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黄河游记”手记:我看大陆乡村振兴(两岸观察)
近年来,大陆把现代化发展的重点逐渐从都市转向了农村,“乡村振兴”一词被多次提及,在台湾称之为“社区总体营造”。我在台南读大学本科的时候,曾经参与过“社区总体营造”项目,常用的方法是尽可能多地挖掘在地故事,通过新媒体策划,进行包装输出,引流年轻人前去观光,进而盘活农村生命力,甚至可以带动年轻人返乡就业。
来到大陆读研后,我有幸参观过几个示范区。这些示范区的模式基本上是对当地农特产品和特色产业,以直播带货或是结合村庄设计的方式,进行点对点帮扶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达到农村自行造血、精准脱贫的目的。
台湾青年谢建鋐向李连成书记请教西辛庄村的发展经验(摄影:任昱炎)
2022年的这个夏天,我借着参加“台青黄河游记”活动的机会,来到位于河南省濮阳市的著名脱贫村——西辛庄村,采访共产党员、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深入式访谈,透过李书记和村民的二重视角,我了解到李书记凭着自己对商业的理解和一颗全意奉献给村民的心,引领全村人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我上面说的两岸模式之外的乡村振兴新道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连成以建设蔬菜大棚创业起家,成功挣到了第一桶金。他为人和善、乐善好施,于1991年当选为村支部书记。成了人民干部后,李书记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在商业上的成功经验惠及全体村民。
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摄影:任昱炎)
起初,李书记考察了西辛庄村周边的自然环境,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认为在此创办造纸场最为合适。但是,当时的村民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文化水平有限,对投资收益毫无概念,只有十几户村民愿意跟着李书记创业。造纸厂越办越红火,取得巨大成功,初始的股东有了一定收益。见到造纸厂欣欣向荣,其他村民也表示想入股。可是,除了李书记,其他股东都不愿意接收新股东。看着这种状况,李书记喊出了一句:“我不只是造纸厂的最大股东,更是全村村民的书记!”李书记挨家挨户去做初始股东们的思想工作。经过一番漫长的协商,造纸厂成功吸收了其他村民入股。自此,“户户有股、全村分红”成为西辛庄村的美谈。在造纸厂的基础上,李书记带领西辛庄村再接再厉,又创办了纺织厂、牛仔布料厂。近几年,西辛庄村已经发展到了投资高端服务业,为村子引进了医院和学校,村民们可以不再为就医和求学而远赴县城了。
如今的河南濮阳西辛庄村(摄影:王毅)
我认为,西辛庄村的成功,是基于对商品市场的深入观察、对商业基础逻辑的思考理解,在缺乏特色产业的村子里另辟出了一条别样的脱贫蹊径。席间,我同村民们聊天,提起李连成书记,一位抱着孩子的奶奶别过头去偷偷抹眼泪,并含泪给我讲述了李书记带着全村人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她说,李书记经常忙到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吃饭,一个馒头夹着咸菜就对付一顿正餐。村民们最感念的是李书记的无私,如果没有李书记不辞辛苦游说当初有了收益的造纸厂初始股东,村民们就不可能入股造纸厂,也不可能赢得脱贫的商业红利。今年的李书记已经七十多岁了,按理说早就到了退休在家、含饴弄孙的年纪了,他却依然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奋斗。几番交谈中,我深深感受到村民们是真的不舍得让李书记退休,而李书记的心中也挂记着全村的生计,不能也不肯放下手头的工作。在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忱和人民干部的肩头责任的催化下,李书记与村民们之间织就了一条牢不可破的情感纽带。这条纽带牵起了西辛庄村的发展与致富,这条纽带因相互信任而牢固不破、因无私奉献而闪闪发光。这是人民干部走向群众的最好体现。
西辛庄村委会办公楼前的石碑(摄影:张阳)
在大陆读研的两年时间,我通过参访活动,观察到了许多脱贫致富的案例。乡村振兴可以创造就业机会,让年轻人留在家乡就业,不用再远赴沿海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陪伴父母,既解决了温饱需求,也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
我认为,乡村振兴带给村民们的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富饶,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情感维系和对于自己出生村落的认同。虽然乡村振兴的进程路阻且长、行之不易,但振兴路上的人们凭着一腔热忱在义无反顾地前行,一批又一批…… (作者:暨南大学台生谢建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