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襄阳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2022-03-15 14:59:45

襄阳因襄阳城地处襄水(今南渠)之北而得名。据《尚书 · 禹贡》记载,天下分九州,襄阳、樊城分属荆、豫二州。周时分封天下,襄阳分属樊、谷、唐、邓、鄾、阴、鄢、卢、罗等诸国,春秋末俱归楚国。战国末,楚于枣阳、宜城、襄州一带设置县、邑。

秦初废封建置郡县,襄阳以汉水为界,江南属南郡,江南万山以西及江北属南阳郡。汉承秦制,襄阳隶属荆州。又置襄阳县于楚之北津,隶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始置襄阳郡, 初治宜城,不久移治于襄阳,领宜城、中庐、襄阳、邔、山都、鄀县。晋时,襄阳郡领宜城、中庐、邔、襄阳、山都、邓城、上黄 7 县。东晋太元十四年,为安置西晋末年因战乱南逃的雍州难民,侨置雍州于襄阳,辖京兆、扶风、始平、广平、河南、北河南、义城7郡。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割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5郡立雍州,治所襄阳。梁承圣三年,西魏改雍州为襄州,置总管府,领襄阳、邓城等十余郡,治所襄阳。

隋大业初年,废府仍称襄阳郡,领襄阳、安养、谷城、上洪、率道、汉南、阴城、义清、南漳、常坪 10 县。枣阳自为舂陵郡,领 6 县。唐开元二十一年,复置襄州,属山南东道,领宜城、襄阳、邓城、谷城、南漳、乐乡、义清 7 县。枣阳则初隶唐州,后改隶随州。北宋天圣元年,分天下为 23 路,襄州为京西南路治所,领襄阳府,邓、随、金、房、均、郢、唐7军。宋宣和元年, 升州为府,襄阳府辖襄阳、邓城、谷城、宜城、中卢、南漳6县, 枣阳仍隶随州。元至元二十七年立襄阳路,治所襄阳,隶属河南江北行省。明初改襄阳路为府,隶属湖广行省。清乾隆四十四年, 又分湖北省为5道,襄阳为安襄郧荆道治所,领安陆、襄阳、郧阳3府,荆门1州。襄阳府领6县1州。

民国元年,安襄郧荆道改称鄂北道,领襄阳、枣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保康 7 县。民国三年,设襄阳道尹公署,领 20 县,包括上述 7 县。民国二十一年,改设行政督察区,襄阳为湖北省第八区(后改为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襄阳、枣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保康 7 县。

1949 年襄阳解放后,湖北省人民政府设立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领上述 7 县和洪山县。1950 年,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其后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51年 6 月,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 ;8 月,析光化县老河口镇组建老河口市。1952 年,随县划入襄阳专员公署 ;郧阳专署撤销,原其所属郧、郧西、均、房、竹山、竹溪划归襄阳,至 1965 年还属郧阳专署。同年,撤销洪山县,其辖地分别并入随县、宜城县、枣阳县、钟祥县。1955 年, 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至1968 年其职权为湖北省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所取代。1978 年,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组建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83 年 8 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襄阳地区,其所辖襄阳、枣阳、南漳、宜城、保康、谷城 6 县并入省辖地级襄樊市,随州、老河口 2 市由襄樊市代管,实行市带县管理体制。1992 年 11 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北省政府批准襄樊设立省级襄樊汽车产业开发区,两区为经济区,兼行部分行政职能。1994 年 11 月,随州市升为副地级市,自襄樊市划出为省直管。1995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襄城区、樊东区、樊西区、郊区, 合并成立襄城区、樊城区。1999 年 9 月,湖北省政府批准襄樊市设立省级鱼梁洲经济开发区。2005 年 2 月,经湖北省委、省政府同意,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襄樊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为国家级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国家级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 年 12 月,国务院以国函〔2010〕129 号文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所辖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至此,襄阳市辖枣阳、宜城、老河口 3 个县级市,南漳、保康、谷城 3 县,襄城、樊城、襄州 3 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鱼梁洲经济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津新区)3 个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