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之间的文化纽带是割不断的
文物交流,有助于增强两岸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形成的“我群观念”有助于两岸经济和政治的顺遂融合。
2021年6月1日,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了《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周年纪念会及配套活动。与会两岸同胞一同回顾十年前的合璧盛举,延续中华文化根脉。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分离三百年后合璧,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会,是两岸文化认同的一次成果,也是对两岸融合发展的期待。
《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周年后,两岸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该如何更进一步深入?两岸的文化认同又该如何提高?对此,《台海》特邀两岸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富春山居图》合璧的成果与两岸文化认同的发展。
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记忆和心灵归属
《台海》:您如何看十年前《富春山居图》的合璧?
马勇:《富春山居图》合璧是两岸文化相连的象征。2011年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幕。自此,《富春山居图》不再只是一件艺术珍品,还成了两岸相连的一个文化象征。十年前的合璧,展现出的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深厚伟力,还有中华儿女对两岸和平、江山一统、金瓯无缺、国泰民安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富春山居图》合璧也是民众对两岸融合发展的期待。
苏嘉宏:《富春山居图》能够合璧,是因为两岸拥有共同的中华文化记忆,这是根深蒂固融化在两岸同胞血脉里的心灵认同。
《台海》:今年6月,杭州举办《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周年纪念活动,您觉得其中有何意义?
马勇:《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年后的今天,杭州举办合璧十周年纪念活动,重温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跨海重逢的历史时刻,讲述寓意深刻的合璧故事,回顾两岸同胞交流的历程,意义在于强化两岸同胞特别是年轻台胞对两岸同根同源的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十年来,两岸交往在经贸、青年、基层、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事实早已证明,两岸同胞走亲走近不可挡,两岸融合发展大势不可逆。
苏嘉宏:最近三十年来,岛内“台独”势力大搞“去中国化”,篡改历史,限缩两岸交流,妄图斩断中华文化的根脉,毒害台湾民众,将台湾年轻人洗脑成所谓的“天然独”。然而,通过《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周年纪念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依旧是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心灵归属,两岸人民血脉同根、文化同源的铁的事实,是“台独”用谎言掩盖不了的。无论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怎样处心积虑地在两岸同胞间挑拨离间、制造对立,都割不断两岸之间中华文化这条“心灵纽带”,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两岸同胞也从未停止过各领域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
文化认同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基础
《台海》:有人说,《富春山居图》的合璧体现了两岸的文化认同。您是如何理解文化认同在两岸的地位?
马勇:历史表明,处于分离状态的国家走向统一首先需要民族的认同,而民族的认同则离不开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认同在台湾具有生动的体现。尽管“台独”势力极力否定与破坏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台独”这个怪胎在岛内还是受到了多数民众的唾弃,中华文化认同在台湾根深蒂固。也正是因为存在文化上的认同,两岸民众的情感才会在1987年开放交流之后迅速融洽起来,探亲、寻根和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的热潮迅速热络起来。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的成果,也真切反应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苏嘉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家园,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这昭示我们,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增进文化认同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
《台海》:您认为文化认同与两岸交流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马勇: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在两岸统一进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之中,是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岸关系主题的情况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紧密相连的。谋求祖国的统一,除了加强两岸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之外,最能唤起民族感情的就是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由于文化本身具有教化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化解功能,从文化领域入手增进民族与国家认同,政治色彩少,且不受两岸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容易被两岸各界人士所接受,成为两岸之间化解敌意、消除对立心态的最佳方式。
苏嘉宏: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化,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是拉近两岸认知距离与隔阂的推手,是沟通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进一步深化两岸沟通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对于增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由于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政治敏感度相对较低,且乐于为岛内民众所接受,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中大有可为的一个方面。当然,文化与政治本身存在着不可分割性。当前,两岸文化交流已经深入到两岸民众生活之中,满足着两岸人民渴望接近、渴望沟通的急切心情,满足着两岸人民彼此找回骨肉亲情的美好愿景。只要把文化交流做扎实了,在一定量变的积累下,两岸政治领域的突破终将会水到渠成。
2006年,大陆第一个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
增进文化认同反对“文化台独”
《台海》: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两岸的文化认同?
马勇:当前,要加强两岸文化认同,必须把反对“文化台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因为看到中华文化认同在民族、国家认同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岛内“台独”势力极力从抹杀两岸文化认同入手,破坏民族、国家认同。“台独”势力推行的种种“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活动,其目的在于片面强调台湾历史文化的特殊性,来否定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定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从历史上、文化上把台湾与中华大家庭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进而否定两岸共同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为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制造理论依据。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就要对“台独”势力的歪理邪说进行拨乱反正。
一直以来,在两岸交流交往中,我们坚持“先经后政”的原则,一切围绕经济交流展开,甚至文化的交流也是秉持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未来,要注重开拓和创新文化交流的模式,不仅经济要唱戏,文化本身也要唱戏,甚至“文化搭台,多方唱戏”。以文化交流凝聚人心,增强文化自身的吸引力,促进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之间的相互了解、融合,为破解两岸政治议题奠定民心基础。
苏嘉宏:首先,增进文化认同,需要正视两岸文化差异。过去海峡两岸长期的分隔与对峙,造成彼此陌生、疏离、猜忌,意识形态差距颇大。两岸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意的触媒,但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受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态的差异影响,导致双方产生认知差异,进而形成岛内“台湾意识”的独特文化现象。
其次,增进文化认同,需高度重视两岸文化的交流合作。两岸人民尽管隔着台湾海峡,但有着同样的乡土情结和家国梦想,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有着共同的过往历史和未来追求,这些都是连接两岸人民的精神血脉和沟通桥梁。文化认同不仅来自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更需要通过长期的交流和联系来不断加以巩固深化。一方面,文化交流不如政治交流那么敏感,也不如经济交流那么重利,文化交流是“心”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交流。通过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可减少因长期对峙、隔离状态下所形成的误会和误解,增强两岸民众的亲和力。另一方面,在两岸实现“三通”以后,要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把文化交流置于两岸关系发展的优先地位。因为在文化交流中可以更多地选择双方都能接受的“中性”议题,包括双方都赞同或不赞同但可容忍的内容。
《台海》:您觉得两岸文物交流,对两岸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有何意义?
马勇:两岸要融合发展,需要两岸相互开放,相互给予同等待遇政策措施。要在两岸关系的实践中通过和平发展实现和平统一,在发展中统一,在统一中复兴。在两岸融合过程中,文化融合是重要的一环,而文物交流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文物交流,增强两岸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形成的“我群观念”有助于两岸经济和政治的顺遂融合。
苏嘉宏:两岸文物交流,就是两岸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样做,可以缩短心灵距离,增进了解,取得共识,建立信任,从而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
《台海》:两岸在文物交流上,还有哪些内容可以去做?
马勇:第一,可以加强两岸在文化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保护好中华文化瑰宝。第二,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两岸要共同合作,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发扬国学。第三,两岸应该在对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联手合作,扩大共识。事实上,两岸文化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侵袭,两岸同样面临保护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自身文化的任务,两岸应该联手自保,并努力创新,在全球范围内联手致力于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发扬光大。
来源:《台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