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河文化,讲好两岸故事,共创美好未来

发布时间:2022-06-29 09:54:46

——“台青黄河游记”主题活动河南段综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宣传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发展,由台湾青年自媒体创作团队和两岸媒体共同发起的“台青黄河游记”主题活动河南段于6月16日至22日成功举办,30余名台湾青年和两岸媒体人在一周的时间内先后走访濮阳、开封、郑州、三门峡等四个地市,亲身感受黄河文化的脉搏跳动与中原大地的勃勃生机。

  一、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赓续中华民族“根”和“魂”

  此次活动,台湾青年溯源而上,记录宣传黄河沿岸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明。

  回望中国考古初心,追寻华夏文明源头。仰韶文化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第一页,是划时代的里程碑。2021年10月,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

  当台湾青年走进位于三门峡渑池县的仰韶文化博物馆,神奇的旋纹、花鸟纹、人面纹等图案便吸引了台湾青年们的目光。“仰韶文化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干,其发展如重瓣花朵绽放……”讲解员的介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图1:台湾青年专心致志地看着仰韶文物

  来自台湾高雄的杨超闳说:“三门峡是一方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6000年前,仰韶文化在这里生根发展,仰韶文化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干,形成了早期的中国。文物上各种神奇的图案穿越历史烟云,仿佛是先人向我们传递些什么。”

  “参观完仰韶文化博物馆后,我才知道先民生活非常地有智慧,创造了许多实用的工具。仰韶文化是从黄河边开始的,黄河文化是我们所有古文化的源头,所以才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台湾青年黄恺嘉如是说。

  漫步清明上河园,穿越千年品大宋繁华。清明上河园是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徜徉其中,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

  早上一开园,台湾青年们就兴致勃勃地进入园中,游走在各个景点,生怕漏掉一个表演。“我好像是走进电视剧里,亲身体验着当年汴京城内的繁华景象,快哉快哉!”黄恺嘉说。

  身为大宋文化“铁粉”的台湾青年朱天奇换上宋服,沉浸式体验宋朝生活。他说:“我觉得开封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古都,宋朝是一个艺术文化璀璨的朝代,我们这次实际上是在体验宋朝文化最璀璨的地方。”

图2:黄恺嘉与王惠大爷手持“两岸一家亲”糖画合影

  黄恺嘉同园中扮作包公的王惠大爷亲切交谈,两人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听到“台青黄河游记”活动的介绍后,王惠大爷即兴作诗一首,赠与台湾青年:“春风化雨笑开颜,欢迎台青到清园。你们不辞劳苦到中原,为海峡两岸结善缘。”随后,两人手举“两岸一家亲”糖画合影留念。

  台湾青年李颜如说:“来到清明上河园,仿佛置身宋朝一样,不管是宋朝的市井风俗,还是饮食娱乐,样样都有历史渊源和考究,推荐台湾朋友来这里走走。”

  参访团还走进城摞城遗址、开封府、龙亭公园等景区,体验“宋都穿越”游,进一步感受“八朝古都”开封的文化魅力。

  练杂技、做澄泥砚,感受非遗之美。濮阳杂技起源于春秋,兴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以功力深厚、技艺精湛著称于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排练厅,台湾青年和两岸媒体人与杂技演员们亲切交流,近距离感受杂技艺术的魅力。在现场,杂技演员们表演精彩节目,展现诸多高难度动作。杂技演员们精湛的技艺在表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赢得台湾青年们阵阵叫好声。

  黄恺嘉说:“来到杂技学校,看了这么多种类的杂技训练,心情非常激动,看到他们训练的过程,才知道是那么的辛苦,我好像是见证了一个平凡人成长为艺术家的过程,我感到非常荣幸和开心,大开眼界!”黄恺嘉还跟随学员一起练起了杂技,体验杂技的魅力。

  台青刘乐妍感叹道:“杂技文化成为濮阳的靓丽名片,世界各地都能见到濮阳的杂技演员,濮阳杂技不仅市场化规范化,而且培养了大批杂技人才。”

  台湾青年走近非遗文化黄河澄泥砚,感受这以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的文化精粹。在参观过程中,受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玲的指点,台湾青年们亲手触碰到了母亲河所孕育的黄河泥,制作了他们独创的黄河澄泥砚。

图3:黄恺嘉制作黄河澄泥砚后与王玲老师合影

  黄恺嘉在做完黄河澄泥砚后,激动地和王玲老师合影并说道:“通过塑造这个黄河泥,真正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传承,希望这种技艺文化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走进黄河人家,感受地平线下古村落。陕州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台青杨超闳说:“来到地坑院,很难不爱上这里的生活,到处充满了奇幻色彩,这里是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住在这里,冬暖夏凉,想必十分惬意。”

  在地坑院,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高亢粗犷的旋律吸引着台湾青年李颜如。陕州锣鼓书传承人秦仙绸向李颜如介绍了锣鼓书的历史和艺术特点,并与她合作上演《南洼人家》。陕州锣鼓书是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集“敲、说、唱”于一体,早期以铰子、锣鼓、筝伴奏,后逐渐加上弦乐器,主要为四股弦,又被称为“四股弦书”。李颜如激动地说:“此刻,我觉得内心非常地澎湃,这个音乐非常热闹喜庆,锣鼓书非常不错,能够展现陕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希望更多的台湾朋友来这里体验锣鼓书。”

图4:台湾青年观看陕州锣鼓书表演

  二、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扮靓”母亲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出了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对更好治理保护黄河、让黄河造福人民产生深远影响。

  台湾青年期盼:黄河安澜,国泰民安。自古以来,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下游曾洪水泛滥,灾害频繁,治理黄河一直都是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流域治理成效显著,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台湾青年来到“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在三门峡大坝上,“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显眼。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调水调沙、减淤、生态、科技、文旅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综合效益。

图5:采访团在三门峡大坝合影留念

  台青杨超闳说:“三门峡大坝的建成意义重大,它结束了‘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局面,沿岸百姓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畅游黄河环节,台湾青年登上天鹅号游轮,迫不及待地用相机、无人机等设备拍摄大美黄河,赞叹绿树成荫、俊美秀丽的黄河风景,并合唱歌曲《梦回黄河》,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在两岸群山的衬托下,这里的黄河显得更加壮阔,清澈的河水、茂密的绿树,让我对黄河有了新的认知和感受。”黄恺嘉激动地说。

  “通过这次近距离感受,我发现黄河周边治理和开发做得真的很好,既体现出了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很庆幸生活在这个年代,可以感受这种壮观景象,看着黄河水,自豪感油然而生。”台湾青年刘乐妍自豪地说。

  观摩“模型黄河”,感叹现代科技提升治黄能力。为进一步了解黄河、认知黄河客观规律,台湾青年来到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模型黄河试验大厅,这里设置了从小浪底至陶城铺的黄河下游河道模型。一路往东,一条微型“黄河”蜿蜒而去。两侧的水泥硬地,是依照黄河大堤的形式而制,中间则按照真实的黄河地型,用粉煤灰塑造出了滩地、河道、控导工程、以及村庄、耕地的模型……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泄洪等方式来观测河道变化,为黄河治理开发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台青刘乐妍感叹道:“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百分百还原的黄河模型还是挺震撼的,这个模型真是太棒了!”

  台青朱天奇说:“通过模型黄河的试验结果,做到险情早发现、早预警、早抢护,避免对黄河下游滩区、防洪工程造成重大影响,我觉得这个意义蛮重大的。”

  自模型黄河建成以来,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泄洪……来观测河道变化,为黄河中自然现象的再现,探索自然界水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和潜在机理提供了预期结果;为黄河治理开发方案提供技术支撑,为“数字黄河”提供必要参数。这个智能调控的“黄河”参与了无数次重大治黄决策,也见证了黄河科研的进步。

  登顶“大玉米”俯瞰郑州,感受日新月异发展变化。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台湾青年登顶郑州地标“大玉米”,从240米的高度俯瞰郑州。台青李颜如惊喜万分,她说:“没想到郑州不仅是一座古都,还是一座如此现代化的城市,在这里生活一定很棒!”台青杨超闳说,“在中原科技城,我们看了未来城市的规划。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布局,对于整个人才的吸引,对科技产业的吸引力度也非常大,代表了郑州这座城市它很有发展雄心。”

  黄河郑州段,跨越百年的3座黄河铁路大桥依次排列。台湾青年们听完大桥历史介绍后,不由得感叹郑州崛起速度之快。“从郑州能快速通达全国主要城市,交通非常方便,欢迎大家常来郑州找我玩。”在郑州生活的台湾姑娘刘乐妍向大家发出邀请。

  随后,参访团打卡黄河岸边的炎黄二帝像,在临河广场,两岸青年用说唱艺术打卡黄河,点赞河南:“我是台湾的,台湾各地的;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弯在河南;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这里入平原;问您祖先哪里来,他很大几率在河南;百家姓中78姓,都源自河南;中华文明发源地,炎黄子孙的家园;‘大槐树’移民,祖根在中原......”

  三、黄河沿岸乡村振兴,百姓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在河南,黄河沿岸覆盖农村人口众多,各地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致富新路子,带动农民增收,不断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跟随“吃亏书记”李连成,建设现代化强村。在河南濮阳县西辛庄村,有一个“吃亏书记”李连成。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一直把“吃亏”作为座右铭,并凭着一股甘愿“吃亏”的精神,使西辛庄村从一个落后村变成了经济富裕的全国文明村。

图6:台湾青年聆听李连成书记讲西辛庄致富故事

  台湾青年谢建鋐说:“西辛庄村的成功,是基于对商品市场的深入观察、对商业基础逻辑的思考理解,在缺乏特色产业的村子里另辟出了一条别样的脱贫蹊径。如果没有李书记不辞辛苦游说当初有了收益的造纸厂初始股东,村民们就不可能入股造纸厂,也不可能赢得脱贫的商业红利。”

  今年的李书记已经七十多岁了,按理说早就到了退休在家、含饴弄孙的年纪了,他却依然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奋斗。李书记与村民们之间织就了一条牢不可破的情感纽带。这条纽带牵起了西辛庄村的发展与致富,这条纽带因相互信任而牢固不破、因无私奉献而闪闪发光。这是人民干部走向群众的最好体现。

  弘扬焦裕禄精神,点亮“兰考明珠”。兰考县横卧在黄河故道旁。数十年前的兰考“漫天飞黄沙,遍地不生绿”,饱受风沙、内涝、盐碱的侵害。再看今天的兰考泡桐如海,绿树成荫,旧貌换新颜。

  在兰考县焦桐广场,有一颗泡桐树格外的高大。据讲解员介绍,这就是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当年种下的,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焦桐”。在“焦桐”树下,“台青黄河游记”一行人见到了80岁高龄的“焦桐守护者”魏善民,听他讲述“焦桐”的故事。

  魏善民老人讲述他从当年和焦裕禄书记一起种下这棵泡桐,到从自己的父亲手中“接棒”守护“焦桐”,近六十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人民不懈地努力,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恺嘉说:“焦书记带领大家种植泡桐的事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魏善民老人守护‘焦桐’五十多年也让我敬佩。我相信,一代又一代的‘黄河种树人’会让兰考更加美好。”

  历经沧桑,如今的兰考已经破茧成蝶。兰考,正在用永不磨灭的焦裕禄精神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梦里张庄” 走上“幸福路”,“徐场乐器”奏响“致富歌”。九曲黄河在豫东平原蜿蜒奔腾,最后一弯在河南打了个弯,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便在这里扎下了根。台湾青年走进兰考东坝头乡的“梦里张庄”,探索张庄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典范的“幸福密码”。

  张庄历史上是河南兰考第一大风口,自然环境恶劣,风沙盐碱肆虐。在60年代,张庄村是焦裕禄书记查风口和治理风沙的主战场。如今的张庄村已经变了样。2016年底,张庄村如期实现脱贫。脱贫后,张庄村把村里的主干道取名为幸福路。走进张庄村,干净整洁的街道绿树掩映,在幸福路两侧,店铺林立,红墙青瓦相衬,花生酥、手工玫瑰醋等旗帜随风飘扬。

图7:台湾青年走进徐场村制琴师徐亚冲家

  踏入兰考徐场村,台湾青年就被丝丝缕缕的琴声吸引了,从小学习二胡的李颜如不仅认真观看民族乐器的制作过程,还与当地的乐器制作人一起合奏了一曲《茉莉花》。二胡与古筝合奏,旋律婉转悠扬,十分动听。如今,徐场村生产的古筝、古琴畅销海内外,成为闻名的中国民族乐器村。村里世世代代的庄稼户放下了镰刀,拨弄起琴弦,用乐曲谱写着兰考的发展奇迹。

  采访期间,每天的气温高达40℃,但采访团冒高温、战疫情,出色完成河南段的采访任务。与黄河的缘分,未完待续。“黄河不愧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华夏文明,带着这些感动,我会继续去探索黄河的故事。我们的黄河之行计划是81天,象征台湾青年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回归母亲。我们会充当眼睛,把所见到的最真实的大陆讲给台湾青年。这趟旅程很辛苦,但也很丰富,期待更多台湾青年的加入。”台湾青年黄恺嘉说。正如此次活动主题曲《梦回黄河》中所唱的,“梦回黄河岸,大地在呼唤,千山万水遮不断我对你的眷恋;黄河一万里,中华五千年,我要飞跃山和海来到你面前!”

  此次“台青黄河游记”主题活动从6月持续至8月,台湾青年和两岸媒体人将从黄河口溯河而上至黄河源头,通过走访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青海9个省区36座城市,反映黄河流域历史变化,讲述黄河文化与自然生态保护故事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故事,了解沿黄各地黄河人家30年来的历史变迁,汇集展现黄河两岸发展变化新气象的巨大合力。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