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青海要闻

聚焦西宁两会丨来看看西宁市2021年“工作报告”和2022年“发展蓝图”

发布时间:2022-02-23 14:32:16

新华网西宁2月22日电(鱼昊)“2021年,西宁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交出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答卷,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取得开创性局面。”

2月22日,在西宁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西宁市市长孔令栋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时表示,2021年,西宁再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全市人民的骄傲,凝聚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也是对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发展成效的再次肯定。

孔令栋介绍,一年来,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达到1548.8亿元,增长8.1%,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增速位居西北省会城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增速高于全省9.7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3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50亿元、达到153.9亿元,增长15.3%,迈上了新台阶。

站在崭新的发展起点上,西宁市奋力谱写新的篇章。

回首202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西宁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绿色屏障更加坚实;科技创新多点出彩;路网体系逐步完善;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西宁奏响城市发展“最强音”,为开启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展望2022年,现代、美丽、幸福,蓝图已绘就。大西宁,未来可期。

从项目投资建设上看,2022年,西宁市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扩大招商引资效应,促进项目提质提效,为西宁长远发展蓄势赋能。同时,立足建设产业发展“四地”,加快构建产业业态,增强供给体系韧性,努力提升整体水平和竞争优势。

从生态文明建设上看,始终把“三个最大”“三个安全”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保护好宝贵的绿水青山,守护好发展的“金山银山”,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从提升城市品质上看,西宁市将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着力在细微之处改善城市品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从推进乡村振兴上看,坚定不移用乡村振兴统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积极探索符合西宁实际的乡村振兴经验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发展路子。

听了西宁市政府工作报告,与会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向着奋斗目标迈进,今后将一起奋勇前行,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作出西宁贡献。

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生成感触很深。“今后,苏尔吉村将从一村一品、品牌化建设和包装等方面抓起,将蔬菜推向全国市场。同时,拓展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努力将西宁的后花园建好,把苏尔吉村打造成一个公园式的村庄,不仅要让村民吃上‘蔬菜饭’,还要吃上‘旅游饭’。”苏生成说。

“立足当下、与时俱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拼搏赶超,愿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添砖加瓦。”从事20多年健康服务工作的西宁市心理咨询协会心理咨询师马霖泉说。他表示,推动健康、养老等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提升市民健康素养、幸福生活水平全面发展;继续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健康西宁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这些举措都为努力打造高原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未来,西宁市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四地”建设,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完)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