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青海新闻1月25日电(李小英)晚风拂过湟水河畔,橘色温柔的街灯盏盏亮起,一座座高楼变换着绚烂的光,空气中弥漫着温暖的烟火气息。
这片承载了28万人星辰梦想的土地,散发着河湟文化耀眼的光芒。这里不仅有人间烟火的温度,有浩瀚历史的深度,还有翻山越岭的高度……这,就是乐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乐都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改革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履职能力逐步提升,体现“乐都态度”
开展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48次,举办专题讲座12次,组织专题研讨10次,阶段性测试4次……乐都区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在学懂弄通坐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同时,进一步推动细化目标任务,把学习“大课堂”放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生态环保、民生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的第一线,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校准工作坐标、明确工作抓手,以持之以恒的韧劲坚持不懈抓落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1万余件,受益群众达10.6万余人(次)。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跑出“乐都速度”
特色优势作物比重达92%,农作物播种面积达57.1万亩,畜禽养殖饲养量达207万头(只);培育新增广虹电子、爱迪森光电科技2家规上企业,26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0.6亿元,11家光电企业全部建成投产,成功生产出全省第一部手机;瞿昙寺、药草台寺安装智能消防检测系统,成为青海省第一个拥有消防智能监测系统的文保单位;高庙新庄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过去的一年里,乐都区以“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为统领,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蔬菜大县”“全省菜篮子基地”地位持续巩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河湟古都·人文乐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城乡建设协调统筹,促进“乐都广度”
完成七里店村等重点区域征地拆迁200余亩,棚户区改造600套,实施1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建上亿广场、紫金花苑4期、惠沣新城5期等房地产项目和4个公共停车场;高标准推进城区道路、湟水河两岸等17个城区重点区域高标准绿化;完成朝阳山山体公园、湟水河乐都段主城区河道景观轴、金松国际等城区亮化;先后实施市民广场等周边32栋老旧楼房和主城区221家沿街商铺外立面装饰、坡面屋顶、商铺门头等建筑风貌的改造工程;投入资金1200万,开展沿湟流域乡村环境整治提升及村容村貌整治专项行动,配齐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巩固高庙新庄村、峰堆上一村、碾伯上寨村等3个省级试点村乡村振兴示范“头雁效应”……乐都区牢固树立“城市理念、海东意识”,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绿色家园,推动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高、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不断攀升,城乡居民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发展取得新成效。
生态环境加速改善,凸显“乐都力度”
93个图斑全部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和专家组总体验收,266个疑似历史遗留矿山图斑核查和系统填报全部完成;义务植树130.9万株,城区绿化面积达662.6公顷,绿地养护和重点路段病虫害专项防治55公顷;湟水河老鸦峡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乐都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累计投入资金1亿余元,加大祁连山南麓乐都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问题图斑整改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两端发力,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彰显“乐都温度”
落实各类民生保障资金1.1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9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次),脱贫劳动力、边缘易致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3693人;实施贫困大学生“雨露计划”1196人,资金达847万元;投资2100万,大力推进“健康乐都”建设,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达60%;安排资金500万元设立“防贫保”,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信达集团定点帮扶资金7855万元,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52个;统筹资金1.6亿余元补齐短板,整合资金近3.68亿元,实施巩固衔接项目108项;新增过渡期扶贫小额信用贷款236.5万元;先后组织539名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平安、西宁全员核酸检测医疗支援,彰显疫情防控大爱担当……乐都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激发活力,提升“乐都进度”
在高庙镇试点设立城管执法中队,推进行政执法向乡镇覆盖延伸;启动“公安+城管+交通”联勤联动综合执法机制,实行“全员、全域、全天候”综合执法,着力破解城市管理重点难点和顽瘴痼疾;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寄递办、预约办”和“跨省通办”,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3个工作日,办理“跨省通办”事项10项;申报人文乐都、乐都电商两个区域公共品牌(已经获得TM标);建成三级物流分拨中心,建设乡镇级站点19个,村级站点172个,覆盖率达到53.9%;培育电子商务主体企业18家,个体网店、微店50多家,实现电商交易额6503万元;顺利引进6家光电项目落地中小企业园二期,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青洽会、第五届农展会期间共签约项目10项,签约资金达12.4亿元;成功完成第一单出口创汇贸易业务,交易额达73949美元……乐都区以推动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紧紧围绕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五个新海东”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创造性、引领性改革,发展活力不断激发。目前,全区各类市场主体达18322户,同比增长7.2%,注册资本(金)达272.6亿元。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深化“乐都精度”
聚全区之力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进一步落实外来人员登记和教职人员外出请销假制度,深入推进争创和谐寺院活动,加强民管会班子建设和内部制度建设;建立社区综治中心,启动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搭建智慧门禁、智能停车、物业缴费、社区生活等系统;建设区级综治中心1处、乡镇综治平台19个,科学划分网格1354个,配齐网格员1726名……乐都区主动顺应基层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新要求,创新治理方式,丰富治理实践,突出重点、难点,多措并举,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社会管理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拓宽“乐都深度”
全面完成村、乡、区级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村“两委”主要负责人481名,村“两委”成员1754名,227个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实现“一肩挑”;集中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等1591人,发放慰问金25.9万元,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和“先锋党员”标牌;提拔重用疫情防控中表现优秀干部,对470名科级领导干部集中充电;推行“乡镇党委+社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体系,完善社区民主议事制度,签订社区与机关事业单位共驻共建协议书;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构建“7+3+N”专题宣讲机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协调各级主流媒体围绕重点工作开展系列专题报道,在中央及省市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发稿2560余篇(条);碾伯镇贾湾村农家书屋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青海省示范农(牧)家书屋”;组织开展文化惠民、庆祝建党100周年、以“艺”抗疫等系列文化文艺活动;严格执行24小时舆情监测分析处置制度,网络舆情、网民留言办结率达100%……乐都区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积极主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全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细微处见真章,民本上显成效。乐都,一座有“度”的城市,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描绘着“六区”建设的新蓝图。(完)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