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青海新闻电(拜得菊 张添福)“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大地回春,遍野农桑渐起。紧抓春日好时光,一幅春耕图景正在河湟大地徐徐织就。
在雨润,专业技术人员围绕科学播种、春灌、田管、高产、高效等为广大群众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实现科技为农业赋能;在高庙,村民们抢抓农时种植双膜洋芋,温室里的乐都长辣椒绿油油一片;在下营,群众纷纷修葺畜舍,绿壳蛋鸡啄出致富路;在高店,富硒紫皮大蒜排排“坐”,运肥、覆膜、播种、浇水、施肥、放苗……村民纷纷在地头忙碌起来;在寿乐,养殖户喜接春羔、保育幼崽,活蹦乱跳的小羊羔为春天增添了勃勃生机……不误农时不误春,千千万万的耕种者在河湟大地繁忙,为春季农业生产写下了辛勤的注脚。
“春耕”图景里,可以捕捉到别样的美丽镜头。
镜头里,有群众增收致富的欢欣喜悦。紫皮大蒜、辣椒、樱桃等许多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顺应市场需求,带动村民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镜头里,也有抢农时、备农资的累累硕果。全区统一供种小麦种子8万公斤,农户自购及串换124万公斤;统一供给种薯1000吨,统一供种玉米6000公斤,储备马铃薯脱毒种薯5万吨,可完全满足全区23万亩马铃薯的生产用种。
镜头里,还有保障春耕生产的农资市场专项检查行动的丰硕战果。专项检查行动严把质量关,以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为重点,检查生产有机肥企业1家,化肥批发经营户2家,化肥、农膜袋装种子农药销售经营户57户,护航全区春耕生产。
近年来,在牢牢端稳饭碗的同时,乐都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严治理农地“非农化”“非粮化”,农作物耕地面积稳定在45.6万亩,粮食产量保持在6.5万吨以上。以“八园一场五基地”建设为核心,建立5个特色农产品繁种基地,培育5个农业产业集聚区,构建集约化发展模式。做强乐都长辣椒、大果樱桃、紫皮大蒜3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软儿梨、绿壳蛋等5个地理标志认证,让更多“乐字号”品牌走向中高端市场。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和“两减”项目,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蔬菜大县”“全省菜篮子基地”重要地位,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守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肉盘子”“菜篮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春天播撒下的,不只是幼小种子,也是全区农牧业的发展希望及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河湟大地升腾起来的袅袅炊烟开始,从数万农民洒下的辛勤汗水开始,丰收的希望就在手中……(完)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