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情民俗

樊城老街年俗

樊城老街年俗

2022-03-21 15:27:37

中国人为了过传统的好春节,会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忙着对保佑、赐福的神祇、祖先有个交代,对亲戚、友人以节日的祝福,对一年发生的家庭事及个人事加以总结。

古樊城地处南来北往的通道,自古为商业重镇,南北文化在此交汇,所以,老樊城百姓传统的“过年”方式可谓名目繁多杀年猪、抓豆芽,团年即团圆一进入腊月,好客的樊城人就开始了过春节的准备工作,家家户户置办节令食品、添置新家具、购置衣物鞋帽、杀年猪、腌腊肉、缠猪蹄、卤牛肉,正所谓“办年货”。过了腊月十五以后,人们见面时,不是问吃了没有而是问“年货办齐了吗?”到了腊月二十八九,还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抓豆芽、端豆腐、下油锅(炸制各类食物)……所做的这些主要为大年三十团年饭做准备。三十那天,人们见面的问候又成了“团年了吗?”团年,就是一家人在三十这天一起吃顿团圆饭。不管多忙,大年三十这天中午或者晚上几代人都要聚齐,以团圆、和美的聚餐形式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团年饭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平时再节省的人家,对待团年饭却是十分大方的,饭菜一定要丰盛,鸡鸭鱼肉样样全,吃不完剩下再多也不能倒掉,象征今年吃到明年,“年年有余”。

三十晚上是辞旧迎新的时刻,放鞭炮、生火盆,长辈不仅打发压岁钱,还往孩子们的衣兜里放荸荠(荸荠在襄阳话里读“不忌”),团年饭后合家包“元宝”(相当于北方饺子,樊城人用梯形面片包制,形同银元宝,故名),岁首第一餐吃“元宝”,叫“得元宝”。大鱼大肉是过年饭桌上的主角,因此杀年猪就成了腊月里的一道风景,无论是大贾富商,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在年前杀一头猪,这叫“辛苦做,快活吃”。樊城后街西端北侧,曾有条古巷,名唤“猪行道子”,这里便是旧日樊城人过年杀猪的场所之一。

猪行道子因清代屠户刘大兴在此设立屠宰场故名。在此巷居住的刘大兴后人刘立贵回忆:进入腊月后,猪行忙得很,四口汤锅一起开,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宰猪,夜晚宰杀,早上过肉,就连周边县市的肉贩也赶过来贩肉。当年樊城城区3万左右人口,作为樊城较大的猪行,1天要宰百把头猪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在腊月间,猪行在春节前要特请10多人的短工才忙得过来,短工们管吃管住,并付一定的工钱,城区周围的居民在猪行宰猪不必付工钱,只需给猪行一副大肠和一只猪头便可。

如果说大鱼大肉是过年餐桌上的主角,那么豆芽、豆腐、蔬菜之类则是配角了。在老樊城有一个叫“大井台”的地方,与“抓豆芽”是有渊源的。

大井台巷内水井不仅是古樊城内最大的一口井,而且井水优良,特别是冬季的水温要比其他的井水温度高,因此特别适宜生豆芽,过去在大井台有曹家豆芽缸、杨家豆芽缸,其中,杨家豆芽缸规模最大,仅生豆芽用的有孔大缸就有几十口,杨家使用井水及操作方式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生出的豆芽品质最好、名气最大。

大井台生的豆芽不仅清脆香甜、口感脆嫩、老少皆宜,而且生长齐整、漂亮,是纯自然生长。豆芽常生常长,寓意吉祥,所以襄阳人在过生日、过年待客时有抓豆芽的习俗,大井台的豆芽经营者由于长期磨练,他们的手和眼就是秤,一抓一个准。所以襄阳民间有句俗语叫“卖豆芽的不带称——过抓。”襄阳人习惯用豆芽包包子、包饺子,豆芽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过年时更紧张。

贴门神、剪挂联,吉祥又喜庆腊月三十儿吃“团年饭”之前,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贴门神对子,挂各式彩纸联。商贾大门的门对子多为“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吉祥语,一般人家则为“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两扇大门上则贴上秦叔宝、尉迟恭等神像,以达到止煞祈福的愿望。屋内显眼处还要贴上“开门大发”“抬头见喜”“天地阴阳”“童言无忌”等等,就连算盘上也要用红纸写上“万”字,家具上到处贴上“有”“酉”等字样。

过年需要大量的彩纸、门神、对子,因此,腊月间也是樊城彩纸(实为土纸,用土法染就)作坊最忙碌的时节。民国年间,位于樊城余家巷的“大文堂”印刷作坊由创始人潘全善之弟潘全同主持经营。潘全同极具艺术禀赋,亲自刻板,经他创作刻制的门神、年画,人物鲜活、生动传神,樊城官宦人家竞相求购。潘全同不唯精于画事,尤其注重工艺质量。大文堂除了门神对子俏销,自制的红绿彩纸也是受城中百姓青睐的畅销货。

红绿彩纸在樊城生产,无形中为樊城手工剪纸艺术的成长创造了条件,更为古镇的春节增添了吉祥与喜庆。襄阳文化老人邹演存回忆:樊城老街内过去有很多剪纸高手,在他幼小的眼光里,他们个个简直就是工艺大师。每年到了临近大年三十儿,他们就会用整张大红纸,或者是大小不一的方纸,取中心点折叠,用剪刀斜错位对剪,红纸上便出现各种几何图案和吉祥如意的词儿。下剪之前,不需要画线,仅凭自己的经验与刀技,便能剪出许多不同的花样。只见彩纸在手中三折五折,光亮的剪刀上下左右晃动,横刀、斜刀、中空镂剪,很快,一张张充满喜庆吉祥的艺术品便出现了。底边“如意”“云头”,中间“福”“寿”,剪纸复杂的还镂蝙蝠、喜鹊登梅等花样,剪好后,只要从尖端一提就是一挂联,这种剪纸挂联是旧日老樊城过年独有的一道风景。多彩的挂联春节期间悬挂在庭院内外、门首、灯笼上、树枝头,甚至供桌上的祭祀供品上,配上门神画、对联,第一印象就是喜庆红火的感觉。“年”与“联”谐音,樊城大街小巷几乎家家都把挂“联”作为装点节日的重要内容,以此取得喜庆、红火、吉祥的兆头,祭财神、拜大年,祈福表祝愿。

从樊城江苏会馆于道光二年(1822年)所立的《财神胜会》碑记中整理出了当时客居樊城的江苏商人在春节期间祭财神、祈福愿的民风民俗。

商人以牟利为天职,求财是他们的共同心理,敬奉财神是他们的集体行为。财神也是国人最为崇拜的神祇之一。迎财神之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至今仍流传。财神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武财神是赵公明和关羽。财神爷对商家来说至关重要,因而对财神爷礼拜最勤。有的商家,常年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以使自己在商业竞争中“宜利和合”而取胜;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红脸关公,关羽以“义”著称,商家取其“以义为利”,即以“义”达到赢“利”的目的;还有的商家干脆将3人一起供奉。民间传说正月初五迎财神,所以过了正月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正月初五前一天晚上,各家就要置办酒席,为财神贺岁。

新年伊始之际,人们自然祈盼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财运亨通,财源滚滚。于是,除夕之夜有的人家会把大门用红纸条封上,谓之“封财门”。大年初一早上,家中的大门要一家之主开,谓之“开财门”。这是正月初一的开财门,到了正月初五,照例又有一番祭祀迎接。因为要“争先为利市”,所以商家总是要争着第一个接到财神,有的不是“早起迎之”,而是深夜里就抢先放鞭炮,以示接到了财神,故后人把“接财神”发展为“抢财神”。

接财神的风俗,起初是商家的行业习俗,后来又为其他市民和农村百姓所效仿,到了正月初五清晨依然要放上一通爆竹,以示迎接。开门营业后的店堂里也总会看到“开张大吉”“黄金万两”“招财进宝”等吉利语。因为客居樊城,那些崇拜财神和追求财富的江苏商人们也把自己在家乡供奉财神和迎接财神的习俗带到了樊城,并为了约定俗成,相沿成习,还慎重其事地勒碑立石给予铭记。

旅樊商贾祭财神,市井百姓拜大年。樊城人历来重情讲义,平时各忙各的“财”,不能在一起客气,只有借“过年”的机会,通过拜年的方式来联络一下感情,互相表一下祝愿。大年初一,先拜父母、家门亲族长者,而后左右邻居互相拜年;初二,已婚男子携妻子给岳父岳母拜大年;再后拜姑父母、舅父母,最后朋友之间再互相走动走动。

2014年1月11日(腊月十一),在樊城老街麻鞋湾采访了90岁高龄的贺雪琴老太,贺老太生在麻鞋湾,长在老樊城,聊起老樊城旧时拜年的情形,老人记忆犹新:拜年时,一见面要边拱手边满脸笑容地说“恭喜、恭喜,恭喜发财!”给长辈拜年还要趴在蒲团上磕头,没有蒲团就用蒲扇放在地上代替……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昔日只有在过年才能享用到的食物,在平时都已成为家常便饭,传统的过年方式有些已渐行渐远,年味似乎淡了许多。但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在一年的新旧交接之时,团圆、喜庆、祝愿,这一传统的春节主题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并会不断升华。喜庆祥和、文明节俭的过年方式已被当下社会认可,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文化将会得到更好传承,并发扬光大。

来源:(樊城区地名普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