谋划的原则,重点打造了红色旅游基地型、农业观光型、名村名镇型、花卉苗木型、田园生态型等多种类型的特色乡村旅游村,培育出了一批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今年前十个月,旅游收入达到3.58亿元。 生活变好 干净整洁的道路、青砖黛瓦的民居、果实累累的采摘园……近年来,湟源县越来越多村落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乘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东风,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乡村旅游。 从湟源县城驱车行驶不到6分钟便是麻尼台新村,一排排整齐的农家小院,上面挂着“六巷4号院”“刘家小院”等字牌。随便走进一家,干净整齐的农家院,“十大碗”“三肠”的香味瞬间将人们带入恬静的农家生活。 波航乡以“民游——民食——民宿”为主线,将麻尼台、下台、上台、石崖湾、南岔5个易地搬迁村集中安置点打造成特色农家乐、农家客栈。以老八盘、十大碗、搅团、面鱼、酸辣里脊等特色农家菜品传递本地文化习俗,带动了旅游产业,致富了村民百姓。其中,“刘家小院”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这在5年前想都不敢想,以前全家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外出打工,好的时候一年也就收入4万元左右,自从村里帮忙开了这个农家院,收入就开始逐年上涨,去年一年赚了15万元。”刘家小院的经营者刘志庆说起年收入的翻翻,乐得合不拢嘴。 大石头村离县城20公里,海拔2800米,自然环境差、交通不便利,收入渠道单一,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种植业为主。 2016年,大石头村与青海王母圣地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以来,依托山沟巨石、溶洞、林木、草地等自然优势资源,建成集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生态旅游、购物消费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带动周边尕庄村、大石头村、尕恰莫多村、克素尔村和药水村群众务工就业,逐步形成了“一区带多村”的发展格局。 经过几年的努力,累计为周边村庄提供临时用工岗位2000余人(次),人均务工年收入达2.5万元。从2018年起,大石头村每年可获林地承包合同款15万元,并以此为基数,每三年以20%的幅度递增,村民们也将不断享受到景区收益带来的好处。 这些,都是湟源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湟水上游生态强县建设,把发展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促进旅游发展、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效转换的最好证明。 回望来路,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正不断得到满足;站在新起点上,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古城,正向我们走来。(记者 倪晓颖 公保安加)
来源:新华网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